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後殖民主義觀點看台灣學習英語的熱潮
2006/03/21 23:16:22瀏覽9838|回應1|推薦5

廖柏森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或稱為文化殖民主義(cultural colonialism),認為許多國家在政治上的獨立與經濟上的成功並不意味其在文化上的自主,因為這些國家往往是借助西方殖民國家所提供的現代化方式,包括思想、語言和文化而取得主權,從而無法擺脫西方宗主國文化的深刻制約,因此後殖民主義的論述強調對於西方優越感和文化霸權意識型態採取一種反省批判的態度(翁福元、吳毓真,2002;陶東風,2000),被殖民者一旦能對西方主流文化殖民現象的不當進行反省批判,才有可能致力建構自己的文化主體。

若是以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審視英語全球化的過程,在過去的殖民主義(colonialism)是把英語從西方宗主國散佈至全球各殖民國的主要驅力,用統治者的語言取代被殖民土地的語言,英語教育成為殖民統治的重要政策,進而貶抑被殖民國家的語言文化和歷史傳統。然而被殖民國家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獨立,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乃至意識型態上仍難逃西方國家無形的宰制,藉由包括英語教學在內等文化手段和知識建構影響其它國家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以形成合法的文化霸權,並使得被殖民者內化這些宗主國的文化模式而不自覺地順從和認同。語言學者(Modiano, 2001; Phillipson, 1992; Skutnabb-Kangas & Cummins, 1988)早已提醒我們注意英語在全球散播所造成的語言帝國主義(linguistic imperialism),許多非英語系國家在教授英語的過程中參揉歐洲中心(Eurocentric)和西方現代性普遍主義的意識型態而不自知,導致英語與其它語言間的結構和文化不平等關係(structural and cultural inequalities)。而且被殖民文化在英語教學上所使用的教科書絕大部份都原裝自英美國家進口,常對當地的教學文化帶來衝擊。

目前台灣社會學習英語的狂熱就反映出這種文化被殖民的現象。據報載,國內大學生英文程度低落,托福(TOEFL)成績在亞洲各國排行倒數第六名,因此在許多媒體在新聞處理上就打出「年輕人競爭力下滑、台灣沈淪」等標題。台灣目前的社會氣氛更頻頻強調,為提高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就一定要提升國人的英語能力。筆者身為英語教學工作者,當然樂見社會對英語學習的重視,但不解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何一定就要把英語學好?美國主辦托福測驗的教育測驗服務社(ETS)所公佈全球2003年至2004年考生成績,以亞洲28個國家而言,台灣考生排名倒數第六,成績乏善可陳。但如果我們參照國家競爭力的排名,許多英文水準比台灣高的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其國際競爭力都尚不如台灣;而我們一向自傲於英文成績比日本人好(日本此次排名倒數第二),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輕視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可見國際競爭力與英語能力是分屬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且不具因果之必然關係。但反觀國內民眾為了學好英文,整個社會耗費龐大資源強迫我們的幼兒從學齡前就開始學習他們生活中用不到的語言,排擠了學習母語和其它重要技能的寶貴時間,但英語學習的實質成效卻仍很有限,這樣的學習窘境不是只靠學校的英語教育就能負責的,而是有其結構性的問題。目前台灣學習英語的狂熱,除了民間在國際貿易、科技和學術交流上的需求外,主要來自於政府倡導與國際社會(其實主要還是西方國家)接軌的強烈呼聲,以國家機器運作教育體系和傳播媒體,將學好英文就是國際化、現代化的觀念合理化並廣為傳播。若是以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看,此種現象應加以批判與反省。

當今台灣瘋狂的英語學習熱在極大程度上正反應出民眾「文化集體潛意識被邊緣化的恐懼」(劉建基,2003)以及追求現代化的「語言焦慮」(廖咸浩,2002)。舉例而言,台灣各地常無來由地大肆慶祝西方的萬聖節(Halloween)、情人節(Valentine’s Day)、聖誕節(Christmas),甚至比西方人還要熱衷投入,卻對這些節慶的來由和意義缺乏深度理解。另一明顯的例子為台灣的高等教育常以教師在SCI、SSCI、EI等資料索引庫中所發表的論文數來評定其學術成就,等於間接否定貶低用中文和其它外語所發表著作的學術價值,而主動迎合英語所代表的文化霸權(劉建基,2003),多數國人的思考和意識型態於此被殖民化而毫無知覺和自省能力。

台灣學習英語的熱潮常被表面上看不見的意識型態所宰制,其中實夾雜許多利益和權力的關係。而目前我們的英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材仍大多處於被西方文化殖民的狀態,許多教師只是一昧服膺推崇西方的教學理論例如時下蔚為風潮的溝通式語言教學法(CLT),卻完全無視於本土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和需求,其實以英語為外語的台灣社會,更需要的是閱讀理解外國資訊以擴展本身知識領域的能力。而以後殖民主義的觀點來看,既然英語系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掌控著其它國家英語教學的言談和論述,我們長遠的理想教學目標應該是著手建構具台灣特色的英語教學文化主體,讓台灣的英語教學從這些國家的宰制中解放出來,挑戰傳統西方的話語權力並發出自己的聲音;另方面也應推動台灣英語教學的「在地全球化(localization)」,使台灣的英語教學主體有機會與全球其它英語體系對話,同時更彰顯台灣主體的文化精神。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211983

 回應文章

陳秀惠
宰制思想的工具是『語言』
2009/12/22 23:10
 帝國/父權/資本主義
如果世界就是服務這三個核心價植,其它國家當然全心為它所用,國家教育機制和商業機制的運作,必須緊密結合是可預見的,試問如何將殖民意識排除呢?國家集團、台灣知識結構、都加入同意和深化腦意識的加工行列,所以論述的發現與發表,究竟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