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達爾文承認:用演化『解釋動物的愛美天性如何形成的』是有相當的困難
2013/08/13 01:55:00瀏覽2260|回應0|推薦2

達爾文非常不喜歡公孔雀,他看到公孔雀就有種渾身不自在的感覺,

   他曾說:「每當我凝視孔雀尾巴上的一根羽毛時,我都會感到噁心」(186043日,寫給阿薩·格雷的一封信中)

   達爾文為何麼會有如此與一般人迥然不同的感覺呢?也許是公孔雀開屏的美麗使得天擇(自然選擇)的理論解釋陷入泥淖,難以自圓其說,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從達爾文把物種的『美麗』與『愛美的天性』列入『物種起源』難以解釋的一個專門的一個章節(第六章『學說的難點』),也許就能知道他為何不喜歡公孔雀。

  承認了生物的『美麗』與『愛美的天性』是進化論難解的謎

  在達爾文1858年所發表的『物種起源』這本書中的第六章『學說的難點』中特別以『功利說有多少真實性:美是怎樣獲得的』作為標題。在這本書中,達爾文承認『要解釋動物的愛美天性如何演化的』是進化論難解的謎(1)

 

 最簡單形態的美的感覺──即是從某種顏色、型態和聲音所得到的一種獨特的快樂──在人類和低於人類的動物心裡是怎樣發展【筆者註:指演化的發展】起來的呢?這實在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如果我們追究為什麼某種香和味可以給予快感,而別的卻給予不快感,這時我們就會遇到同樣的困難【筆者註:指如何解釋演化歷程的困難】。

 

自然選擇不可能使一個物種【筆者註:如昆蟲因愛美而傳粉】產生出全然對另一個物種【筆者註:如花朵的美麗】有利的任何變異;……自然選擇從來不使一種生物產生對於自己害多利少的任何構造,因為自然選擇完全根據各種生物的利益並且為了牠們的利益而起作用。(註1)

 

  達爾文在書中其實已經預見了自己理論的盲點:生物進化的方向應該是往『適者生存』的方向,怎麼會朝向『美麗』的方向呢?

『美』與『愛美天性』普遍存在於許多物種,對牛彈琴有用

  人類與動物的『愛好與欣賞美麗的特性』是顯然存在於牠們的本能或天性,主要是『神經系統』之中。人類的天性必然欣賞整齊、美觀、漂亮的圖案,聽好聽、悅耳的音樂。因此才有美術、音樂等藝術存在於人類的文化之中。學室內設計的設計師如果把房間設計得凌亂、醜陋,絕對沒有人會再找他服務。不獨人類如此,相對於人類低等的動物而言,牠們也一樣喜歡美麗的,可愛的事物,喜歡聽悅耳的聲音,這些天性與人類相似,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日本的乳牛養殖企業Green Farm會讓乳牛聽『莫札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來使乳牛舒暢,從早上6:30聽到晚上8:00,因為這些農夫幾代以來都知道,滿足的乳牛將會生產較多的牛奶。這說出乳牛的大腦都感受到莫札特的音樂是好聽的。(2) 這證明即使是哺乳動物,他們一樣有愛美的天性。然而這用進化理論解釋得通嗎?就算音樂之美構成了天擇要素,不美者處於劣勢淘汰,那個與音樂之美相對應的『愛美天性』是為何已預先存在了呢?

 美麗的花朵也吸引了更多昆蟲的來到,來為其傳播花粉,因此蟲媒花通常都需要長得較為美麗,好達到有性生殖的目標。這證明使花瓣美麗的遺傳因子存在於植物花瓣,使花瓣產生『美麗』的色彩,甚至對稱的幾何圖案。同樣『愛美的天性』相對應存在於昆蟲的神經系統之內,兩者是協同作用的。為何不是其他因素而是美麗與愛美天性呢?進化理論至此的確產生理論障礙。

『共同演化』與『性擇』解釋愛美天性的成因,有解釋等於沒解釋

 

