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6 10:29:29瀏覽1110|回應1|推薦0 | |
自己的塗鴉筆記...... 今天早晨從中天新聞中得知,文英阿姨驚傳罹患第3期肺癌。 從古書中有云:肺主氣,司呼吸,開竅在鼻,藏魄之所。氣足神旺,氣定神閒,氣魄強壯,精神飽滿,思維敏捷。肺朝百脈,助心主治節,若肺氣失調,可引起心血的運行不利,而發為心悸、胸悶、唇甲青紫。 長夏屬土旺,所以屬木的疾病-肝、膽、眼睛(肝血不足則視物昏花,或夜盲;肝陰虧耗,則雙目乾澀,視力減退)、免疫系統、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韌帶等組織結構。筋膜附於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專司運動的組織,筋力強健,運動有力,關節活動靈活自如。)等要注意。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方能保持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氣血和平,五臟協調。氣機失調,就會導致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不但出現胸脅、兩乳的脹悶疼痛,同時還可出現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情緒低沈,多疑善慮等病理現象,驚駭多夢,臥寐不安,夢遊。肝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膽道暢通,膽汁方能順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若疏泄失職,膽汁分泌和排泄異常,常出現黃疸,口苦,嘔吐黃水,脅肋脹痛,食欲減退等症。肝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如果肝臟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僅會出現血液方面的改變,還會影響到機體其他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筆記:心臟所主之血,稱之爲心血,心血除參與血液迴圈、營養各臟腑組織器官之外,又爲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同時貫注到心臟本身的脈管,維持心臟的功能活動。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若心的氣血不足,推動血液迴圈的力量減弱,則産生種種病變。例如,心血瘀阻、血脈阻滯,則出現心悸、胸悶,甚至心前區劇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調的症狀。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故臨床上常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色澤的變化,來推論心的病理變化。例如,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甚至舌質糜爛生瘡;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則可見舌強語謇。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狹義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心的氣血充盛,心神得養,神志活動才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應迅速,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若心有病變,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 筆記:脾位於人體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腎居其下。所以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皆以脾爲其樞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心陽下降,腎陰升騰,也以脾爲升降之樞。五臟之精,悉運於脾,脾旺才能清氣上升布散。中醫學認爲人體的消化功能與脾、胃、小腸等臟腑都有關係。脾的運化水濕功能,可以概括爲兩個方面,一是攝入到體內的水液,需經過脾的運化轉輸,氣化成爲津液,並輸布於肺,通過心肺而布達周身臟腑器官,發揮其濡養、滋潤作用。二是將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地輸送到相應的器官(如肺、腎、膀胱、皮毛等),變成汗和尿液被排出體外。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職,則會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若清陽不升,清濁不分,混合下注,可發爲遺精,帶下,腹脹,腹瀉。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無力,氣短,懶言等症狀。人體的臟腑,在體內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於脘部,腎位於兩側腰部,子宮位於下腹部等。中醫學認爲,臟腑之所以能固定於一定的部位,全賴脾氣主升的生理作用。這是因爲,支援和固定這些內臟的肌肉、韌帶、筋膜,也要依靠脾運化生成的水穀精微的充養,才能強健有力。若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則可出現胃、腎、子宮等內臟的位置下移或脫肛等。 冬病夏治或夏病冬至,還是很有道理的。以前冬天得固定看醫生,因為12指腸反覆在冬天發作,到某一年,就沒再發作(不過,X光上看起來12指腸是鈣化的)。自身五行分佈不平均,牽一髮而動全身,逐漸能將所有的枝枝節節銜接上,以後,更能活用,該為自己鼓掌一番。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