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年9月讀書|《形式與空無之書》」
2023/09/25 09:29:48瀏覽186|回應0|推薦10

《形式與空無之書》/ 尾關露絲(Ruth Ozeki);張家綺譯


《形式與空無之書》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北美西岸一個中國城郊區,十二歲的美日韓裔少年班尼在一場汽車意外事故中失去父親健司,喪親之痛造成他心靈嚴重創傷,且日漸惡化成心理疾病。而在目睹健司死亡、目睹遺體被送進火化爐時他彷彿聽見父親呼喚他的聲音後,班尼開始聽見各式各樣物品說話的聲音,包括父親的骨灰在午夜發出嘆息、嘰嘰喳喳吵個不停的金屬錢幣、尖叫的咖啡豆、玻璃窗在害死一隻麻雀後的尖銳哭聲……,甚至他還能跟一本敘述他的故事,只屬於他的書對話。

與此同時,他的母親安娜貝爾也陷入喪夫的悲傷之中,加上工作前景令人憂慮,安娜逐漸養成囤積癖,隨著家裡囤積的東西越來越多,班尼聽到的聲音也越來越紛亂。

紛雜的說話聲音讓班尼很難聽見別人說的話,這使得他無法專心聽課,所以他在學校出現了注意力缺失、適應不良等問題,最後,喧囂的物品甚至逼著他做出違反自己意願的行為。某天,他在學校教室裡拿著剪刀刺向自己大腿,這件事讓被他住進兒童精神病房。在兒精,病房內穩定的環境音指數反而令他感到安定舒緩,在這裡他也結交了室友麥克森、藝術家少女愛麗絲。

從兒童精神病院出院後,班尼發現學校有害他的心理健康,只有在圖書館他才能獲得些許寧靜,因為在圖書館,連物品都知道要保持安靜,所以他開始翹課。後來他在圖書館再度與自稱「阿列夫」的藝術家少女愛麗絲相遇,並愛上了她;在這裡他也認識了有點瘋癲,但其實是詩人兼哲學家的流浪漢「瓶人」,「瓶人」教他要為聲音賦予形式,在白紙上寫下他聽見的故事。

後來班尼在圖書館裝幀室發生意外住進病房,在裡面他的書和他有一段對話,他終於明白只有他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如果他一味責怪說話聲音,就等於更讓他們有掌控他的機會,他決定必須為自己下的決定負起全責。

這本書是作者尾關耗時八年的創作,尾關想傳達的訊息很多元,主題廣泛紛繁,涉及生死、現代社會議題、環保、天災人禍、三一一大地震……等,或許尾關開啟了眾聲喧譁,所以最後集結成一本眾聲喧譁的書。順帶一提,在這本書裡,尾關白紙寫下作家班雅明、波赫士、藝術家保羅克利和《整理魔法》一書.但我一路讀來,卻彷彿看見書本沒有說出來的那部分,那就是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的書魂,舉例說,班尼的母親安娜貝爾,她的名字和《安娜貝爾·李》,愛倫·坡寫的一首關於愛情故事的詩同名,而在這本書裡屢屢出現的烏鴉,愛倫·坡的另一首傳世詩作就是《烏鴉(The Raven)》,藝術家少女「阿列夫」的角色設定也有《金甲蟲》的解讀密碼痕跡,而且愛倫·坡死前被人發現醉臥在巴爾的摩街頭,和健司的死亡亦有巧合

〈閱讀劃重點〉

「書各有命,端看者的解讀能力。–華特.班雅明《打開我的藏書》」

「每本書總得有個起頭。一個勇敢的字母必須自告奮勇,信心滿滿地率先躍上首行,一個字詞鼓起勇氣跟進,背後拖著一個句子,就這樣積聚成一個段落,不用多久便砌出一頁,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賦予自我生命,逐漸成為一本書。每本書總得有個起頭,而這本自此開始。」

