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春讀。波赫士談詩論藝 - 詩之謎
2007/05/05 00:59:47瀏覽463|回應1|推薦0

..

..

或許是諾頓講座的錄音集結,Borges 讓思緒漫著言語隨興走,因而嚴格說來第一講的主題隱而未顯,結構缺乏文字書寫的明確節奏和虛實張力,誠如最後一句「接下來的講座不會再像今天第一場這麼樣的笨拙零散了。」不過在正襟危坐、定心細細啃讀和不斷從Borges 的os中將思維拉回,漸漸也看出似斷似續的脈絡走向。

其實從一起始,Borges 就明白告訴聽眾他在標題上犯了一點小錯誤,“謎”,相對的平行關係是“解謎”,在人性的制約反應下,Borges 給了聽眾一種錯誤的美麗期待,以為他找到閱讀謎題的正確方法,但,「分享這些困惑」才是這場演講的主題。為了說服聽眾,且找來中國人、希臘人,學院學者等引證「哲學也不過是記錄所有種種的困惑史而已」,甚至在此篇結束時引用聖‧奧古斯丁的話「時間是什麼呢?如果別人沒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知道答案的。不過如果有人問我時間是什麼的話,這我就不知道了」來做為他只能告訴聽眾「還是只有疑惑而已」的前後呼應。

或許體會這美麗期待的失落是令人黯然的,Borges 語意一揚轉而提醒聽眾,還原看待詩「應該有的樣子:激情與喜悅」,詩提供的是美感經驗,文字背後的詩意無窮,禁不住分析切割,因此詩不是外來的,它只是被動等待正確的人,詩意才會一再獲得新生。而所謂正確?我想是指“準備好了、有累積”的人。

既然Borges 語意延伸到詩意,順手捻來是翩然體驗(引證是他擅長的)。詩意有種優雅而嬴弱的直覺性,傾聽的姿態是側耳等待,等待它將詩的幽香吹過耳鬢,去猜想那抹隱幽的香氣,去引起記憶深處的鄉愁和心一起跳動,而後詩意羽化成內心的“初讀”感受。Art happens,在那讀詩時。

語意再一回轉,那麼關於書呢?Borges 傾向書是bridge的中介角色,「這一行詩是經由聖靈傳到我身上的,從我的潛意識自我中浮現,或許是來自其他的作家也不一定,我常常會覺得我只不過是在引用一些我很久以前讀過的東西而已,寫下這些東西不過只是重新發掘。」這論調就好像「傅柯是波赫士的讀者、波赫士是瑪拉美的讀者、布朗修也是瑪拉美的讀者、福樓拜和傅柯和布朗修都是薩德的讀者、傅柯和波赫士和薩德和福樓拜都是塞萬提斯的讀者…。」對文字的感受,終究在於人,也因此他會旁及提出「把一本書交到一個無知的人手中,跟把劍交到小孩子的手中是一樣的危險。」書本、文字只是載體和符號,人必須向內在尋去,潛到靈魂深處,才能把人同最終極而樸素的存在相連起來,一代代延續的是褪盡殘骸後的靈光,也才能跨越古今時空對話。

「就讓詩維持謎樣的面貌,我們沒有必要把謎揭開,謎底就在詩裡頭了。」

                                                                                                        ~ Jorge Luis Borges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aid=939394

 回應文章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Poem
2007/05/10 02:32
Poems can be straightforward, can be implying.

They should all point to the same thing. The truth. Some prefer to see the so-called fact in front of them, and go deep from there.

Some prefer to read the meaning of things. Then prove in the real life.

Poems, can go either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