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韓FTA 張盛和:每年稅損75億元
2014/11/18 16:22:04瀏覽165|回應0|推薦0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即時報導】2014.11.18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實質性談判,財政部長張盛和表示,我國財政稅失損失每年將減少新台幣75億元,數字看起來不大,但中長期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到要跳已經來不及,他提出12個字的因應之道,就是「嚴肅面對、積極開放、勇敢競爭」。

張盛和今日上午接受本報專訪,談及中韓FTA對我國財政之衝擊。張盛和說,中韓FTA短期影響不大,但中長期動態影響會愈來愈深遠,隨著中國持續和各國簽訂FTA,台灣若遲遲未簽FTA,將會使得台灣產業外移,就業機會減少,失業增加,薪資下滑,消費力萎縮,進而影響經濟成長率(GDP )增長,連帶也會衝擊稅收,使得財政更困窘。

張盛和說,首先應嚴肅面對中韓FTA,不可輕忽它的影響力,而且這也非提升競爭力或貶值就能解決,從數據來看,中韓FTA將使我國出口年減1.34%,總產值少掉新台幣1125億元,看起來似乎不多,但國內產業的毛利率可說是「毛三道四」(毛利率3%4%),關稅5%就會吃掉毛利,使得產業外移,外資來台投資意願低落,競爭力下降,人才也跟著外移。

其次,應積極開放。張盛和說,由於台灣小,無資源,因此不能閉關,一定要積極開放,讓人流、外流、金流全面自由流動,台灣只有積極開放才會有前途,他建議,最近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兩岸租稅協議都應趕快洽簽,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應趕快通過開放,呼籲國人目前應有此共識,唯有積極簽洽,台灣才有機會走出去。

最後則是勇敢競爭。張盛和說,國內產業要快速提升競爭力和產品價值,毛利「毛三道四」就是沒有競爭力,唯有提高產業的核心技術,才會有競爭力,他以大立光為例,因其有核心技術,就不怕關稅5%,當產品價值高,吃掉5%還有很多價值,所以國內產業中長期應快速提高競爭力。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即時報導】繼中韓FTA後,中澳FTA也宣布完成實質談判,而台灣與其他國家的FTA洽簽卻遲遲未有新進展,究竟原因為何?財政部長張盛和說,「卡在政治問題,兩岸的問題。」他表示,簽FTA雖然無法解決台灣所有的經濟問題,但少了這一塊,台灣就會很辛苦。

張盛和表示,國人有二種心態,一種是怕和中國大陸關係密切,怕被中國大陸吃掉,造成這些人心態保守,自信心不夠,其實只要主體性強,競爭力大,反而可以影響它,台灣若和中國大陸關係不佳,也難和其他國家洽簽,但南韓無此問題,這微妙關係僅存在於兩岸;另一種心態是獨立國家的意識,也就是統獨,而這都是影響國家發展最大的問題。

他說,台灣和各國簽租稅協定無人質疑,但只要是簽兩岸租稅協定就會很辛苦,有些爭議可以擱置一旁,在現狀上求發展,國人應拋棄成見,才能讓台灣走出去。

張盛和說,信心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台灣遲遲走不出去,FTA又簽不成,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跳出來說,若他是外商就不會投資台灣,顯見信心的影響也會衝擊經濟發展。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908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