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08 09:54:57瀏覽434|回應0|推薦0 | |
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自然生成嗎?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大哉問!關於這個問題,生物科學的主流採取生物的『進化觀點』,來看待此一問題。進化論若是真理,應當能給予我們最合理的解釋,也應有諸多的演化證據會浮現並印證。因此理論上,進化論鼻祖達爾文應該要給我們關於『生命是如何起源?』此一問題最好的說明與證明吧!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達爾文的物種源始一書竟未提及『生命如何起源?』 學過生物課本進化論的人都知道『所有生物擁有共同祖先』是達爾文進化理論的重要核心概念。但許多人都不知道:主張地球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達爾文對『有關地球上最初生命的起源——如何開始第一個最初的原始生命』的主張,竟然一直都是『語焉不詳』的。身為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美國發現研究所(Discovery Institute)科學與文化中心主任史帝芬.梅爾(Stephen C. Meyer)曾提到: 『達爾文試圖解釋「親緣關係樹」的樹枝是怎樣起源的。他試圖表明自然選擇如何改造已有的生物,衍生出了今天佈滿世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但是到了代表最初生命起源的根基,達爾文卻語焉不詳了。事實上,他甚至沒能在「物種起源」一書中論及「生命怎樣從無生命物質中產生」的問題。(註1)』 而唯一能使我們窺測達爾文本人對生命是怎麼起源的主張的,其實是記錄在他寫給同事約瑟夫.胡克的一封信中。達爾文試圖解釋親緣關係樹中的枝幹是怎樣起源的。信中提到: 『關於最早活的生物的產生,假設…呃,好大的一個假設!我們可以想像在某個溫暖的小池塘裡,有各種的氨氣、磷酸鹽、光、熱和電流,然後在一個化學反應,生成了一個化學分子,並且預備發生更加複雜的變化。雖然這樣的物質在今天立刻會被吞吃掉,但是在生物形成前的情況可能並非如此。(註1)』 就這樣,也許是自身已感覺到本身的演化理論在此部份立論空洞,缺乏有力觀點,查里斯.達爾文在關乎『地球上的生命如何起源的?』的這個重大議題上,竟然只有在私下對友人的信件中留下這樣簡單的敘述,而終其一生竟然未再有更進一步地闡述。他在『物種起源』這本書洋洋灑灑,愷愷而談,論及生物的變異與自然選擇的機制,闡述生物的微小演變,卻似乎不敢探索到親緣關係樹的最起始端—『最初生命如何起源?』—此一重大議題。難道他心虛迴避了嗎?梅爾博士提到達爾文物種源始一書這個重大的『理論缺漏』,值得我們深思。 關乎生命起源的進化假設由『化學進化論』加以闡述 在達爾文的晚年,上述的想法並未加以發展。但到了約1920~1930年代,有一位俄國的學者亞歷山大.歐帕林提出了論及『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主張:約40億年前的遠古環境,有機的小分子可以自行組合成有機大分子,甚至進一步進化為原始生命。1953年米勒(Stanley Miller)與尤里的一個震驚科學界的『模擬生命產生』的實驗中,此即著名的『米勒—尤里實驗』(Miller-Urey Experiment)。他們依據歐柏林假設的觀點,將甲烷(CH4)、氨(NH3)、氫(H2)與水(H2O)等一種模仿強烈還原型大氣的混合物置入一個密閉系統中,再將此混合物加熱並循環通過火花器(即模擬閃電)。如此歷經一週後,米勒發現一些胺基酸與有機酸已被製造出來。這樣的實驗結果似乎支持進化論者所主張:地球最早的大氣氣體能夠因閃電互相反應以產生小型有機化合物。 而在上述的原始環境中因為被認為沒有氧氣(無氧化之因素)亦無細菌(無腐敗之因素)之破壞,雨水將會將這些有機分子沖進原始海洋中,在數億年間海洋將成為可能產生生命之『稀薄的熱湯』。 進化論者福克斯(Sidney Fox)使用乾熱將眾多胺基酸以無生物之方式聚合起來,可形成類蛋白質的結構,因此他認為各種氨基酸小分子可因太陽之照射因而產生『類蛋白質(proteinoid)』,甚至形成催化特性的小型胜肽。