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年8月讀書《編織聖草》(3)
2023/08/15 17:05:41瀏覽158|回應0|推薦7

2023年8月讀書《編織聖草》(3)

 

《編織聖草》/ 羅賓・沃爾・基默爾 (Robin Wall Kimmerer)

0807

今天讀「豆頓悟」

「豆頓悟」

八月盛夏,Kimmerer到菜園裡採收豆子,柔軟的泥土、當下的氣味、果莢上的絨毛、肥碩垂掛的豆子、金黃鸝鳥的叫聲…一波波快樂的感覺讓她大笑出聲,她想,這就是快樂的秘訣。

這種快樂,來自她強烈感受到大地對我們的愛,大地愛著我們,她以豆子、番茄、玉米、黑莓、鳥鳴…來表達對我們的愛,但大地是好媽媽,她知道除了提供食物餵養我們,也要教我們自給自足!她讓我們明白菜園裡的食物來自你好,我就好的夥伴關係,我們的責任是照顧植物,用手指把種子戳進地裡種下、拔草、修剪、灌溉、施肥…。Kimmerer曾經花很多時間思考和土地的關係,當我們被給予了這麼多,可以回報些什麼?但在菜園裡,那一籃籃純粹的母愛,讓她頓悟終極的互惠關係是愛與被愛。

Kimmerer也引申說,現在社會上很多的痛苦,或許都是因為不曾和土地建立關係,我們把自己孤立起來,不去愛土地,也不願感受土地對我們的愛。那要用什麼方式來恢復土地和人之間的關係?她的答案千篇一律:「種菜」,種菜是一帖良藥,能夠挽救受傷的土地和空虛的心,種菜會讓土地變得健康,人也會。菜園是關係的育嬰房,是敬意的培養土,其影響遠超過一方菜園的範圍–只要你和一小塊土地建立起關係,她就會為你埋下一棵種子。

閱讀劃重點:

「在易洛魁族(Iroquois)的傳說中,種子是天空女神給人類的禮物,當天空女神把摯愛的女兒埋葬在土裡,她的頭部冒出菸草,頭髮處生了茅草香,心臟處長出草莓,胸部則是玉米,腹部長南瓜,手部生出串串豆子。」


「你不會去傷害那些愛你的人。」

0808

今天讀「菜園三姊妹」

「菜園三姊妹」

玉米、豆子、南瓜是原住民農業的黃金組合。

五月濕潤的泥土讓玉米最先萌發,而且生得直挺挺,這樣才能對豆子妹妹有用,如果時機搭配正好,玉米可以帶著豆子一起長高,同時間,動作最慢的南瓜妹妹不斷向地面匍匐延伸,待遠離玉米和豆子,就長出一支支傘葉,當葉子變得越來越大,傘葉可以幫玉米和豆子底部的土壤遮蔭、保濕,也避免其他植物在此生長。

在這個組合中,玉米擔任的是棚架角色,供豆子攀爬,而豆子的根瘤菌能吸取空氣中的氮,轉化為養分,提供給玉米和南瓜。玉米和豆子都需要充足的日照,但根部必須保持陰涼溼潤,在這種情形下,匍匐生長的南瓜扮演覆蓋地面的角色,為玉米和豆子的根部土壤遮蔭,並且防止雜草滋生。

「菜園三姊妹」是一種立體多產、互補知識的多元栽種方式,也是一種「互惠哲學」。這段合作關係帶出部族最重要的基本信念:我們要認識到最重要的事,就是自己獨特的天賦,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運用天賦。為了整體的繁盛,個體必須被珍惜與滋養,唯有讓每個人都能做自己、充滿信心發揮天賦,才可能與他人分享。

原住民部落的農業觀是調整植物來適應土地,而當代農業則是調整土地來適應植物。三姊妹給了Kimmerer一個新的隱喻來說明原住民知識和西方科學之間的關係,因為這兩者都是扎根於大地。她把玉米想成傳統的生態智慧,其物質和靈性架構能指引有如豆子雙螺旋般纏繞糾結的怪奇科學,而南瓜則創造了一個共生共榮的倫理環境。

