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下一個李安?
2013/03/03 21:55:19瀏覽2350|回應0|推薦12

台灣出身的導演李安,勇奪2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也樹下未來亞洲導演難以超越的「李安障礙」。李安得獎,或許不代表台灣電影圈的成功與前景可期,但這給台灣年輕導演上了一課:出身不是重點,如何與「失敗」共處,從低潮攀上高峰,才是成功的關鍵。

 

李安的成功,在於他願意等候、默默磨劍,學習面對電影上的「失敗」,他對電影有著高標準、不放棄,只待一舉成名天下知。即使成名,他不眷戀固有題材,每次拍片都要「創新」,挑戰過去的自己,這點特質,在許多國際大導身上都能看到。

 

李安現身為國際大導,但他拍攝「推手」等父親三部曲前,很長時間學著與自己的「失敗」相處。拍攝「臥虎藏龍」揚威國際後,他之後拍攝的「綠巨人浩克」卻慘敗,再度與失敗相遇,李安咀嚼、重新學習,也才有「斷臂山」的產生。

 

而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前,李安也曾花小預算,拍攝「胡士托風波」,票房與影評都慘敗,但他不放棄藝術片,終究能再度揚威國際。

 

反觀許多台灣新銳導演,一昧著拿著粗淺的劇本,趁著台灣國片起飛浪潮,隨便找個創投基金投資、或向政府申請輔導金,23個月就拍出國片,不顧電影的藝術本質,內容毫無邏輯,拍攝水平粗製濫造,票房失敗了就說「台灣人不愛國片」,這是浪費台灣人對國片的熱情,也浪費納稅人的錢。

 

或部分導演憑著對市場取向的嗅覺,拍出符合台灣本土意識、口味貼近庶民的國片,因此票房告捷,提醒導演們,「賣座不等於影片具有藝術價值」,台灣電影可因此走上國際嗎?

 

從「推手」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李安證明拍片資源可以外找,也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商業與藝術間取得自我的平衡。

 

這屆奧斯卡給台灣觀眾的最大省思,除對李安得獎於有榮焉外,台灣想要有下一個李安,從政府、導演到台灣電影從業人員,先好好學著跟「失敗」相處吧。

 

發表於「聯合筆記」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umans&aid=735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