福克斯將類蛋白質放回水中可形成微小球(mocrosphere),最終可能產生凝集體(Coacervates),脂小體(liposomes),甚至產生了最原始的生命,此即化學進化(Chemical evolution)的自然發生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的蛋白質最先假說(protein-first hypothesis;註2),而DNA這些有生命特性的大分子是蛋白質出現之後才接著出現的(因DNA合成酶可產生DNA)。而另一個自然發生說的主張:『RNA世界假說(RNA world hypothesis)』則是認為RNA具有酵素的特性被發現,而在1986年由沃特.吉爾伯特所提出,主張地球上應是先有RNA,之後才演化出DNA與蛋白質,進而慢慢形成簡單的生命。 在生命體中的胺基酸全為左旋型的,而非左右旋型的混和物 表面上看來,自然發生說似乎說得洋洋灑灑、頭頭是道,但是生命分子的許多重要且必需特性卻是自然發生的遠古環境不可能自行產生合成的。殊不知在一個生命體中,合成蛋白質的有機小分子——胺基酸——是有『手性(Chirality;又稱對掌性;立體旋位性)』的講究的(如圖)。具有立體中心碳原子的左旋型與右旋型的分子互稱為『鏡像異構物(Enantiomers)』,如同一個人的左手與右手,相似又相反(註3)。而在一個生命體中,合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全為『左旋型(L-form;Dexterotatery)』,而合成DNA或RNA大分子的核苷酸的五碳糖『手性』則全為『右旋型(D-form;Levorotatery)』。這樣的特性是在生命體中有機分子極重要的特性。而在『米勒—尤里實驗』中這種人工製造胺基酸的合成過程則同時產生 L 和 D 形式,因此它們以 各佔50/50% 的混合物共存,稱為外消旋狀態(racemic state)。而在活細胞內合成DNA的狀態也有類似的情形,清一色一律以右旋的D式去氧核醣形成DNA 雙螺旋鏈,形成生物生命難解的謎(註4)(註5)。
蛋白質內胺基酸專特的『手性』使得生命的自然產生難如登天 左旋型的胺基酸如何只挑選左旋型的胺基酸加以鍵結呢?如胺基酸、核醣與核苷酸的這類有機小分子當然『不是』生命體,依照熱力學第二定律,這些小分子如果在化學進化論所謂的『遠古環境』的水溶液中必定是以『紊亂且逢機』(使熵增加)的分子狀態去結合各式左、右旋型的胺基酸。如果在無機環境下,小分子相遇純粹是『機遇』的作用,如果要特別地如生物體的活細胞那樣,去『製造』或『挑選』左旋型的胺基酸加以聚合以形成大分子蛋白質,則根本是不可能的。假設一旦結合成功併入右旋胺基酸的的『錯誤肽鍵(蛋白鍵)』,也必須要給予辨識且及時拆除才對。但是『遠古環境』根本就沒有預先存在的『生命體』或『設計者』,這樣要如何辨識及拆除『錯誤肽鍵(蛋白鍵)』,使符合有意義的左旋胺基酸彼此串聯以形成蛋白質,而剔除所有右旋的胺基酸呢?正如進化論者雷寧喬(Albert L. Lehninger)曾在其原版著作『大學生物化學』中對『尤里—米勒實驗』之左旋與右旋相混合之『胺基酸汁液』如何形成最原始的生命提出之疑問(註6): 『因為胺基酸很可能首先以非生物反應,由無機前驅物形成,其等最可能以消旋混合物(racemic mixtures;及外消旋)形式存在於原始液汁中。然而吾人如何能說明:在自然界蛋白質僅含L-胺基酸?』 『吾人已見,無論所含全為D-或全為L-胺基酸的多胜肽鏈,皆將形成α-螺旋之蛋白質二級結構。因為任何胺基酸的L-與D-的立體異構物,在結構與反應性是屬相同的。......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理論上皆可由二種系列形成。然而,L-與D-立體異構物的雜亂混合成之多胜肽,不能形成穩定的α-螺旋。』 雷寧喬在文中承認他對化學進化論中,小分子如何能自行突破單一立體旋位性的此一重大障礙深感困惑。這個問題如果身為相信進化論的大化學家雷寧喬都無解,一般人要如何去為化學進化論加以解釋呢?較符合邏輯的想法似乎是:如果有大能的『智慧設計者』預先存在,才能克服立體旋位性的障礙,清一色地排除所有右旋型的胺基酸,設計與創造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蛋白質)!