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02 20:04:03瀏覽1454|回應0|推薦2 | |
「天文星象」之天體運行,古今變化不大。 《易經》之道曰:一陰一陽,即是「晝參日晷,夜考極星」。 「參天兩地」,是意謂著日、月、星辰之天體運行,人類在地平線上,真實的在晝、夜之間,從事仰觀俯察及體驗天地之間運行法則。 宋代鄭樵(1104—1162)字漁仲,世稱夾漈先生,南宋史學家。在<通志天文略>總序談到:「天文之家,在於圖象,民事必本於時,時序必本於天,為天文志者,有義無象,莫能知天。」。 「天文星象」必須以天體運行做為自然觀測的目標,唯有親身仰觀天星運行之奧妙,才能真實的見證到,用以天星的實證為基準,永遠都會有深刻存在的體驗及領悟,經由心衷所引發的感嘆不止,毫不造假。
下圖為仰觀夜空,目視到二十八宿之真實天象及星宿圖形如下: 《易經》真原、〈河洛易數〉五術之源,應「以天求天」,而不應「以人驗天」、「以定法驗天」。 《易經》被後來學者劃分成象數、義理二種學理派系,各持己端做爭論,歷千年不止。 唯一,仰觀天文星象,應從星空上尋求統一象數、義理之間的融合。 天星的運行,真實展現在我們可見的天空,是無法居於室內從事研究做為項目。不可能僅僅依賴著古天文書籍記載、天星圖、數術推步、或電腦模擬程式上做為從事研究的對象。因為,運用天星運行,要能和地理方位、人事命理而合一,若只是經由人師以圖文、訣竅、秘術,則純屬於淺解、狹義論述,更不是靠“通靈者"或是用“神通、神煞"在做法上故弄玄虛。 古人所傳授〈河洛易數〉五術之訣竅,皆藉以『密語、秘術、訣竅』相傳之見解,其實,這只是〈河洛易數〉五術傳承者為方便於記憶的使用法則。 〈河洛易數〉五術各家秘訣互有參差,有了歧別異說,長期流傳過程中,有如一團謎霧,難有公認的結論。 天文星象之學,歷代只許官設,宋、元、明、清,一千年以來,只傳靈台,不傳民間。 現代資訊發展,已經可以從天文台所發佈之現代天文學知識中,人人皆可查知及證實二分點(春分、秋分)即黃道與在赤道上的交點,向西移之歲差現象。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 『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 『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 『龍尾伏辰』,兒童之語也。 後世之文人學士,問之「天星學」而茫然不知者也,或是儘談的玄空九星「偽天星」? 王鍚闡(1628—1682年),字寅旭,又字昭冥,號曉庵,又號余不,别號天同一生,江蘇吳江震澤人。清代天文學家。王鍚闡重視天文觀測,藉以驗證理論,具有實踐第一的獻身精神,夜晚遇天色晴朗,即登上屋頂,仰卧著觀察天空中的星象,竟整夜不睡覺。澈夜未眠,積月累日,學問越深。 王鍚闡論說觀測「天文星象」之要旨,認為「人明於理而不習於測,猶之未明也;器精於制而不善於用,猶之未精也。」,與宋代鄭樵曰:「有義無象,莫能知天。」,皆是同一真實道理。 歷代傳承《易經》通天文星象、〈河洛易數〉五術之學亦都是有明師,事實證明,也都有留傳下蛛絲之文載圖象及記錄。 《易經》通天文星象之法則,唯一,簡單的抬起頭來印證,要擁有一種洞悉整個宇宙的感覺。 也唯有,勤於觀察天文星象者,才能體悟,得其運用之奧秘也!
請參考「星宿朝寅」:http://blog.udn.com/tsao144/19486232
「觀天星,南望斗」: 《易經》以「天文星象」為淵源,不是「河洛易數」。 《易經》是文化五術之淵源,「仰觀天文」洽詢專線:0933-711699 臺灣 臺北市星相卜卦堪輿業職業工會 前會員 曹盛健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