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習英文的消費文化
2006/04/05 00:48:56瀏覽4810|回應0|推薦9

目前台灣社會瀰漫一股奢華消費的主張,同時也有多不勝數的英語學習資訊充斥媒體,令人不禁聯想到英語學習似乎也已變成一種商品被消費。君不見琳琅滿目的英語課程教材、工具書、電子辭典,甚至是英檢考試等,無一不是商機龐大的生意,可是消費者本身可有任何自覺,我們為何會樂於消費這種商品?

        如同其它奢華的商品,英文字母所組成的意象也很容易形成一種象徵符節(the symbolic),可以喚起人們的情感想像或採取行動,用來爭取或維持人與人間的權力(power)。例如電視戲劇中的主角常帶本英文書,就暗示著某種理想社會身份和生活方式。加上商業利益的推波助瀾,以五光十色的媒體提供提升個人競爭力、打開世界之窗、溝通文化橋樑等等打動人心的感性詞彙,編織前途光明的美好願景,而沒有能力加入這個想像系統的學習者就會產生落後、被邊緣化的焦慮。可是現時台灣全民學習英語的熱潮雖然大興,但收效卻極為有限,學習英文很可能淪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想像,在高度壓抑的現代生活中,用某種價錢購買短暫實現理想化自我的體驗而已。

        進一步言之,學習英文的行為本身也已變成一種象徵符號,就像消費大眾對於名牌服飾商品所具有的迷戀一般,許多人對於英文的學習亦陷入一種自我沈醉。在英文學習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自我的想像,認為只有學好英文,方不愧為走在時代尖端、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人。但如果學習者抱持此不切實際的學習目標,而當這樣的符號意象一次又一次地被消費,可是學習的成果長期以來卻毫無進展時,許多學習者就勢必面對夢幻破滅後的虛無和匱乏,乃至於產生學習挫敗而放棄學習。

        我們可以認真反思,台灣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裡,英語根本不具任何社會功能,很多人一輩子能用到英文的機會只有在出國觀光購物時說聲謝謝而已(其它都由導遊代勞)。而回到台灣,要在街頭上碰到驚慌失措的外國人來找你問路的機會,可能跟統一發票中獎的機率差不多。可是許多人就為了有朝一日能為外國人指點迷津的這種偉大想像而拼命學習,浪擲多少時間精力和金錢。

    儘管為加速台灣國際化的腳步,國內行政院早已宣示未來將把英語提昇為準官方語言,並於2002年承辦為期六年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其中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揭櫫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提昇全民英語能力之目標,具體措施包括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如標示和網站英語化、平衡城鄉英語教育資源、大專院校教學國際化、提高公務員英語能力、和推動英語與國際文化學習五大項目。這種大型國家計畫雖然立意良善,但一來我們無法確知政府當局對於準官方語言位階的具體義涵為何,另外相關配套的立法制度和行政措施推動牛步化,就可預見此工程之龐雜和問題之艱難    

筆者從事英文教學愈多年,愈覺台灣社會目前語言使用情境中,除非我們具有以英文溝通的需求和環境,否則英文學習就像是購買LV包包的炫耀式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一樣,足以驕人,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或負擔得起的奢侈品;反而中文才是我們應該多加充實補足的民生必需品,但卻常被棄之如敝履,豈不令人感慨這個社會是否有認同倒錯的問題。

簡言之,筆者並無意貶抑學習英文的重要性,而是指出在台灣的社會情境中學好英文的困境,並提醒英文學習者深刻反省檢視自己的學習行為,思考自己學習英文的目的和意義,必須找到核心價值後才不致於人云亦云地學無所成。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22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