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1 15:48:54瀏覽6813|回應1|推薦4 | |
最近,所謂的"本土社團"發起一連串的活動, 主軸在於對馬政府"親中賣台"的控訴。 他們認為向中國開放是親中賣台的政策,會讓台灣產業空洞化。 開放,是讓企業能夠自由選擇最佳獲利的機會, 鬆綁,是將不合時宜的法令限制所解除。 企業無法有效獲利,要如何與其他國家的企業競爭? 失去獲利的機會,就失去競爭力。 一個企業失去競爭力,員工就業還能有所保障嗎? 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 扁政府上台初期採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後來又轉向干預設限的"有效開放,積極管理"。 政府的制止真的能夠擋得了企業尋求獲利的突破??? 直的路不通,企業當然拐彎前行。 難不成乖乖順從政府的意識, 那不是生存之路,那是邁向死亡的慢性自殺,終究窒息。 再說,產業外移的空洞化是因為馬政府開放和鬆綁造成的嗎? 諷刺的是,在李扁時代的台灣製造業早已經嚴重外移!! 而現在馬政府施行的「開放、鬆綁」政策, 是因應製造業外移的情況,讓台灣逐步提升競爭力的作法。 一方面是讓在大陸的企業能夠保有及增加競爭力, 一方面則在台灣島內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 因此,馬政府的「開放、鬆綁」政策, 重點不在於限制出走,而是如何讓資金能夠回流, 把附加價值高的留在台灣,以及吸引外資的投資意願。 綠色陣營"親中賣台"的口號喊了八年, 然而實際的行動卻是"假仇中真毀台"。 八年的"親中賣台", 喊的還不夠爽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