因為胺基酸本身就『只是生命的材料』的樂高積木啊!不是這樣嗎?預先排除掉積木的建構者,卻硬是要相信積木可以自行『有秩序的』組合,這是目前進化論所遭遇的重大問題所在。 米勒小瓶胺基酸多達30種以上,但生命體所用的胺基酸卻僅有20~22種 生命體所用的胺基酸僅有20~22種,且均特別使用『短型』『左旋型』的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質。接續『米勒—尤里實驗』的火花放電的實驗之後,由於米勒氏在2007年逝世,其他的科學家接續米勒所遺留下來的『11個小瓶』(瓶中存有米勒氏1953年放電實驗所保存的液體)進行了2008年的『火山火花放電』與2010年的『富含硫化氫(H2S) 火花放電』的兩次後續的研究(註7)(註8)(註9),發現可能產生的胺基酸在各種可能的情況下共有30種。化學進化論的研究似乎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但是殊不知這樣的新發現卻隱含了更加重大的問題: 1. 合成生命必需的胺基酸雖有10種生成出來,但仍有12種(合成生命的胺基酸視為有22種)結構較複雜且合成生命必需的胺基酸,包含半胱胺酸(Cysteine)、組胺酸(Histidine)、離胺酸(Lysine)等,仍然無法以任何形式的放電實驗生產出來。(註5) 2. 其他隨機生成的20種非生命胺基酸(包含β-丙胺酸、α-胺基丁酸、異絲胺酸、異纈胺酸、甚至二碳胺基酸至六碳胺基酸這些『長型胺基酸』等),摻混於10種生命短型胺基酸之間,形同對生命的產生形成重大的干擾(註9)!因為生命體中所用到的胺基酸僅有20~22種,且均為『短型胺基酸』。而『米勒小瓶』存在的氨基酸卻含有許多長型的胺基酸。而在化學進化論遠古環境此種『逢機選擇胺基酸』聚合形成肽鏈的『無人隨機操控』的情形下,胺基酸的延長過程勢必很難拒絕任何其他20種『非生命胺基酸』的『摻混併入』。如果非生命胺基酸併入蛋白質多肽鏈延長的過程,這樣的所謂的蛋白質應該是所謂『四不像的怪物』,根本就不倫不類,豈會有一般生命體蛋白質正常的功能呢?這就如一篇英文作文是由26個字母及標點符號所組成,其中若是混入『日文字母ぁ、ぃ、ぅ、ぇ、ぉ…』,這些字母與英文表達根本『風馬牛不相及』,若日文字母併入英文單字的拼字之中,難道是在一篇英文作文中可以容許的事嗎?因此這樣的新發現到底是『幫了化學進化論』,還是『害了化學進化論』呢? 3.一旦非生命胺基酸併入合成的多肽鏈中,這樣的多肽鏈中已併入的『錯置胺基酸』在遠古的環境中要『如何剔除』?遠古環境缺少任何機制預先在合成多肽鏈時辨識非生命胺基酸,進而對其併入多肽鏈之前加以阻擋,這樣非生命胺基酸一但併入多肽鏈,對次多肽鏈勢必造成極大的傷害!再者,錯的胺基酸要怎樣自行置換成對的?加州大學口腔顎面外科專業的牙科博士伽利.帕克(Dr. Gary Parker)曾經針對『尤里—米勒實驗生成物』有以下的評論: 『活細胞中的蛋白質僅由某些種類的氨基酸組成:「α型」(短型)氨基酸和「左旋型」氨基酸。米勒的「原始湯」含有許多長氨基酸(β型、γ型、δ型)以及相同數量的右旋型和左旋型胺基酸。問題是:只要將一個『長型的』或『右旋型』的氨基酸插入到短的左旋型氨基酸組成的長肽鏈中就會阻止正常蛋白質功能所需的捲曲和折疊(筆者註:蛋白質合成時需要正確的捲曲與摺疊其功能才會完整)。因此,米勒實際上生產的是一種『猛烈性毒藥』的沸騰混合物,它絕對會摧毀生命化學進化的任何希望。』(註10)
如伽利.帕克所言,『尤里—米勒實驗』這樣的『沸騰的、毒性的、與孕育生命所需的恆定性(homeostasis)條件相去甚遠』的環境,可能會是地球上原始生命產生與保存之處嗎?正如伽利.帕克博士的評論,進化論者經常對新發現異常興奮,但是新發現隨之而來的『新衍生的問題』卻時常刻意視而不見。就像這米勒遺留的11個小瓶的分析實驗一樣,進化論者發現可用新的方式產生新的胺基酸感到興奮!但是對其他與生命產生不相干的更多種的胺基酸也隨之產生,在原始的無人操控的隨機環境下,要如何防止這些多種非生命胺基酸的『摻混』與『併入』蛋白質的合成之內呢?難道進化論者是選擇用『刻意忽略』的方式視而不見嗎?如果摻混的胺基酸無法防範其併入最初始的蛋白質,事實上這樣的發現其實反而是『幫倒忙』,甚至反而是使多肽鏈進入了一個對生命體根本就是是『全然毒性』的環境之中!更何況非生命胺基酸勢必需要全數從類蛋白質生成物中予以剔除!高溫沸騰更是不利生命保存的。這樣看來,這些新發現離原始生命的產生是更接近?還是更遙遠呢? 20種全左旋胺基酸加熱聚合過程部分左旋竟轉變為右旋 如前所述,一般生物體所能使用的20種左旋氨基酸中,其性質共可分為四類(註11):
