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羅盤三盤極距修正法2
2022/05/01 10:05:31瀏覽1078|回應0|推薦0

以月令二十四節氣的日躔,可以找到太陽到山到向,這是最基本法則。

乃是取太陽過黃道十二宮、二十四節氣日躔所在,否則一年才十二次合朔月,何來太陽到二十四山?

故而每個合朔月必然有一個中氣為北斗所建也,與日躔無關。也就不會太粗糙的,用十二地支加了八干、四維,自有二十四節氣的歸屬,何來干擾?

八干、四維本來就代表二十四山之一方位,那來的邊界模糊?

若是有個人假藉唐初「楊筠松」的「靈機一現」,這也都相信嗎?

天盤如何設定是非要是7.5度?從正針起算的在1起~到7.5的山宮度範圍之內,都可以說是先來、後到。為什麼不是1?也可以2?甚至是 3~7

羅盤有設天盤、地盤、人盤,這全然是後人風水論調、派別的主張!

羅盤盤面有三個方位:除磁针方位外?(設立磁針後,所有盤面的都是後天的)

在羅盤中間的二十四山向,稱為中針,也叫人盤,說是極星方位。誰說的?

在羅盤外圈的二十四山向,稱為縫針,也叫天盤,説是日景方位。誰說的?

極星只有一個,那有那麼複雜嗎?

是後人牽扯,羅盤盤面的規定說:

中針(人盤必須依靠晴朗天氣能望見極星才可以定位?

縫針(天盤必須依靠陽光照射才可以定位?

那麼下雨天及陰天都不能定位了?那就沒有用了!

事實要說:「晝參日晷,夜考極星,陰晦觀指南針」,這才是不變的道理!

正針地盤)是依靠磁針指向定位的。

正針定位以後,其它中針、縫針及各該圈的附盤都相應定位。(相應的都是後天的)。

其實,按照古書,都並未有此說,是唐代楊救貧、宋代賴布衣的前後年代相差久遠,皆是後人相繼口授發展而成。

天盤用縫針,出自楊救貧。以前有沒有

地盤用正針,是自古相傳。本來就要有!

人盤用中針,出自賴布衣。配地道右旋。

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北極星〞是會異動,也有極距差,所以也會圍著以「天北極」為中心在旋轉。

古代的「北極星」與「天北極」點的極距過大,加上「歲差現象」。被後人誤解,以為水從天上來,山從陰地出,有先來後到,才演變成中針、正針、縫針各以7.5度來劃分界,而產生有此一說。

3,000年前,在「天北極」沒有恆星,周代時代找一顆有極距6.3的當北極星叫「星」,後來到了漢代,有發現「歲差」現象,因而與「天北極」點的極距愈來愈大。

開禧度」的北極星是「星」,漢代記載「帝星」,與天北極的極距是8〫,傳到唐代約在8.3〫,之後必定會再遠離。

星」已經不合乎北極星的條件下,是唐、宋代經過多次的實地測察,改用了北極星的是「天樞」,因光度不太明亮,用留下「四輔抱樞」的口訣來尋找到北極星。

後來才被「時憲度」採用的,與天北極的極距也有5度之遠,但也會漸漸遠離!

到了清末改使用西曆推步,北極星是現代的「勾陳一」,與天北極的極距約50分,到了公元2105年是最接近約27分。

實乃,記載傳到唐朝時,唐初楊筠松(楊救貧)職掌靈台,觀天文、察地理。唐初的楊救貧必定知曉漢代使用「帝星」,極距約在8.3以上,實測的天北極距,差很大到無法接受,細審多時查知有差,以子午線進半山位當天盤天北極先地磁地盤半山7.5度用縫針消納水,以擬定為天道左旋現象

以「風水羅盤」的〝磁針〞為指向是〝地磁北〞,然而堪輿風水所公認初始的辨識方位就是繫於「天文星象」的北極星,尤其是〝天極北〞是決定「風水羅盤」的「地磁北」。

所以,我是認為:羅盤指的是「地磁北」,又非「天極北」。楊救貧若設立使用天盤,這是可以消掉當時的極距。

以上記載,確定這是人類無法改變的,真實存在的天文現象!

清未改使用西曆推步,北極星改用「勾陳一」,已知極距是比「帝星」、「天樞」小,已經沒大的誤差。據說;這就是蔣大鴻所以三針都採用正針的因素。

勘輿風水界一直注重著「唐代楊救貧」、「宋代賴布衣」的祖傳?所以,假藉唐初「楊筠松」的「靈機一現」,這也就相信?

所以,學看風水的總是自以為得到「楊筠松」的「靈機一現」,傳授自己所得的最好!各門、各派,勘輿大師熟習古籍秘訣的古傳真訣做出堪輿理論,各自展顯神通!

勘輿學理,要熟習千百年留下古籍秘訣的古傳真訣,年代久遠,也不能就此相信是要經過歲差考驗時空背景的!

例如:

羅盤天池-金針。宋代王趙卿著《南針詩》說:「虛危之間針路明,南方張宿上三乘,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釐斷不靈。」。指針的解說,引用王趙卿的「開禧度」,就弄錯了時空背景的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ao144&aid=1736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