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9 11:24:40瀏覽6562|回應0|推薦1 | |
民進黨發動大遊行的真正目的,在於爭論主權議題和兩岸政策的問題。而經濟因素,在馬政府上任五過月以來,未能達成人民期望而導致不滿的情況下,對於此次遊行來說,正好成為了有效動員的能量。 陳雲林來台,對於民進黨來說,使臺灣主權受損,因為過去扁政府時期將兩岸定位為國與國的關係(一中一台);而之前馬總統接受訪問時,將兩岸定位為地區間的對等型態(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重點放在「兩個政治實體的對等」,而非爭議無解的「兩個國家間的抗衡」。在「前提」的差異下,民進黨認為此時兩岸進行協商談判是喪權辱國的作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扁政府時期的定位論述不就是造成兩岸協商無法實際進行的原因嗎?也讓兩岸關係陷入所謂的冰點,造成只能嘗試而未能進行的兩岸協商局面。政治因素導致兩岸交流協商增加了許多困難,一方面中共始終抱持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面中華民國主權是台灣人民所享有和政府所維持,其中更有台獨勢力的挑戰。而以公共政策的角度觀察,在中共不承認我國且實體不對等的情況下,又要達成兩岸協商時對等的尊嚴,以達成民生經濟的需求。將兩岸認知放在「互不否認」,強調兩岸政治實體的存在,兩岸關係則放在「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的兩岸架構下來進行雙方的「對等交流」,是兩岸實際互動時較為有效、可行的方式。民生的利益並不會因為協商而有所停滯,國家的主權也不會因為協商而有所損害;至於稱呼的問題,馬總統表明是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接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馬政府也說明不會因為陳雲林來台而更動任何原置的國旗等標誌。另外,對於人民的施政感受方面,馬政府上任至今即使採取了許多措施,改善民生經濟的具體效果卻未顯現,反而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與貪腐弊案的政治動盪,各項數據都顯示了國內經濟陷入衰退期的波動震盪,同樣的,民調也顯示人民對於政府施政的不滿程度提高,信任與不信任的程度趨近;這段期間馬政府的領導魄力和危機管理未能徹底展現,施政績效更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牽絆;期待的破滅與焦慮的積累也使得信心不足、政府無能的印象貼近自驗預言的情境。 1025大遊行正如憤怒和焦慮聚集後的情緒宣洩,但憤怒與焦慮並未退卻。蔡英文起初擔任民進黨主席的溫和路線減輕民進黨的負面形象,合理批判的要求倒也吸引不少中間選民的青睞。然而,民進黨內部深受陳水扁弊案的政治控訴以及深綠勢力的浮動,為了「表態」,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不斷地向深綠拋出訊息,也以深綠的邏輯去評判,以換取內部的安撫與鞏固。此時民進黨收集了施政不滿的聲浪,順勢推移至主權辯論的議題上,強化中共的威脅,加深人民的疑慮與恐懼,形塑反抗中共和無能政府的兩股民意基礎,作出巧妙的串聯,鞏固黨內深綠的認同及拉攏不滿施政的中間選民。這次的大遊行,對於民進黨的勢力鞏固來說是成功的,對於馬政府來說也是個警訊,政府威信正不斷地被侵蝕。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民調也顯示了四成九民眾認為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好處多於壞處」,近六成民眾不贊成民進黨在陳雲林來台時舉辦大遊行,另有五成四的民眾不認為陳雲林來台的時間應該因毒奶粉事件延後。表示大多數的人民對於陳雲林來台是支持的,而民進黨發動遊行抗議陳雲林來台是人民不支持的。可以這麼說:馬政府的弱點不在於兩岸政策,在於經濟議題尚未能符合人民的期待;而民進黨的優勢不在於執政能力或經濟論述,在於批判的操作和美化的立場。馬政府既然方向正確,問題就在於如何用「真話」說服人民的疑慮,如何身處全球化而能減低政府施政的落差與衝擊,如何運用主動性來爭取最大的支持,如何不讓貪腐佔據政府。在野黨的功能就是監督政府或提出另一套論述,使人民覺得較為合理,一方面給予政府建言,一方面爭取執政的機會。民進黨若是只能利用主權爭論來獲取利益,甚至將抗議經濟問題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反中的政治操作,只是不斷的榨取「台灣」,到頭來只會啃食民進黨的價值。民進黨執政時期不但「把持」主權,製造了社會的紛爭與對立,且極力運用主權對外「開拓」空間,最後得到了什麼?中共訂定「反分裂法」,還逼的美國站出來強調台灣或中華民國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此刻以政治因素強力干擾公共政策的運行,不但誘導民意作為政黨偏好的強化,還將自己的行動視為「正義」,因此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岸和平理念、制度化協商的嘗試,馬政府延續未完成的努力和順應局勢的推動,倒成了民進黨口中賣台的喧囂。曾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為了安撫政黨內部的游離,將經濟問題導入政治面向的議題操作,對於過去的理念和作為要如何交代?一昧的「反中」又能為台灣帶來多少利益?難不成要在「台灣國與中國」的前提下才叫做對等,才能協商交涉嗎?在兩岸關係邁入正常化的交流方向、全球治理的脈絡下,淪為在野的民進黨還是只會也只能利用反中議題纏繞台灣;試著想想,台灣難道只能夠利用反中議題來突顯自己的「偉大」嗎? 正如政治經濟學的專題老師,吳 …懶惰的人性,習慣於將所有的問題責怪他人,彷彿如此自己就不再有責任。將問題都歸罪於大陸,自然也是人性。但是,如果將責任歸於他人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過去善於對抗大陸的台灣政府,現在應該一帆風順才是。 面對此波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問題,江陳會談不應該是代罪羔羊,執政黨確實應該與在野黨好好進行一場辯論,但是辯論的不應該是「主權」這種假議題,而應該就稅制、產業轉型,甚至是能源政策、永續發展進行辯論,難道,今天非得沒有了中國大陸,我們才能正視台灣在全球化經濟發展下所遭遇的市場風險以及產業需要轉型的問題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