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語學習策略簡述
2006/04/05 22:54:47瀏覽8007|回應0|推薦2

學習策略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學習者所使用學習策略的確認、分類、分析、以及策略的使用訓練,早期的研究在1970年代是由研究者觀察和記錄所謂「優秀的語言學習者」(good language learner)的學習行為。之後O’Malley和同僚訪談(interviews)學生而確認26種英語學習策略並分為三大類:認知 (cognitive)、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和社會情意 (social-affective)策略。直至1990年由Oxford所提出的學習策略分類方式更受到研究者的歡迎,她把學習策略先分為兩大類,與語言學習的行為有直接相關的稱為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之下再分為三個範疇分別為記憶(memory)、認知(cognitive)、和補償(compensation)策略;至於管理學習行為的就稱為間接策略(indirect strategies),也再續分為三個範疇分別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情意(affective)、和社會(social)策略。

一般而言,「認知策略」指學習者運用演繹分析與作摘要等各種方式,以了解與表達語言。認知策略包括練習、分析、理解或重新組織資料。「記憶策略」指的是幫助學習者運用已知的事物聯想新的訊息,像是創造心理聯結、運用心像或身體反應。「補償策略」是指幫助學習者經過猜測、使用手勢、或替代的說法彌補在目標語言上不足的知識。「後設認知策略」則包括計畫、監控與評量來協調其語言學習進程和結果。「情意策略」是使學習者能調適與語言學習相關之個人情緒、態度、動機與價值,包括調適自我情緒、撰寫語言學習日記、或降低焦慮。「社會策略」可以幫助學習者與同儕彼此切磋互相學習,並且幫助學習者發展文化之理解,例如請教問題以澄清疑惑、與同儕或較精通之學習者合作、或擬情他人。
 
外語學習成就與學習策略使用之關係已成為語言學習策略研究領域之焦點。大部分研究調查結果指出,成功的學習者傾向於使用適當之策略,且能結合有效之策略以達到語言工作之需求;相對地,較差之學習者則呈現較不擅使用策略之傾向 。 舉例而言,Green 和 Oxford (1995) 指出波多黎各大學中大部份的成功語言學習者都使用較多的學習策略。Oxford 和Nyikos (1989) 提出學習者自我評估聽力、口說、或閱讀上之能力與他們的學習策略使用相關。此外,Huang 和 Van-Naerssen (1987) 指出在口語溝通能力方面,高成就的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比成就差之學生較常使用功能性練習策略(functional practice strategies)。 另外,Vann 和 Abraham (1990) 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成效不佳的外語學習者同樣也會積極使用策略,但他們卻經常運用不適當之策略,導致語言任務或工作無法完成。同樣地,Chamot 和 Kupper (1989)在他們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對照於低成效之學習者,高成效之學習者「較常使用學習策略,使用上也較適切,使用層面也較多元,並且能幫助他們成功地完成語言任務或工作。」 (p.17) 有成效之學習者在執行語言任務或工作時都是有目標的,他們會監控自己的語言理解和產生,並善用其先備的一般知識和語言知識。
 

為了提昇學習者之自主性,學習策略訓練課程應融入英語課堂中。首先,為了幫助教師找出學生之語言學習策略,可以在課堂上實施語言學習策略問卷調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平時潛意識所使用學習策略進入至有意識覺察之階段。再者,教師能夠告知學生他們目前已在使用策略之目的與價值,然後示範新的或不熟悉的策略之後,再提供大量的練習。尤其是學生最少使用之策略範疇可能需要更明確的教學(explicit instruction)以擴增其使用各種不同學習策略之技能。最後,在介紹各種不同的策略並做過練習之後,教師可更進一步鼓勵學生選用或發展最適合他們個別學習需求之策略。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22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