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6 09:57:31瀏覽1725|回應22|推薦255 | ||||
是卡夫卡的魔咒?
十一月六日早晨去了洗手間回來,一躺上床就覺得腦袋右側有些搖晃像是地震,轉向左側也有些許,該不是地震是頭暈。躺了一下想該起床了,坐到床緣,剛站起來就感覺有暈眩,瞬間,人像被風吹,輕飄飄地送回似棉花堆裡的床上。是發生什麼事?除了有些暈,完全不知怎的躺回床上。隨後,又重複一次先前動作,發生相同的結果。 這是我恐慌的開始。是我頸椎出事? 我要癱在床上? 因為我已站不穩,腦袋也撐不住了。慌亂中,急著向主禱告,祈求祂救我。更焦慮的是,我該如何告訴我八十多歲的老母? 一定嚇昏她!聽她和外勞在客廳說話,我猶豫了,我開始喊她:「媽...媽......」,沒有反應。接著喊外勞:「Anna!Anna!A~啊~(好像嗓子啞了)。」媽聽到了,說:小姐叫妳! 外勞衝進來,我說:我不能起床了。 我對她說了情況,不管她有沒聽懂,反正要去急診,但還不知怎麼辦...... 突然,發現床頭放著卡夫卡的Verwandlung 《蛻變》,哇塞!我可不想有變成大甲蟲的下場。要外勞把它拿到書房。 Verwandlung (故事主角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
早上七點。我也不管了,先打電話給我的智多星,當然她也嚇一跳,說些有用的沒用的,還加了些別人的八卦。當然,這時候我媽已聽到消息,只聽她大聲喊:就別講電話啦!趕快去醫院! 我媽的箴言:「有病趕快看醫生,可不要死在家裡。」 我放下電話,交待一些後續我如果住院要準備的事,還不算後事。 當然,這之前我要起床,我說:「Anna, 我坐在床邊,抱住妳的脖子,我站起來的時候,妳要兩隻手抱緊我的腰,千萬不要放開來。」 一切就緒後,九點鐘我打電話給我北榮的主治醫師。打了三次他才接手機:我在國外,紐約,妳發簡訊給我。 我和外勞坐著老媽叫來的小黃去北榮。一路上我真是小心翼翼盯著路況,駕駛,還有我的脖子。偏偏這位技術精良的老先生喜歡開快車,開快車不是年輕人愛飆的嗎?您何必趕去?這真讓我心跳加速,但又不能說一個字。 到急診室,找個輪椅,否則不像病人。護理師問病情基本資料,志工幫忙量體溫,血壓.....然後把我推到我該去的地方等醫師看診。北榮急診室一向人滿為患,白天也不是假日那來這麼多人? 好在沒等太久就被醫師傳喚去他診間報到。之後,驗血,超音波,心電圖.....好在就在這方圓之內可以解決,回來後,護理師來掛點滴。 雖然,不會變成大甲蟲,我的後遺症又是什麼?暈眩就讓我下不了床?治不好就一輩子像半個植物人? 檢驗報告出來了,急診室醫師說一切正常,我的暈眩和頸椎,腰椎無關,可能是姿勢性暈眩或和中耳不平衡有關.....。替我預約神經內科門診,也開三天抗暈藥。在要拔除點滴前,AIR科總醫師來探視,當然是我的主任醫師交代的。他來關心一下科裡病人在掛急診。 折磨一天,小外勞竟然會說:小姐,晚上我陪妳睡。 隔日,看了神內科醫師。 藥吃了三,四天之後大概就恢復正常,但我還是把一週劑量吃完。一週後回診,女醫開心地說我的頸動脈超音波報告正常,但書,這暈眩症狀可能會復發!要我繼續吃晚上的那七顆,白天用藥隨身攜帶,暈眩時服用。不過,這藥服後一小時才產生藥效。 現在我身上一共有二十二顆抗暈眩的藥,但我更不敢過馬路。會不會走一半暈眩發作而倒地?打電話問在美國小妹,她說有位同事的先生也曾暈眩,在床上躺了三個月才好。但也沒查出原因。by ti(tinikuan) 20131124,taipei 延伸閱讀:有關卡夫卡完成《蛻變》一書 (本文內照片圖片均取自網路) 在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界,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無疑是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與卡夫卡同時代的德語小說巨匠托瑪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稱讚卡夫卡的寫作是「精心設計、充滿好奇的縝密、客觀、清晰透明、適切的文體形式,一個準確寫作的保守主義者。」 然而,對大眾讀者而言,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現代人的疏離與寂寞、孤獨與絕望,在困境中不斷探求、尋索出路,卻往往發現生命的怪誕與荒謬;人,發現自己處在世界龐大組織底下,竟然無路可走。卡夫卡因此被推崇為存在主義的先驅,被冠上虛無主義、不可知論者,甚至無神論的頭銜;人們普遍認為卡夫卡必然也是病態、憂鬱、怪僻與荒誕。 父親巨大的身影,無所不在是卡夫卡心靈苦痛的源頭,出現在同樣恐怖的《蛻變》,這次加上軟弱的母親和冷漠的妹妹角色。這是一部描寫人際關係疏離的作品,供應全家生計的上班族格裏高,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竟然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好像大衛在詩篇二十二篇所描述的:「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卡夫卡讓不完美的人,賤化為昆蟲,被原來愛他的親人嫌棄、厭惡。 這部作品最能說明卡夫卡的殊異風格,如夢似幻的超現實意境,交織著縝密邏輯的寫實敘事,頗有舊約文體的影子,讀來令人緊張萬分。卡夫卡的作品被定位為「表現主義」,德國文學專家葉廷芳教授解釋這種藝術手法,反對對現實直接的模仿,「主張把描寫的客觀物件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 格裏高在家人的嫌惡中,逐漸喪失生的意志,終於虛弱而死,家人在獲得解脫之後,準備搬家開始過新生活。《蛻變》在妹妹「顯現出了她年輕的身材」,這樣光明的音調上結束。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