閱讀劃重點:

「玉米葉一如往常沙沙作響,微風吹拂下,好像紙張在彼此對話。七月某個大熱天–這時節玉米一天可以長高到六英寸–玉米莖部的節與節之間嘎吱嘎吱叫,向著陽光持續抽高。葉片脫離葉鞘時會發出一陣咯咯聲,四周很安靜時,如果充滿水的細胞膨脹得比莖部還大,就會聽到裂開的髓部突然砰地一聲爆開。這些都是生命的聲音,而非明確的語言。」

「豆子發出的肯定是摩娑聲,柔軟的嫩枝纏繞在粗糙的玉米莖上,帶著小小的嘶嘶氣音,表面彼此輕輕摩擦,捲鬚纏上莖部的振動只有旁邊的金花蟲才聽得到。我曾躺在成熟的南瓜上,聽見被捲鬚拴住的陽傘狀葉子搖來搖去的咿輒聲,風把葉緣吹起來又壓下。一顆大南瓜的坑洞形成了擴音器,種子膨脹爆裂,以及橙色外皮下汁液流動的聲音都被放大了。這些都是聲響,而非故事。植物訴說自身的故事不是靠言語,而是靠動作。」

「只要你盯著看,就可以明白一切。…大自然不必說出任何一個字,也能傳達訊息,但並非每個人都有辦法接收到。」

「傳說某個漫長的冬天,在一個下大雪的夜晚,突然來了三位美麗的女人要求避寒,當時部落的人雖然因為食物短缺餓到發昏,但還是殷勤地款待她們,為了答謝族人的盛情,這三位美麗的女人透漏了自己真正的身分–玉米、豆子和南瓜,並將一包種子交給這些族人,這樣他們以後就不會挨餓了。」

0809

今天讀「黑梣木籃子」

身為消費者,我們習慣從各種銷售點買我們需要的、想要的,但如果我們對買下的物品知道更多細節,那麼看待物品的眼光和彼此的連結是不是就不同了?

在「黑梣木籃子」這章,Kimmerer參加黑梣木籃子的課程,和其他編籃課不同,老師約翰.皮金(John Pigeon)從活生生的樹開始。約翰說黑梣木喜歡腳下濕濕的,所以多半生長在沖積平原森林和沼澤邊緣;約翰也說,只找出黑梣木是不夠的,還要找到對的樹,也就是已經準備好可以變成籃子的那棵樹;當他找到對的樹才會開始伐木,但不是用鋸子,而是靠對話。傳統伐木工會把每棵樹當作一個獨特的人來看待,一個非屬人類的森林人物。樹不是被奪取,而是請求來的。得到樹的准許後,約翰才會砍伐。

閱讀劃重點:

「約翰最愛的時節是春天,此時樹液上升,『大地的能量開始流進樹裡』;還有秋天時,『能量會回流地裡』。」

「約翰遵循神聖採集的傳統,只取需要的,善用每分他所得到的。『用光光、穿到破、湊合著用、不用也將就著過』這句話不只是經濟準則,也是生態倫理。」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跟世界之間的互惠,我可以倚靠寫作來回饋所有所有曾被給予我的事物。」

「在你的籃子上簽名,以你的作品為榮。那個籃子不是憑空出現,而是你做出來的,無論什麼樣貌都好。」

「我家現在有一堆籃子,但皮金家族系列還是我的最愛。它們讓約翰的話語在耳畔響起,我能聽到咚、咚、咚的聲響,聞到沼澤的氣味,提醒我手中握著的是樹木的生命歲月。」

「我從追溯物品的身世獲得了許多樂趣:指尖轉動的鉛筆是肖楠加工製成的魔杖,阿斯匹靈的成分裡有柳樹皮…但我的視線很快略過桌上的塑膠製品,塑膠沒有讓我產生什麼省思,它跟自然世界差太多了。我猜,彼此的連結就是從這裡段斷開的,當我們無法輕易看到物品裡存在的生命,就不會心懷尊重。」

