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書上市:《中國傳統人物美學淺論》
2007/07/11 20:41:10瀏覽1412|回應0|推薦3

廖柏森

近年來台灣社會興起一股追尋「美」的風潮,無論是產業或是個人都開始注重美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許多商品的設計製造己由傳統的功能考量轉變為美學考量,以吸引更多追求感性體驗的消費者,此現象有人稱之為「美學的經濟」;而個人生活的意義來源也從過去的努力工作朝向美感經驗的開發提升,以豐富單調生命的價值層次,也或可稱之為「樂活的人生」。而事實上,當我們在消費美學經濟商品和體驗美感生命情調時,我們所使用的詞彙、思考的概念和論理的模式,常常在下意識裡都是受到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的型塑引導。例如中國人一向愛好帶有禪意、素樸之美的陶瓷和山水書畫,這就與道家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學觀有關;或是有人在形容一件藝術作品時可能會用到「氣韻生動」、描述一位美女時可能會說出「風姿綽約」等詞彙,這些都是魏晉時代品評名士的用語,也是中國傳統美學裡特有的範疇。現代人在熱衷欣賞和創造「美的事物」的同時,其實也應對我們美學思想的活水源頭有些基本的理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悠久的審美傳統,雖然因思想型態和立場觀點的不同,各家對於「美」的考量或目的也各異,但皆能透露出豐厚的美感意義。就目前的美學研究來說,大體上的興趣都集中在藝術美與自然美的範圍內。然而一切的審美經驗和藝術創造都是要從人為主體出發,所以人本身實是根本的美感意義之闢創者,而人也決定了對自然美與藝術美觀點及美感價值層域之高低;在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中,人本身也能成為一種品賞觀照的審美對象,其所包含豐富的美感韻致,實與欣賞大自然或藝術品時的心靈活動並無二致。本書之主要目的即在論述魏晉的人物審美觀,首先以先秦諸子的美學為思想基礎,尤以儒家與道家美學的開展,其後與現實政治社會環境的互動,乃模塑成魏晉時代特殊的人物美的型態。而魏正始年間的《人物志》乃標示人物品藻風氣之轉變,直到《世說新語》的「名士」出現而成為純粹審美性的品藻。魏晉在人物審美上有高度的成就,亦流傳下來豐富的思想遺產,在整個中國美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確立了人物美為一種重要的審美範疇,並深刻影響了後世的藝術創作與自然欣趣的美學理念

 個人目前雖然是在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英語相關科目,但過去哲學系所出身的背景常使我留戀從事哲學思考的愉悅,特別是對「人物美」此一觀念的考察探究常讓我深切反省,要在目前的台灣建立一個健全幸福的社會,首先必須塑造優美理想的人格心靈作為典範供大眾景仰效行,只可惜古人典型雖已在夙昔,但現在人卻不能不在這其中得到最大智慧的啟發啊!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08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