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語所有權的分化
2006/03/24 19:07:34瀏覽2985|回應0|推薦5

廖柏森

因為全球化的蔓延,目前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英語,遠超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而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據估計僅佔世界所有使用英語人口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Ronowicz, 1999),英語的所有權遂開始遭受質疑。許多西方語言學家直指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可以宣稱擁有英語的所有權(Brown, 1995; David, 1997; Hansen, 1997; Widdowson, 1994)。例如Widdowson (1994)主張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EIL,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就必須同時是一種獨立的語言(an independent language),其監護權(custody)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國家。Brown (1995)則在闡釋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的觀念時表示,英語已不再是以英語為母語人士的專屬資產,而是屬於全世界共有。因此使用者對英語應超脫過去單一模式的理解(monomodel understanding),而移轉至更廣泛的多元模式理解(polymodel understanding),也就是接受不同國家使用英語的模式。如今許多並非內圈英語國家人士的英語造詣之高連英美人士都自嘆弗如,文學家如Wole Soyinnka以奈及利亞英文、Derek Alton Walcott以西印地群島英文所創作的作品甚至都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最高榮譽。簡言之,西方學界已不再視英語為英語系國家的資產,而是國際共有的溝通媒介和生活技能。

另外,在過去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主導的1960年代,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設定以英語為母語人士作為學習典範,不論在語音語義和表達方式上都力求模仿形似,Jenkins (2000)曾形容英語人士被尊為「英語的擁有者、英語標準的守護者、及教學規範的仲裁者」(owners of the language, guardians of its standards, and arbiters of acceptable pedagogic norms ),可見這些以英語為母語人士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因為英語全球化的結果,世界各地漸次產生各種區域性的英語體,愈來愈多語言教育學家也提出把英語學得跟英美人士一樣是不切實際而且沒有必要的教學目標。如Jenkins就認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者並無必要根除自己母語的口音去學習所謂的「標準發音」(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這樣的過程既艱辛又難以達成,她在其新書The phonology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設計一套以英語為國際語的語音課程,簡化標準發音系統,但仍保留英語基本的語音區別,如此一來,學習者就無需刻意消除自己母語的口音,也可說出可以容易被理解的英語。

總而言之,語言是兼具表情達意和身份認同的工具,它雖是一文化穩定性的代表,但也會配合時代社會的需要而成長改變。目前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的英語,其所有權已然分化,正隨著不同區域的社會環境發展出反映當地風格的英語用法,以強化區別文化間彼此的身份認同,未來透過電腦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日愈發達,英語的大潮更將席捲全球。而這種大規模英語全球化的衝擊,長久來看,不僅不會削弱本土語言認同的意識,反將如Kachru (1985)所言造成英語的分散化(fragmentation)與本土化(nativization)的興起,而台灣的英語教育應審慎面對此種情勢,作好因應之道。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21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