「物品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但要是你的耳朵不夠靈敏,就得先學會聆聽。」

「聲音有時不只一種,某樣物品有時也可能眾聲喧嘩,尤其是經由不同之手製成的產品,但千萬別怕。我想這全要視它們在廣東、寮國等地的情況而定,製作當天老舊血汗工廠的氣氛是否融洽,金屬扣眼滾落生產線、在指間傳遞的過程之中,工人是否心情愉快,若是如此,愉快的想法就會緊緊巴著扣眼。有時影響物品聲音的不是想法,而是感受,一種溫暖美好的感受,譬如愛。陽光燦爛,溫暖橙黃。但要是你的鞋子被鑲上悲傷或憤怒的感受,你最好當心,因為鞋子可能會做出瘋狂之舉。」

「你千萬記得不能沮喪,因為聲音會佔上風、盤據你的腦海。物品很貪婪,它們佔據空間,它們需要關注,你一個不留神就可能發瘋。」

「即使書籍成員與日俱增,壽命卻越來越短,我們才剛製造出爐。就準備遭到拋棄。」

「這年紀的孩子哪一個不疲憊倦怠,夜深了還在熬夜打簡訊、上社群網站張貼文,到YouTube觀看影片。有哪個孩子不是躲在室內玩線上遊戲,在大型多人遊戲的虛擬世界裡扮演各種角色,終日忙著升降級數、獵捕僵屍、砍殺恐怖主義者、挖採天然資源、鑄造工具、累積用品、建蓋城鎮帝國、保衛星球。他們的心臟劇烈跳動,腎上腺素激增,他們願望不大、只求存活,驚險萬分地逃過永久死亡的命運,而這些都遠比課後活動、音樂課程、足球練習都來得重要。也怪不得他們會累成這幅德行,生活如此令人精疲力竭。」

「那天午後,一隻麻雀硬生生撞上班尼教室的玻璃窗。框!事發當下,學生馬上全體轉頭查看,可是麻雀已經殞墜,了無生氣地躺在窗下的混凝土人行道上。發現只是一隻鳥撞上玻璃,而不是槍手襲擊的場面之後,學生無不冷靜沉著,沒人爬到書桌底下或是躲進壁櫥內。他們已經很習慣死亡,而這只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死法。沒有攜帶自動武器的人鬼鬼祟祟地潛伏走廊,也沒人手裡握著長劍或光劍,更不是血腥大屠殺,只有一到殘留在窗上的褐色毛絨羽毛污痕。黏在玻璃上的污漬微小到難以察覺,於是他們若無其事地轉過頭。」

「一本書的前幾個字最為重要。當讀者翻開第一頁,讀到序言,也就是彼此相遇的那一剎那,這就恍若人與人初次四目相接,抑或觸碰對方的手,我們同樣也有感覺。書本是沒有眼睛和手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當一本書和一個讀者的邂逅屬於命中注定,彼此必定了然於心。」

「在事物之間創造連結,就像是說故事。」

「在一本書中讀到另一本書會很奇怪嗎?應該不會。書本彼此欣賞也互相理解,甚至可以說我們一家親,在人類意識底層的地下莖網絡擴散綿延,共同編織一個思想的世界,享受彼此猶如親屬的情誼。你可以想像我們是一種菌絲,如同一張埋藏在森林地底下、潛意識中鋪天蓋地的真菌地墊,每一本書都是開花結果的真實形體,好比錦簇成群的蕈菇,我們使用的代名詞就是『我們』。」

「詩詞所講的是形式與空無的問題。當我在白紙上寫下一個字,就等於替自己平白無故找了一個問題。而逐漸出現雛型的詩是一種形式,這個形式試著幫我的問題找解答。當然最後根本沒有解答,只是製造更多問題。不過這是好事,畢竟問題不存在,詩就不會存在。」

「故事被寫成文字之前是什麼?赤裸裸的體驗,佛教僧侶可能會這麼說。純粹的存在。作為一個男孩的感受,失去父親的感受,稍縱即逝,無法捕捉。

身為書本的我們不可能知曉,因為我們只知道經歷赤裸裸體驗之後,襲上心頭的思緒,猶如一道陰影亦或回音,賦予不復存在的事物一種聲音。在思緒化作文字,文字變成故事之後,赤裸裸的體驗還剩下什麼?空無,佛教僧侶或許會這麼說,只剩下故事,就好像昆蟲軀體脫下的外骨骼,或是一副脫除掏靜的空貝殼。