0810

今天讀「草教我們的事」


這章很有意思。如何向科學家提出一份報告,內容是原住民的傳統生態知識–倘若我們在運用植物時心懷敬意,它就會生生不息:但若是忽視它,植物就會離開。這個理論是根據上千次觀察植物被採收的情況而得出,世世代代實務工作者都曾對這個理論進行同儕審查,但這個理論未受驗證。

Kimmerer知道,若想被聽見,就必須使用對方的語言。

於是Kimmerer用科學家懂的語言提出案例來說明。她和她的研究生羅莉一起在草地上建立實驗田,收成方式只採收一半的香茅草、觀察結果、分析研究、圖表證明並擬出管理指引。

而這章的書寫安排,她也是架構在科學論文寫作裡頭:背景、文獻回顧、假設、研究方法、討論、結論、謝辭、參考文獻。

閱讀劃重點:

「夏日裡,還沒見到茅香草園,香氣就已襲來,隨著微風若隱若現。你像狗狗一樣嗅聞著,然後氣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濕地沼澤的氣息。一會兒香草芬芳又回來了,向你問候致意。」

「她謹遵祖先教誨,絕不採集第一株看見的植物。」

「我們只取真正需要的。我一直都被教導:永遠不取超過一半。」

「我向它們提問,只不過我們說的語言不同,我不能直接問它們,它們也不會口頭回答,但植物非常善於透過體態和行為來表達。植物都是藉由生長狀態及應對變化的方式來回應問題,你只需要學會如何發問。」

「我們擁有的世界觀深深影響著我們的 一言一行,就算是號稱完全客觀的科學家也不例外,他們對茅香草的預測跟西方科學的觀點一致,他們主張人類有別於『自然』,而且多半把人類和其他物種的互動視為負面的。他們受到的訓練是:要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最好就是不管它們,更不可以讓人類靠近。但眼前的綠草如茵說明了對茅香草來說,人類也是整個系統的一部分,而且還很重要。」

「關於某些區域的茅香草數量減少,並非因為過度採收,反倒是採收不足所造成的」

「前輩說過,植物和人類的關係必須保持平衡。人往往拿取太多,超過植物所能分享的,那些經驗教訓跟『絕對不拿取過半』的教誨互相呼應;但前輩也說過,我們有時拿得太少,任由傳統消逝,關係淡薄,大地也會因此受苦。這些規律都是經驗累積跟犯錯之後得到的省思。而且植物並非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每種植物再生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些很容易因為採集而受到傷害,跟茅香草不同。關鍵就是要充分認識每種植物,才會尊重它們的差異。」

「我們的族人以菸草和謝詞對茅香草說:『我需要你。』草在被摘取後恢復生機,則是在向人類說:『我也需要你。』這不就是草教我們的是嗎?因為相互照應,禮物方得以源源不絕。相輔相成,由此圓滿。」

「茂密的草田中唯獨風與之為伴,有一種語言跨越了科學和傳統理念之間的差距,無論是數據資料庫還是祈禱,其實沒什麼分別。風穿梭草葉之間吹送著草唱的歌,於是我聽起來像是misbbbbkos,一遍遍迴盪在草坡漣漪上。對於被教給我們的這一切,我想要說聲感謝。」

0811

今天讀「楓樹王國–歸化指南」

閱讀劃重點:

「有個致力於恢復古早飲食傳統的組織畫了一張『生物區』的美麗地圖:地圖上,國家邊界消失,以生態區域取代,每個區域都有主要的動植物,也就是影響當地環境風貌、日常生活且供給人類食物的代表性生物–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食物都有。這份地圖特別標示出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鮭魚國跟西南部的矮松國,我們的東北部則被楓樹國所圍繞。」

