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24 13:52:15瀏覽18384|回應1|推薦7 | |
Reid(1995)定義學習型態為個人在吸收、處理和保留新資訊與技能之時,他們所自然傾向、習慣性和偏好的方式(Learning style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natural, habitual, and preferred ways of absorbing, processing, and retaining new information and skills.)。而Brown(2000)也認為學習型態是種一致(consistent)和持久(enduring)的傾向。每位學生的學習型態可能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找出學生獨特的學習型態以增進學習效率亦是教師教導學生的要務之一。 雖然學界目前所辨識出的學習型態多達21種,但其中常有過於瑣碎或概念上有重疊之處,目前最常受到討論的是Reid (1984)所提出的六種學習型態,它們分別是: 1. 視覺型 (visual style): 以視覺刺激的型式學習時效果最好,例如喜歡長時間閱讀、用圖表輔助學習、上課 2. 聽覺型 (auditory style): 偏好利用聽覺感官來學習新知,例如上課喜歡聽講討論 3. 動覺型 (kinesthetic style): 注重體驗的學習,偏好參與各項活動例如校外教學、或課堂內的角色扮演或肢體教學法(TPR)等。但對於長時間坐在座位聽課可能感到不耐煩。 4. 觸覺型 (tactile style): 以需要動手操作具體實物的學習方式最佳,例如在實驗室執行研究、編製學習教材和圖表、或作報告等。但對於需要抽象思考的理論性題材可能感到吃力。 5. 團體型 (group style): 與其它同學合作學習時可以提升成效,而且團體成員的互動和協助讓學習者覺得更容易吸收資訊,例如分組活動或小組報告等。 6. 個人型 (individual style): 傾向於獨自學習時效果較好,喜歡一個人研讀學習,較難接受別人的干擾。 在實徵研究中,Reid (1987, 1995)和Oxford & Anderson (1995)曾從事跨文化的學習型態研究,發現亞洲學生通常是高度視覺型的學習者,例如視覺型程度最高的是韓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視覺型學習型態具顯著性之差異;操西班牙語族裔學生的聽覺型型態最為突出,而日本學生的聽覺型程度則是最低,甚至比中國和阿拉伯學生更不明顯。而且Reid也指出,學習型態的傾向與學習者的性別、主修系所、和在美國居留時間長短等因素有關。 上述的學習型態雖然都是以成對的兩組對立型態來呈現,但是學習者所具備的學習型態並不是嚴格的二分法(dichotomous),而是比例偏重程度的多寡,例如一位同學可能同時具備視覺型和聽覺型的學習型態,只是他若是較偏重視覺型的學習者,可能多集中精神和時間在閱讀上,學習成效會較佳。不過學習者除了加強自己偏好型態上的學習外,也不要忽略擴展其它的學習型態型態。畢竟每種學習型態對於英語學習都有不同面向的助益,善用各種不同學習型態,當可發展更全面的英語技能。
學習策略是學生為提升自己的學習成效而有意識地所採取的某些外在行為,而且策略是可教導的,並可進而擴充學生現有的學習型態。另方面,學習型態是學生內在吸收新知的特性,學生通常不易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學習型態,但經過教導後可認知自己偏好的學習型態,或經由學習策略的訓練來擴大學習型態的領域 (Reid, 1995) 。 而Oxford (1993, 2003)認為個人的學習型態可以決定其策略使用,換句話說,學習者的策略使用中可反映出其學習型態。例如外向型的學習型態(extroverted style)就可能傾向與同學合作學習,聽覺型的學生就偏好聆聽英語CD來學習。進一步而言,學習策略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可言。學習策略的有效與否端賴它是否能符應學習者之學習情境的需求和個人學習型態。而且學習者通常難以有意識地察覺到自己的學習型態傾向和策略使用,他們就只是依據向來習慣的型態去使用策略,所以英語教師應該協助學生檢視自己的學習型態和策略,一方面可讓學生有意識地使用符合自己學習型態的策略以增進學習成效,另方面亦可擴展學習型態以使用更廣泛的策略,發展全方位的英語技能。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