  『物種源始』這本書對生物之美與愛美天性為何產生這個專題並沒有完整的結論。從達爾文自身所陳述的演化的觀點看來,動物其實並不需要演化出『愛美的心理特質』來有利於牠的生存。因為能夠適應環境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因素,而並非『美』與『不美』。從『適者才能生存』的觀點,昆蟲的『愛美天性』與昆蟲本身的『生存』應是無關的。昆蟲為什麼自身要演化出『愛美的天性』而去替『植物』傳播花粉呢?達爾文所困惑的理由正是在此!這的確是從演化觀點去解釋動物『愛美的天性』所產生自我矛盾的地方。

  達爾文在物種源始這本書中試圖提出『甲生物演化出乙生物需要的功能,乙生物也演化出甲生物需要的功能彼此互利』,之後的演化學者稱此為共同演化(co-evolution),作為植物花瓣(『美』)與昆蟲傳粉(『愛美天性』)的演化解釋。協同演化作為自然研究的一個主要主題從 1960 年代開始發展,Paul R. Ehrlich和Peter H. Raven提出了植物和蝴蝶之間的協同演化可能如何發揮作用兩個群體的物種多樣化。生物學者認為協同演化可以影響生態群落的結構和功能、植物及其傳粉媒介等共生群體的演化以及傳染病的動態。(註3)

  達爾文在1871年在《人類傳衍》一書,用其中大量篇幅,承認天擇真的無力解釋雄性的奢華特徵,並提出「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理論。雄性之所以裝飾自己,完全是因雌性喜歡和裝扮最體面的雄性交配,故奢華外表能為雄性帶來高的生殖利益,經過漫長的演化時光,雄性會發展出更誇張更過分的炫耀方式。(4)

但是不管是達爾文提出的共同演化或性選擇理論,其實仍然沒有完好的解釋為何『美』與『愛美天性』會在生物的本性之內。如果是共同演化,為何兩方之物種(如馬纓丹與蝴蝶)仍是共同往『美麗』與『審美觀』的方向去發展?如果是性擇,為何許多雄性動物仍是往雌性動物的『審美觀』的方向去自我炫耀已獲得交配權?為何雌性動物會有特殊的『審美觀』?若純粹依適者生存的觀點,生物只需功利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就可求生存了,為何『共同演化』或『性選擇』偏要往『美麗』與『審美觀』的方向去發展其生存?達爾文似乎只是丟出了兩個『煙霧彈』給個交代,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真的解釋清楚!工程設計教授史都華.伯吉斯教授 (Prof. Stuart Burgess)針對達爾文的性擇的演化說法有以下評論:

 『性選擇理論還有進一步的問題。孔雀尾巴上的一些特徵是如此精細,很難相信雌孔雀能夠看到它們,更不用說設法選擇具有這些特徵的配偶了(因此較符合智慧設計論的概念,而非性選擇)。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麼雌孔雀應該選擇美麗的事物而不是醜陋的東西(雌孔雀的審美觀從何而來)?一些進化論者聲稱孔雀選擇美麗是因為它對應於生存健康。但孔雀如何辨別美麗呢?為什麼孔雀要把美麗與生存健康連結在一起?』(註5)

 

適者生存—遺傳變異與天擇,結果變成美麗的與愛美的(藝術)?

 

  近代生物理論已證實生物的微進化(microevolution)是因遺傳變異(先天基因產生突變或新的基因組合),加上後天的環境選擇(天擇)造成。美麗與審美觀若用於適者生存理論,其實不適合以『基因突變』與『天擇』機制加以解釋。基因突變是基因出錯造成的,基本上是往劣化的方向前進。如何產生新的基因組合也是無方向性的。而天擇則是『適應生存環境』,通常都跟美麗無關。雖有心理學者傑弗裡•米勒(Geoffrey Miller)主張生物的美對生存有利。但美包含秩序性、協調性、一致性與對稱性,美的本質是藝術;而遺傳變異的本質卻是隨機的,講白一點,就是:胡搞、瞎搞、紊亂與失序。而之後的天擇是往『適應環境』的方向,如今兩者合併竟然產生了美麗的孔雀羽毛與鮮豔的五色鳥,不覺得奇怪嗎班傑明.威克(Benjamin Wiker)教授說:

  『達爾文有一個答案。他承認(就像我們當代的進化論者一樣),僅僅適者生存不足以解釋某些非凡的特徵,即使在動物世界也是如此。所以可以說,他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漏洞。凡是不能用自然選擇(適者生存)解釋的事情,都可以用性選擇來解釋。他著名的例子是孔雀的尾巴。

  正如達頓所解釋的那樣,孔雀的尾巴是如此華麗和不切實際,它實際上似乎不利於這種美麗鳥類的生存。 「這種巨大的展示遠非提高孔雀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反而使孔雀更容易被捕食。尾巴很重,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生長和拖曳。那麼,為什麼要有它呢?

  達爾文與進化論者達頓的答案:華麗的尾巴對孔雀更具吸引力,因此…尾巴越華麗,孔雀就越有可能交配。 「這似乎是大自然的觀點;僅僅能夠用這樣的尾巴進行管理就可以作為對孔雀的廣告:“看看我是一隻多麼強壯、健康、健康的孔雀。”對於有辨別力的孔雀來說,尾巴是一個健康指標,它們會選擇與尾巴最大的孔雀交配。

  美學進化論者傑弗裡·米勒將其與人類聯繫起來:“幽默、講故事、八卦、藝術、音樂、自我意識、華麗的語言、富有想像力的意識形態、宗教、道德”都可以很簡單解釋。每一個都讓我們的演化祖先更具吸引力。

  依上述說法:「孔雀原理」解釋了從洞穴壁畫到莫札特的安魂彌撒甚至彌撒本身的一切。一切都是人類特有的,一切都展現了神一般的天才,例如米開朗基羅的畫作、西斯汀教堂本身、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珍奧斯汀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巴赫的《人類所渴望的耶穌的喜悅》。一切都可以歸結為性選擇。

  聽起來有點牽強吧?…審美達爾文主義的主張站得住腳嗎?他們可以被測試嗎?如果是的話,如何以及依據什麼標準?』(註6)

  美術系說出人性尋求的是視覺美感,音樂系說出人性尋求是聽覺美感。人性天性就是愛美,當你在欣賞一年一度的101大樓煙火時,你必然會讚嘆說:『WOW!好棒!』這是你的神經系統之中那『愛美的觀感』在發揮它的特質。依照演化理論這樣的特質必須由『基因突變與適者生存【即天擇、自然選擇】』的演化過程而產生。既然如此,我們要問的是:把不愛美的動物淘汰掉的環境是甚麼?甚麼後天的天擇環境是讓那些『不愛美的動物』必須死亡且無法生存於世的呢?顯然在大自然環境中『愛美與不愛美』,並不會形成一個『決定性因素』,造成生物必須至於死。這正是達爾文所困惑之處,而他也在他的『物種源始』這本書中老實承認了!伯吉斯教授也說

  『美是真實的嗎?進化論者被迫宣稱這是意外,是我們想像中的虛構。他們說,人類認為這個世界美麗的唯一原因是我們欣賞美的心理能力是在這個特定的世界中進化的。然而沒有人必須告訴我們美的存在。每個孩子都能看到它,他們需要極度的理性化來壓制他們所見美的真實。』(註5)

美(藝術)是包含許多『美的元素』的

 

  論到美的論述,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提出美在形式說,認為美是音樂的和諧與一定的比例的存在,他們認為:『圓』就是最美最和諧的東西,但世界萬物之多,也有符合此條件,但卻也醜的物件,所以並不代表含有規律的物件皆是美。因此有學者認為:物件本身是否美,才是關鍵。所以物質本身與是否含有規律是兩個美的條件;後來的學者整理出『美的形式原理』一說,並大致分為十類,分別為:反覆、漸層、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韻律、單純、統一。通常設計中的元素有符合其中一類,就能達到美的標準,讓人眼看起來舒適能找到規律。(註7)

 