但真的只有這樣?身為書本的我們會告訴你,不,故事不單是赤裸裸體驗之後拋丟遺棄的副產品,故事本身就是一種赤裸裸的體驗。魚兒在水中游泳卻不知水為何物;鳥兒在空中飛翔卻不識天空為何物。故事即是人類呼吸的空氣,你們泅泳的汪洋,身為書本的我們則是一條為你們引流、阻擋潮汐的海岸線。即使沒有人讀,書本永遠有結語。」

「所有取得書籍的方法之中,親自動筆創作一本書,是最值得讚揚的做法。」

「一個人與物品之間最親密的關係就是擁有。不是它們活在他心底,而是他活在它們的書頁裡。」

「完成一項任務絕對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動手去做。動手去做的時候,我和當下這一刻、眼前的這堆雜草、這片青苔產生羈絆,而這一刻即是我的真實人生,我與當下沒有區別,我與木地板、樹木、和尚、雜草也沒有區別,就算後來野草重新長回來也無妨。」

「他正在傷痛,悲傷有許多形式,有不同階段,她並非不明事理。」

「但也別太努力,你得好好照顧自己的心。」


「地球猶如一顆漂浮在無垠漆黑的外太空、孤伶伶的藍色玻璃彈珠。人稱這個歷史畫面為藍色彈珠,後來甚至成為環保社會運動的象徵符號,大大改變了人類看待地球的視角,地球從原本浩瀚無際的偉大行星,變成一顆寂寞脆弱的球體,彷彿可以托在掌心,隨時可能遭到大剌剌的腳跟粗心踩碎。(略)……縮小了人們對地球的觀感,同時卻膨脹放大了人類之於它的重要性,亦賦予人類一種恍若上帝的視角和權威。(略)……當你們為了個人行為在生物圈中釀下災禍而寢食難安時,會換一顆省電燈泡、回收空瓶,或改用紙張而非塑膠材質,藉此安慰自我,說你正在拯救地球。」

「因為在裝幀室裡,所有現象皆尚未裝訂,故事尚未學會直線發展,世界所有不勝枚舉的事物都同步湧現,充斥在同一個當下。一切都尚未裝訂,你可以看見宇宙正在成形的過程,空中飄散著星塵煙霧,溫熱小水池噴發霧氣,而生命就成沸騰氣體中誕生。在這種毫無約束的狀態下,那晚你邂逅了曾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所有事物:有形與空無,無形與空無。你感受到何謂坦然開放,何謂與物質融合,並且讓萬物進入你的世界。」

「書本是不斷變化的複數型,不具形體的流動,形狀時時刻刻幻化變遷,我們躍上紙張的黑色墨印與人類的眼睛相遇,抑或以爆破的聲音傳進你們的耳膜,並從那裏潛入你們腦中,然後就這麼融合繁衍。」

「讀者並不是書本內容的被動受體,你們是我們的共同創造者,是我們的通賊,將嶄新生命注入我們的體內。每位讀者都是獨一無二,所以不管書頁上印著什麼,每個人皆會賦予我們與眾不同的意義。因此經由不同讀者閱讀,同一本書便會分裂成不同書,意義也不停更迭流轉,猶如一波流經人類潛意識的波浪,端看讀者的解讀能力,書各有命。就這樣,在更迭流動和形體不斷轉化之下,我們分裂增生,穿越時光與空間。」

「責怪他人只是一種推託卸責、不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做法,怪罪我們的同時,就等於放棄自我人生的掌控權,你只會淪為受害者的角色。」

「我們就是自己創造的故事,而我們也能創作出彼此。」

「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圖書館就決定文字再也不需要裝訂,我個人是不贊成這種觀點,我還是認為文字喜歡被印在紙上,它們還是喜歡界線。要是少了紀律和限制框架,文字就會隨心所欲,恣意妄為,口無遮攔。」

「如何運用敘事口吻和堆砌架構,幫助故事中的書找到屬於它的聲音與形體…並將我雜亂無章的手稿梳理成它們所欲成為的書本樣貌。」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7990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