「我猜想,要成為國家的一員,特點之一就是共享貨幣。楓樹王國的貨幣是碳,社群成員之間以碳交易、交換、以物易物,從空氣、樹、甲蟲、啄木鳥、真菌、圓木、柴火到空氣,之後又回到樹身上。不浪費、財富共享、保持平衡和對等互惠……我們還奢求那些永續經濟的模型呢?」

「怎樣才算是楓樹王國的子民……我想應該就是像這樣,製作楓糖漿,並享受它。你拿取所被給予的,然後好好對待它。喝楓糖漿會為你帶來『糖興奮』,這也代表你是楓樹王國的子民,楓樹就在你的血液和骨子裡。我們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隨著每匙金黃入口,楓樹的碳成了人類身上的碳。傳統觀念說的好:楓如人,人如楓。」

「美國幾乎不允許雙重國籍–所以你得做出選擇。我們是根據什麼樣的基礎來決定向誰效忠?如果一定要做出決定,我會選擇楓樹王國;倘若公民身分意味著共享信念,那麼我相信物種之間的民主;假如公民身分必須領導者宣示忠誠,我會選擇服從眾樹之首;如果一個好公民要能夠維護國法,我會選擇自然法則,也就是平等互惠、生生不息、相互滋養的關係律則。」

「就像孟加拉的農夫為了逃離海平面上升的困境而流離失所,楓樹也會變成一個個氣候難民,為了生存而向北遷移,在北方邊緣重新落腳。我們的能源政策正迫使楓樹離開,它們會因為廉價汽油而被逐出家園。」

0812

今天讀「神聖採集」

閱讀劃重點:

「另一邊的土地踩起來很軟,千百年的腐葉積了厚厚一層,森林的地上冒出小小的粉色春美草和一簇簇黃色紫羅蘭。腐植質混著美洲豬牙花,延齡草準備從冬日葉子堆成的棕褐厚墊裡冒出頭,楓樹的禿枝繚繞著畫眉鳥吟鈴般的啼轉。茂生的韭蔥是打頭陣的春天植物,綠意鮮明得像霓虹燈在大肆宣告 : 摘我摘我!」

「你若提出請求,就要學著聆聽答案。」

「不管是挖蔥還是上賣場,如何取用才算是合理對待那些被我們奪走的生命?」

「今天韭蔥長成的尺寸,是我第一次來時的兩倍,被鹿碰傷過的洋蔥葉子飄散出濃郁的氣味。我經過第一叢,然後在第二叢前面蹲了下來,再次默默徵求同意。徵求同意的動作,代表我對植物個體的敬重,同時也在評估族群的狀態。因此,我得用上左右腦來諦聽。擅長分析的左腦,會根據經驗和徵兆來判斷族群大小和健康情況是否經得起摘採、夠不夠分享;而掌管直覺的右腦就不一樣了,它能讀取一種慷慨的氣場,看誰大方耀眼地說著『摘我吧!』而誰又緊閉著雙唇拒不服從,讓我不得不放下手裡的鏟子。我沒辦法解釋,但我就是知道,那種訊息就跟『禁止穿越』的號誌牌一樣明確而有力!

「原住民在收成稻米之前,會先以感恩儀式開場,祈求接下來四天能有好天氣。他們從清晨做到黃昏,只在約定好的四天內工作,四天結束就停工,因此常常剩下許多米沒有收割。他們說,這些米不是他們的,而是要留給雷神的,所以說什麼都不願繼續收割,很多米因此被浪費掉。白人移民把這種情況解讀為懶惰,認為野蠻人不懂經營。他們並不知道,正是因為原住民如此這般照顧土地,才能產生他們所見的富饒。」

「藥草師教我採集植物的心法是:絕不採摘你所看到的第一株植物,因為它有可能是最後一株 – 而且你希望第一棵植物向她的同類說你的好話。」

 

「神聖採集的指引並沒有被訴諸文字,甚至沒有統一的說法,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各種微小的行動成就其力量。不過,如果真的要將之一一條列,大概會是這樣:

明白他人如何照顧你,這樣你也可以照顧他們。

要自我介紹,跟對方好好交流。

拿取任何東西之前,先徵求對方的許可。依循答案來行動。

絕不拿第一眼看到的東西,也絕不拿最後一樣。

只取你需要的。

只取被給予你的東西。

不取過半,留一點給別人。

收成的時候,要把傷害降到最低。

使用時心存敬意,不浪費分毫。

分享。

向被給予你的事物表示感謝。

給出回禮,來報答你所取之物。

支持曾經支持你的事物,如此土地將生生不息。」

「並不是說我們不能使用需要的資源,而是我們要光明正大地,只拿取被給予我們的東西:微風日日吹拂,每天都有陽光照耀,浪一天天拍打岸邊,腳下土地總是很暖活–我們可以把這些不斷再生的能量理解為賜予,畢竟它們從這個星球形成之初就一直支持各種生命至今。我們不需要摧毀地球才能夠使用它們,太陽、風、地熱和潮汐能,這些所謂的『潔淨能源』在被妥善運用時,對我而言也算服膺於神聖採集的古訓。」

「神聖採集要我們回饋,跟我們被給予的事物建立平等互惠的關係,如此才有助於消弭奪取他者生命的道德困擾,因為我們會帶來有意義的回報,凡照料我們的,我們必照料之。生而為人,其中的一項責任便是找到方法,和人類以外的世界互相照應,我們能夠透過感恩的心,藉由儀式、土地管理、科學、藝術和日常舉動裡表現出的敬意,來達成這個目標。」

「神聖採集的準則也準備捲土重來,因為人們開始憶起一件事:對土地好的事物,對人類也好。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不僅對待治水汙染喊土地劣化的問題,也要修復和世界的關係;我們必須恢復生活的光榮感,如此當你我行過世間,才不會羞愧地把目光轉開,可以抬頭挺胸接受地球上其他生命向我們致敬。」

「就在我執意找尋產品中的生命的當下,一切已如此明顯,我卻視而不見–因為那些物品根本沒有生命,所以我找不到!這裡賣的所有東西都是死的。」

0814

今天讀「銀鐘花之聲」

面對對生態毫無興趣的藍草貴族學生們,Kimmerer打定主意要改變他們的科學魂,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她帶學生們到大煙山進行為期三天的生態和物種科學考察。

最後一天,經歷漫長的旅途和講課,學生們的筆記本寫滿了150種人類以外的物種和它們的分布機制後,他們在落日餘暉下往回走。途中穿過一片垂墜盛放的山地銀鐘花,Kimmerer卻突然難過起來,因為她覺得自己失敗了,雖然她塞給學生很多資訊,她教了名字,卻忽略了歌。

在Kimmerer難過蹣跚前進之際,走在暮色下落花小徑的學生們開始唱起“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歌聲裡充滿愛與感恩,他們詮釋古老聖歌的方式讓她明白,分辨奇蹟從何而來並不重要,奇蹟本身才是真正要緊,她的任務就是帶他們來到禮物的面前,讓他們準備好聆聽。

閱讀劃重點:

「們對生態毫無興趣,令我痛心。對我來說,生態視角就像宇宙的音樂,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先修課程裡的一項規定,他們對無關人類的生物史一概不感興趣。我不知道那些看不見土地、不懂自然史和大自然力量是如何優雅流動的人,要怎麼成為一名生物學家。地球如此富饒,我們至少必須投入多一點關注來回報她。」

「健行的時候,我喜歡靜靜地觀察,感受自己身在其中。」

「我塞給他們很多資訊,一堆型態和步驟,反而模糊了最重要的道理:我錯過帶他們走上每條小徑拯救關鍵物種的機會。要是我們不教學生如何分辨苔癬蜘蛛,把牠們當作世界賜予的禮物,有誰會在乎牠們的命運?我不斷告訴學生這個物種如何生存,而不是牠存在的意義。」

