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13 21:56:38瀏覽1994|回應0|推薦4 | |
李安二度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的首次返台,理應是歡欣鼓舞並帶來正面能量,但實際上卻口水滿天飛。只見李安急欲帶回好萊塢經驗,幫助台灣電影開拓視野,主邀的文化部卻只想跟李安談「泥土」、談「城市」,那麼談「電影」呢? 文化部邀請李安回台,原是一椿好事,也應可賓主盡歡,卻因操作議題的主軸錯失方向,引發電影界的罵聲不斷。 龍應台一句「李安回來了,讓我們以他為藉口,開心聚聚」,看在台灣電影人眼中,又酸又苦,若沒有李安,文化部就沒有「藉口」與台灣電影界聚聚嗎? 李安回台,最想要是對台灣電影政策帶來實質影響,但實際上,李安與龍應台談台灣影視政策,只花二十五分鐘,談時代與泥土卻花二小時,一場大拜拜式的酒會,難讓李安與台灣電影界好好經驗傳承一番。 無怪乎李安也感嘆:「經常講建言,也沒什麼用」。 一樣都是文化人,李安深知文化處於精神層面,所以他說「文化不是作秀」,拍電影也不是作秀,當要落實時,需要面臨更多現實的考驗,如同電影是造夢產業,當實際拍片時,一樣得考慮預算、軟硬體協力等問題。 反觀龍應台執掌文化部,卻仍處於精神層面,活動強調文化性與精神層面,而聽了一堆建言,要如何落實在實際層面,真正拿出政策與因應方式來,才能改變台灣電影與整體文化產業,民眾想聽的不是一句「虛心受教」。 想談泥土、談家鄉,還有太多機會與時間,但若要談台灣電影政策如何改變、精進,當亞洲如大陸、印度、南韓在電影品質、內容與造星上都急起直追好萊塢時,台灣能因應的時間不多,拍國片不能像是賭博一般,賭贏了有票房,賭輸了就住套房。 殘酷的事實是,李安因身處好萊塢電影工業才有機會成功,若李安今身處在台灣落後的電影工業下,奧斯卡會有李安嗎?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