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喬瑟夫.坎伯的森林小屋:這裡,這裡,這裡】
2021/09/07 22:05:52瀏覽681|回應0|推薦5

梭羅有湖濱小屋,喬瑟夫.坎伯也有森林小屋,他們的傳世之作都是從「聖所」裡誕生。

美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1904-1987)幼年時期即對神話感興趣,大學讀的是生物學與數學,碩士念的是中世紀文學。坎伯在1928年24歲時遊學歐洲,受畢卡索、馬諦斯、蒙德里安等現代藝術薰陶,以及喬哀思與湯瑪斯曼的小說、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心理學研究影響,這期間也接觸到印度教。

1929年坎伯在華爾街大崩盤前三星期回到美國,隨後美國進入經濟大蕭條時期,他雖擁有碩士學位也難逃失業命運,這時他決定住到紐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森林裡的一間小木屋,整天閱讀、記筆記、寫日記和固定去散步,坎伯就這樣過了5年的簡樸生活,直到1934年莎拉.勞倫斯學院主動聘請他擔任文學教授為止。這段期間,他身上所有的錢就是學生時代在爵士樂團演奏薩克薩風賺來的幾千美元,所以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開銷。

坎伯後來回憶,他會把一天分成四份四小時的時間,用三份四小時的時間來閱讀,並保持一份時間的空閒,因此一天會有九小時的充分閱讀時間。在這五年裡,他幾乎把詹姆斯.喬伊斯、榮格、佛洛德、史賓格勒、尼采、康德、歌德、富本尼斯和湯姆斯曼這些人的所有作品讀完。因大量閱讀,他的知識系統彙整串聯了生物學、神話學、心理學、宗教學、現代藝術及哲學等不同領域學問。日後他提及,經過這5年的大量閱讀,他已經洞察全世界的神話。

這5年不工作的閱讀時光對他是很重要的,他說:

你需要勇氣

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其他的人

為你規劃好一堆計畫

沒有人會鼓勵你

去做你想要做的事

他們要你繼續他們的旅程

但你可以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我就是如此

我住到樹林去

讀了五年的書

坎倍研究古今中外不同文明與文化、分析全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與宗教故事,發現大部分的故事都存在著相同的歷險模式、象徵符碼、隱喻方式,因此整合出其獨特的「英雄的旅程」理論,這個理論指出「英雄」,都要歷經「召喚、啟程、歷險、歸返」四個階段。1949年坎倍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也是奠定他在神話學領域地位的經典之作《千面英雄》,這本書啟發許多電影導演、畫家、小說家、舞蹈等創作者的心靈,例如喬治•盧卡斯執導的經典之作《星際大戰》三部曲,便是受到坎伯的神話概念影響。

我想每個人都有一條等待著他的人生道路,生命迷惘時,那些聽到鼓聲的人,忠於自己的節奏以及想要的人生,跨出第一步,走上自己的道路上,他們由集體轉向個人,遠離複雜社會尋找真實的自己。英雄有千種面貌,從「英雄的旅程」視角看梭羅和坎倍,他們走進森林的這個「向外」旅程,同時也是一場「內省之旅」,他們在此深入探索個人的心靈,在蛻變過程中,同樣經歷四個階段的「英雄的旅程」。

有意思的是,他們過濾掉人生多餘的東西,在小木屋獨居,過上一種簡單規律日常、大量閱讀書寫的生活後,梭羅在華爾騰湖畔寫下「簡單生活」的《湖濱散記》、喬瑟夫.坎伯在伍德斯托克森林中寫下「英雄的旅程」的《千面英雄》,在這些人的旅程中,小屋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或許可以把它看成一種出塵入世的「空間」,當他們聽到「召喚」自荒原中撤退,先要找到一個精神上的住所、適合自己的空間駐留,並在此「啟程」展開英雄旅程,而進入內在領域「歷險」後,找到「聖杯」的他們離開小屋「歸返」塵世。小屋在這段旅程中,宛若他們的內心,從起程到歸返,因為意識狀態的改變,也從具象空間轉變成神聖空間,因此梭羅認為小木屋是屬於自己的「聖所」、「小禮拜堂」、「禪房」;坎伯則認為聖所是比自己更大的存在,會喚醒潛在於內的力量向諸神邁出一步。

「兩個念頭之間的你在哪裡?」聖杯就在超越二元對立之處的「哪裡」,因此在小木屋的這段轉變時期,他們達成內在突破,找到「聖杯」後,神聖空間便無所不在,他們可以將神聖空間轉換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一顆石頭、一棵樹就變成建構新世界的象徵意義,是宇宙奧秘的具體展現。坎伯離開森林小屋後,為自己創造的神聖空間,就是寫作的房間,有次提到旅行時,他說他只需基本配備的房間,「我打開行李箱,把書放在桌上,把衣服掛在衣架上,就打點好了。」梭羅走出森林後,他內在的神性提供了他外在行為的指導。

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也有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人生,我們要打開各自的門進入森林,但這也是條孤獨且幽暗的小徑。在紛擾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從所做的事找到一種得到生命的感覺,記住那種感覺,那就是你的路,接下來要有自己的神聖空間,那是你的心靈故鄉,一個你能一次又一次找到「初心」的地方,因為世俗世界會一直想把你拉回潮流,所以每天都要在此空間,正視自己的內心,深刻關注自己的思想,只有「頭腦」和「心」一致了,內在的衝突才會消失。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6745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