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才夠?】
2021/08/14 20:22:27瀏覽348|回應0|推薦3

2018年9月的京都之旅,我們從下鴨神社、參道、糺之森一路漫步到河合神社,那時燕子颱風剛過,許多樹被攔腰吹斷或連根拔起,所以在河合神社境內看到鴨長明的3坪方丈屋,思及其言「水面泡沫浮沉,終不長久,世人及其居所,與之亦同。」此情此景、此時此心很是讓人思索和自問,我們是否都過度依賴物質?

「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才夠?」這個人生大問,安藤以13坪的「住吉的長屋」、保坂猛以不到6坪的「Love2 House」、中村好文以7坪「我最終的棲身之所」回應世人放下的越多,依賴的更少,簡單才是理想生活方式。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宅基本條件還是和大宅一樣,但我們心理對空間的反應是很敏感的,在滿足了生理與安全感的合理需求之後,如何在有限空間創造不封閉的生活?如何打造少即是多的豐盈生活?

「春至陋室中,無一物中萬物足」(小林一茶)。在「住吉的長屋」裡,安藤將這棟長方形建築平均分成3塊,中間1/3區塊是沒有屋頂的中庭,因為無遮蓋,風、陽光、雨水全被引進生活中,住戶的日常與季節時序緊緊聯繫;保坂猛設計了兩個面向天空的彎曲屋頂,並在上方開了一個天窗與天地共存,生活因能感受白天黑夜細微變化而豐富;中村好文則仿效鴨長明的方丈屋,在淺間山蓋了一間小屋實踐自給自足生活,這間聯結外部空間找回人與自然交感的「我最終的棲身之所」後來還搬到展覽會上,展示主題也延伸到「最極致的選擇」,因為要過上只擁有絕對必須之物的生活,所以放進居所裡面的東西也必須是極精簡的選擇。

室雅何須大,生命只有和生命靠近的時候才得以滋養,這些睿智的建築師透過設計,喚起人最細微的覺知,導引人走向「無」的境界,而居住其中的人看見「無」的空間,感受時間流逝、四季往復回還的變化,就能過上一個讓靈魂跟上、與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活。

順帶一提,我的小空間與大景最大衝突體驗是2017年10月入住墨田押上「One@Tokyo 」時。這棟由隈研吾監修設計的10層樓建築7月才剛營業,我們興沖沖的飛去東京入住「負建築大師」打造的空間,當時選了約4.2坪的「Studio」,雖然房間的機能性很好,但窗戶外就是另一棟建築,被禁錮住的幽閉感覺讓我不太舒服,因此夜不成眠,住得相當痛苦,後來發現頂樓天台能近距離欣賞由澄川喜一、安藤忠雄共同設計的晴空塔(這是最沒有安藤風格的建物),這種在「天空之森」欣賞「天空樹」(Tower Sky Tree)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所以我們在Lawson買了零食飲料就坐在天台的沙發座椅上享受無邊景色,這種體驗最美也最舒服,當時好想就睡在這裡!

日後回想,那次住進沒有引進自然元素且狹窄的空間,不舒服的感覺記憶深刻,但上樓就有無邊夜景的頂樓花園(大概可以算東京最佳觀賞晴空塔的地點),坐在這裡可以一邊沉醉晴空塔的夢幻點燈、一邊聆聽押上駅傳來的JR列車聲,這種頂級奢華享受卻也讓我懷念不已。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6645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