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學英文指考閱卷有感:學習信任減少猜忌誤解
2006/07/11 10:39:34瀏覽2669|回應0|推薦4
  • 廖柏森 (原載於聯合報)

炎炎夏日中筆者受命參與大學指考的英文閱卷工作,今年的考題是請考生寫出被誤解的經驗以及從該經驗所得到的影響或啟示。這是個相當人性化而且容易發揮的題目,畢竟每位考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體驗到一些被人誤解的負面經驗,而被誤解後的感受不論是委屈、難堪、甚至羞辱,通常會烙刻在這些青少年的心靈中,久久不散。 

也因為這個題目觸及到考生共同的成長記憶,所以雖然是使用英文寫作,文法句構的表達不易,但筆者閱卷時仍能感受到多數考生情真意切地透過有限的英文能力達傳達其體驗,各種情思躍然紙上。這就是用文字傳情達意的魅力,只要對生活有所感所思,形諸文字常可抒胸中塊壘。今年英文指考的題目就提供考生一吐為快的機會,所以很多人寫來洋洋灑灑,我讀來則不乏令人動容之作,連繳白卷的情況似乎也比往年少了一些。這是今年指考英文作文最值得欣慰之處。 

但閱卷完後也有讓我感慨良多的是,這些眾多考生的作文內容卻也真實反映出目前台灣社會信任基礎的薄弱。上仟份試卷看下來,幾乎可以歸納出年輕學子最常被誤解的幾種模式。例如班上只要有人丟失財物,就會被同學認定是當時留在教室的學生所竊取;考試時只要有人坐相不正,就會被老師認定是作弊;在家只要外出晚歸,就會被爸媽認定是整天都在外鬼混。而被誤解的下場不外是辱罵、斥責和體罰,這些學生因被誤解而心理受創最深的來源,竟然是其社會關係中最親密的同儕、師長和父母。 

其實誤解的另一面向是信任,因為不信任對方,才會產生誤解。試想這些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無法受到自己同儕、師長和父母的完全信任,他們進入社會後想當然也不太可能會信任其他人,整個社會將充斥猜忌風氣和陰謀思考。若長久以往,我們又如何能期待群體的生活能夠和諧安祥呢?可見目前台灣的社會實應多培養彼此互信的感受,而且應該就從家庭中的家長信任孩子、學校中的師長信任學生、同學相互信任開始做起。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3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