生物具有愛美傾向,對『智慧設計論』有利

  坦白說來,生物具有愛美傾向,是對『智慧設計論』有利的。如果地球上的生命是由於進化論所主張的『純粹機遇作用』(即『自然發生說』的小分子自然碰撞聚合)所產生的話,那麼生命的特性應該是毫無秩序的、雜亂無章的較為合理,也應該與『愛美觀感』毫無關聯才對。動物具備的愛美天性,顯然較符合聖經與最近一些美國科學家所主張之『智慧設計論』(註8)的觀點,而比較不支持進化論觀點。雖然我覺得在科學學術的探討上是儘量不要引用到宗教信仰的經文,但在這裡因為研究牽涉『生物愛美傾向的起源』的探討,因此有列出給讀者參考的必要。我們從聖經的羅馬書觀點,可以窺見聖經的『智慧設計觀』:

  『神說,我們要按著我們的形像(筆者註:包含真、善、美等特質),照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爬物。』【聖經創世紀恢復版一章26節;註9】

  『自從創造世界以來,神那看不見永遠的大能,和神性的特徵(筆者註:包含真、善、美等特質),是人所洞見的,乃是藉著受造之物給人曉得的,叫人無法推諉。【聖經羅馬書恢復版一章20節;註9】』

 

  換言之,聖經告訴我們,創造主是一位『愛美』的神,『有秩序』的神,而牠的創造也把祂的神性的特徵──智慧的設計──顯示在祂的造物之中,包含我們受造的人類為何有愛美的心性、正義感、憐憫心等。這樣就不難明白為何:矽藻在顯微鏡下為何有幾何圖形?鸚鵡螺的外殼切面為何有瑰麗的『等角螺線』?這樣的思考應該比進化論所主張的:一切動物有與生俱來【愛美的天性】都是藉著『碰巧、機遇、天擇』合乎邏輯吧!你說是嗎?

 

 §參考資料:

 

1. 達爾文《物種起源》第六章:學說的難點,p.223。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2. 對牛彈琴有用!日本用音樂提高奶、肉品質,2023.12.13,農林水產新聞/日經中文網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agriculture/54138-2023-12-13-05-00-04.html

3.維基百科關鍵字:共同演化/互利共生

4.程樹德,讓達爾文「一看到就很難受」,公然違抗天擇的華麗雄性動物, 科學月刊,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2619

5. https://answersingenesis.org/evidence-for-creation/design-in-nature/beauty-undeniable-witness/

6. Bamjamin Wiker, The Peacock Principle: Beauty, God, and Darwinism, Discovery Institute網頁專文

https://www-discovery-org.translate.goog/a/3708/?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

7.冰凝,設計沒有靈感?照著「美的形式原理」準沒錯!,影視學院網頁專文

https://www.jjfilm.com.tw/l/%E8%A8%AD%E8%A8%88%E6%B2%92%E6%9C%89%E9%9D%88%E6%84%9F%EF%BC%9F%E7%85%A7%E8%91%97%E3%80%8C%E7%BE%8E%E7%9A%84%E5%BD%A2%E5%BC%8F%E5%8E%9F%E7%90%86%E3%80%8D%E6%BA%96%E6%B2%92%E9%8C%AF%EF%BC%81/

8.智慧設計論是由最近一些美國科學家提出的觀點。智慧設計論主要是主張:宇宙與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是由於『精密與智慧的設計』形成的。主張『智慧設計論』的科學家可見『維基百科』,這些科學家包括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生物化學教授教授唐尼季禧(Duane T. Gish)、賓州立哈爾(Lehigh University)大學生物化學教授麥克貝西(Michael Behe)、舊金山州立大學生物系教授迪恩肯亞(Dean Kenyon)..,其中迪恩肯亞還曾經是進化論著作『生化預定論』(Biochemical Predestination,一本主張生命可以以純化學作用自行產生的書)的作者。但是在出書後7年,他改變立場,轉而支持『智慧設計論』,引起科學界不小的震撼。

9. 摘自:台灣福音書房恢復版聖經

https://www.recoveryversion.com.tw/Style0A/026/read_List.php?f_BookNo=1&f_ChapterNo=1#0014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mo6443&aid=8139920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23:25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構造 顏色 獨特 地方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