「我感到自慚形穢。我自以為善意的課程裡沒有說出口的,都被他們的歌聲給道盡了。走啊走,他們邊前進邊唱和,裡面有一種我超乎我理解的和諧。我從逐漸昂揚的聲音裡聽見滿滿的愛與感恩,就跟天空女神在龜島的背上初唱給萬物聽的一樣。他們詮釋古老聖歌的方式讓我明白分辨奇蹟從何而來並不重要,奇蹟本身才是真正要緊。即使我表現得很焦躁又固守學名清單,但我現在知道,他們並沒有錯過太多。“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他們的確看見了。我也看見了。就算我忘了誰是哪個屬哪個種,也絕對不會忘掉那一刻。無論世上最糟的老師或最棒的老師–一切都被銀鐘花和隱士夜梟的聲音蓋過,到最後,都是由奔騰的瀑布跟靜默的苔癬說了算。」

「事實上,土地才是真正的老師,作為學生的我們只需要留心。留心是一種跟生命世界互惠的方式,以清醒的眼和開放的心接受各種禮物。我的任務就是帶他們來到禮物的面前,讓他們準備好聆聽。」

0815

今天讀「圍坐成圈」

小紅莓湖生物研究站規定學生,要離開網路世界,在野外工作站上五個星期的民俗植物學課才能畢業。第一堂課,Kimmerer要同學們一起發想,人類的各種需求,阿弟倫達克山脈的植物能夠滿足到哪些面向。盤點結果,同學們總結出:食物、遮風避雨的地方、保暖、衣服、氧氣、水。於是Kimmerer先從遮風避雨的地方–他們的教室,開始教導。

選好地點,利用楓樹打造了一間架構簡單的圓形棚屋後,接下來Kimmerer帶同學們到沼澤拔香蒲,香蒲的葉子可以做成線繩,用來作為棚屋所需的麻繩和編織用的細線,還可以做成涼蓆和睡墊;香蒲的葉基是沼澤版的蘆薈凝膠;髓心可以煎、煮、生吃;雄花粉可以加進煎餅裡增添營養價值;雌花序用鹽水煮、沾上奶油後,味道和口感像極了朝鮮薊:莖桿上糾結成塊的絨毛,生火時可做為火種。

經過一天的採集,他們的獨木舟上堆滿可以製作繩子、寢具、隔熱材料、食物、保暖物、光線、遮風避雨、雨具、鞋子、工具跟藥草。幾天後,教室編織完成,但屋頂還沒蓋好,於是他們又出發到森林收集綁妥樺樹皮屋頂的材料–白雲杉的根。歷經採樹根之後,學生們總會跟之前不太一樣,變得更加柔軟開放。

民俗植物學課的最後一晚,學生們創作一首歌送給Kimmerer,歌詞最後一段,「無論身處何方,只要植物在旁,哪裡都是家鄉。」Kimmerer知道,沒有比這更好的禮物了。

閱讀劃重點:

「在阿帕契族的語言裡,指稱『土地』和『心智』的字根是同一個。採集樹根為土地地圖和心智地圖之間樹立了一面鏡子,在寧靜中,在歌聲裡,在我們的手觸摸著泥土時,自然而然地發生了。當鏡子轉向某個角度,幾條路線終於交會,我們便能找到回家的路。」

「學生們講話的同時,我聽到搖曳的香蒲和被風掠過的雲杉樹枝也正竊竊私語,它們對你我的心意其實並不虛無飄渺。越直接去經驗這個生命世界,越能感受到被自然的關愛包圍;越不去體驗,感覺便會退縮。要是沒有涉水走進及腰的沼澤、要是沒有跟著麝鼠的腳步、要是沒有在身上塗抹舒涼的黏液、要是我們從來沒用雲杉根編過籃子或吃過香蒲煎餅,學生們還會爭相討論要回饋給自然界什麼禮物嗎?在學習平等互惠的過程中,其實是手引領著心。」

 

待續~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7975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