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21 10:38:11瀏覽802|回應0|推薦0 | |
20121018天干 & 地支補註。(「數因象而見,象不以數而生」) 《易經》以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的運行為基礎,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易經五術學者、勘輿大師拱說「河圖、洛書」之數是「易經」的淵源? 這?這可能嗎? 關於易經五術的陰陽、八卦、五行等等,都與天文星象有關係的。 在「陰陽、五行思想」的指引下,模擬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的運行和八風的旋轉以四方、四隅、四時、天干、地支 。 所謂〝干、支〞,應當是彷天地之合,先有幹,後有枝。 確實是與原始月曆的制作有相關。最古老紀日法並不是以太陽或月亮做為依據,而是用「干、支」的周期,十干的來源是十進位,作為紀日單位單獨使用。 在殷商文化的甲骨文字中可以看到,古人以上、中、下配合天干來區別在一個月內多次出現的日名,但很不方便,於是天干與地支相配形式才出現,從十進位擴大到六十進位,把原來的十天干以〝旬〞的方式保留下來。 《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的曆法,根據天象、物候、草木等等天然現象,定季節月份,還記錄著昏、旦、伏見的天星,又指出斗柄方向和時令季節的變換,如果可靠,歷史上說明在夏代已出現有〝干、支〞,其建立甚早。 殷商時代文明,從大量的甲骨文字和青銅器的出土,也可以知道殷商時代記載著天文星象的大概知識,即在大量完整的卜辭裡面,也記有三旬及六旬兩種〝干支〞表。 十天干: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包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又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在這種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繫的現象,在自然界裡是無窮無盡的。 從一陰一陽的和合相生成另一五行的現象,以古人類比陰、陽者,數之可十,若是推論應出自以人的手指有十指。 十天干配於五行,代表:是陽與陰合,陰與陽合,是陰陽之合。 在夏代帝王的世系中,有以天干作其名號的,如果古籍記載可靠,那這將是有歷史以來最初出現〝天干〞之名的是在四千年前的夏代。 在殷商時代甲骨文字裡,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檢查日期而刻的紀錄,應以〝天干〞為主,因為甲骨文字之中,很多卜辭只有記〝天干〞,而沒有記地支,所以從〝天干〞記日期的方式,知曉系統而建立起初的曆法,到三旬已得出朔望月變化周期約三十日。 十二地支: 十二支辰的形成是以一定的古天星象做為標準,這是比較原始又能確定的事實推論。 觀察北斗七星運行,從四季的斗柄所建立指向之時空可以確立出十二支辰。 日運行、月運行,也可以由節氣推論,這都與十二支辰相關聯。 甚至古人觀測五行星運行時,認為歲星(木星)是十二年一周天。 正確紀錄在戰國時代中期開始,到了漢代《史記-天官書》最完整的用十二支搭配二十八宿來表示歲星十二次的位置。 十二次舍是以日月合朔而定,为十二月。 羅盤述及二十四節氣是萬古不移,故而太陽到山表象也萬古不移,所改移者最外之二十八宿宿度也。故而風水羅盤必須把二十八宿列在最外圈,也是為統合萬有於「六合」之内也。
我認為也是天星運行,由〝星宿朝寅〞的演化,觀察昏、旦、中星,從二十八宿位於天體上的天星背景,日出東方及日居中天和昏入西方,四象方位的時空來決定的。(天星同時出現在寅時、午時、戌時,為其中三合局之一) 天星星宿的同步關係是:寅時出現、午時中天、戌時入地,用在風水命理十二長生是叫長生、帝旺、墓庫。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