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03 18:45:19瀏覽305|回應0|推薦0 | |
20世紀末台灣地方開始發展社區營造運動,這股運動將鄉鎮的社區風貌加諸更多自主改造的能量。經過二十年的歷程,城鄉逐漸發展出當代/地方的特色,鄉鎮在年紀末的「原汁原味」,能在畫家涂秀香的筆下以「復古」的形式重新展現,不僅能讓同輩的人懷舊,能讓新一代發現、典藏客家即景,體會畫筆下細細描繪記錄的剎那,便是亙古的永恆。 畫家涂秀香,是晚輩的國中藝術科老師,先進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系暨研究所學分班以及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涉獵於文學與藝術諸多領域,在此,晚輩不才替昔日老師寫序,誠為惶惶然,然老師不以自身所學為限,持之以恆浸淫於興趣,旅遊世界來擴大自己的視野,胸懷天下不改其志,這些豁達、從容的人生態度影響我甚多,回首這些的養份,在一個青少年對美術、人生態度的啟蒙,啟了非常重要的樞紐力量。 這麼多年過去,畫家涂秀香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並且通過桃園市中壢美術館個展的審查與補助,同步出版個人畫冊,以畫家的使命自許,積極地耕耘自己,這份傳承自台灣傳統繪畫教育觀,是難得的扎實精神。師承多家,以桃園縣著名畫家曾現澄、陳桂華、傅彥熙及傅清亮為代表,他們影響到畫家涂秀香許多層面,例如她高中時,現已過世的水彩老畫家曾現澄便以素描為美術之本,要她多加以練習素描,在課餘時間私塾於他,涂秀香師當初會選擇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就讀,有其遠因,在台灣升學競爭的當時,服裝設計科是養成美感的重要基地,兼顧到未來生計的經濟考量,另一方面學而優者亦能為人師,這是畫家涂秀香努力為自己找出一條可樂終身的美學之路。 畫家涂秀香為人師之後,因緣際會與中壢區的陳桂華、傅彥熙老師們相遇,跟隨陳老師學習寫意花鳥,有時也進行寫生,此外也跟隨傅老師學習粉彩,前者於國畫技巧上精進,後者於色彩運用上精練。於此時,晚輩已經進入大學美術系就讀,畫家涂秀香以美學涵養為文本,色感佳加上領悟力高,筆下常見其驚豔之作,讓我在美術系的求學路上有更上層樓的借鏡。2100年之後,她投入中壢畫家傅清亮門下,傅清亮與我是高中同學的情誼,他與曾現澄師是同一畫會的情誼,這些同門、同學及同地域的學習繪畫網絡,說明了畫家涂秀香的繪畫風格與師承關係,在畫筆、色彩的揮灑裡,層疊出綿密的交流線,時間蘊釀出成熟的果實,瓜熟自落,筆寫暢意。 這次展出的作品主題略分為兩類,一是客家懷舊之景,一是國內外旅遊之作。 客家懷舊之景:是以桃園市內客家社區為寫景對象,新屋區著名的鵝、楊梅區搶救的道東堂、常見的古厝、鮮紅的扶桑花、埤塘與稻田、青草與碧空…等用色強烈對比的畫面。作者以敏銳的色感進行創作,在草綠、湛藍之間,夾雜著磚褐與紅花,層疊的水彩之間不失透明性,載以水墨飛快的筆調,寫景也寫風動,寫實景也寫空氣,在客家庄過渡的社區改造裡,將拆除的老屋是當地人記憶中的客庄,也可能是桃園市的文化資產,在法源未正名之前,畫家涂秀香以鄭姓家族之媳記錄其文化價值,見證鄭氏家族於水美、梅高路上的拓殖史跡。古道、竹筏與側筆,延伸出畫面的透視感,水中倒影是她擅長的繪畫主題,施以拖曳的簡單幾筆,有自信地分割出天與地,不拘泥於畫面上的枝節,脫胎於曾現澄、傅清亮等師的窠臼,筆調輕快地勾勒,創作者的心境躍然紙上,充分展露關懷鄉土之情。 國內外旅遊之作:畫家涂秀香擅長以景寫心境,水墨融合了水彩之技法,擅長於各式各樣的水景,例如中國勝地的瀑布、台灣溪頭的池影及國外海景之一角。山與樹是季節性的變化,可視者容易寫景,反而軟性、無形的水難畫,水無色無形,映照出萬物之態,畫家涂秀香能補捉萬一寄情於上,並且隨著心境、季節變化著色調,以瀑布的主題來說,取材於水墨畫主題,白瀑上著墨少許顏色,吸引人的是流動的態勢。此類作品融合了陳桂華老師的影響、傅彥熙老師的調性。 無論是客家懷舊之景或是國內外旅遊之佳作,畫家涂秀香以單眼的鏡頭聚焦,焦點放在中景與前景之上,細細描繪出她所側重的處,在遠景、天空與地面鋪設出明朗的態勢,在複雜/簡單的筆意對照下,仍舊保有色彩寒冷/溫暖的調性,是現代文明與懷舊慢調的衝突,也是社會對歷史文物的排斥與尊敬,…這些人文關懷的切切心情,在見過世界的旅遊路途中細細體會,這是一個來自客家的女性對她的農家童年的懷念,成為畫家、個展的懷想,值得我們尊重的女畫家。台灣,前有女畫家陳進,客家,有涂秀香。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