更令人感到更震驚的是:即使福克斯使用20種左旋型的胺基酸一起加熱,在適當的條件下,的確可以產生一些高分子的類蛋白質,但殊不知這些類蛋白中的胺基酸序列是偏重酸性或鹼性胺基酸,亦即這些酸性(2種)或鹼性(3種)的胺基酸雖僅佔20種生命氨基酸的5種,但結合進入多肽鏈的比例卻提高了,這使得合成的產物不符合一般正常生物蛋白質的比例。而且在聚合的過程中部分的左旋型胺基酸竟然變成右旋了!這使得生成的類蛋白質同樣摻混了為數不少的右旋型胺基酸(註12)!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宣告進化論者所假設的遠古環境中,要在稀薄水溶液中去自行合成『全數左旋型胺基酸』的類蛋白質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這些實驗室的實驗都給予對生命產生極優渥有利的條件(如:米勒以保護裝置『冷凝管』刻意對熱湯中新合成的胺基酸加以冷卻保護;生成的胺基酸刻意予以分離保存使之不受到模擬的電火花所破壞等)呢!紐約州立大學醫藥化學博士張紀德先生也曾指出: 『使進化論變為更艱難的問題,是有機分子的立體旋位性,生物所利用的氨基酸都是左旋型,而右旋型的分子一般生物都不能用。高分子中若摻了右旋的分子也不能用。米勒氏的實驗把CH4、NH3、CO2、H2等加熱或通電,是可以產生10多種胺基酸,但不是所有的20種,而且是左右旋的混合物(D&L Racemers)。即使使用20種左旋型的胺基酸一起加熱,在適當的條件下,的確可以產生一些高分子的類蛋白質,但其中的序列偏重酸性或鹼性胺基酸,而且在聚合的過程中部分的左旋型胺基酸竟然變成右旋了!(註12)』 DNA與RNA的形成同樣只用純粹右旋(D-form)核苷酸,進化論者傷腦筋 DNA(去氧核糖核酸)與RNA(核糖核酸)均屬於細胞內一種叫做核酸(nucleic acid)的大型聚合物,是由一種叫做核苷酸(nucleotide)的小分子所構成的。核苷酸中央的五碳糖也同樣具有『手性』。而DNA與RNA的形成延長的過程中只用純粹右旋型(D-form)五碳糖的核苷酸(註13),所有的DNA去氧核糖分子必須為清一色一樣的右旋型核苷酸對映異構體,因為手性不一樣的核苷酸會成為一個核苷酸鏈的終止子,使得DNA的延長作用中止(註14)。因此不僅蛋白質有胺基酸旋位性形成的挑戰,核酸DNA與RNA的自行合成也一樣有旋位性的嚴酷挑戰,其所遭遇的困難不會比蛋白質小。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秘書長岳奎元提到DNA與RNA其中核苷酸五碳糖均為右旋的特性時,他說: 『雖然天然糖有左手型,也有右手型,但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DNA)中的五碳糖都是右手型。人體內一切胺基酸分子都是左旋的;澱粉的分子都是右旋的;DNA分子像一架雙螺旋梯子,一路右旋到頂;右旋的氨基丙苯,要比左旋的氨基丙苯強10倍;而作為對大腦有效的鎮痛劑――嗎啡,分子總是左旋的……。 現在正在發展中的一門化學——手性合成或叫立體控制合成化學,就是專門研究手性藥物和手性化合物的生產方法及技術,受到廣泛的重視,並取得了不少成果,成為現代有機合成中的一個前沿領域。 是什麼力量指使生命體內的選擇呢?是誰指使生命從左手型和右手型中選出一半呢?這確實是一種奇特的生命現象。(註15)』 若是核苷酸分子在遠古環境可以自行挑選同樣右旋型的核苷酸進行結合而延長長大,進而合成核酸大分子,這簡直如同天方夜譚。這就如同相信樂高積木不需第三者的設計組合,小積木塊自己就可以進行『篩選積木』的結合而形成城堡、汽車、麥當勞漢堡店等各種積木成品。無疑地,樂高積木的結合需要『智慧設計』;這樣看來,一個精巧奇妙的生命體不也是如此嗎? 亂碼不會生成文章,隨機聚合氨基酸的多肽鏈卻可能變原始生命? 更重要的是,福克斯這樣將胺基酸予以強行加熱聚合,其連結的多肽鏈並非如生物體內的蛋白質是依照從DNA所抄錄的『遺傳密碼』合成的。這些胺基酸是因為加熱冷卻因而連起來了沒有錯,但是它們就如同『亂碼組合成的一堆文字』, 如同剛出生嬰兒的喃喃囈語,根本不具任何意義!為何進化論者可以將福克斯的『類蛋白質』視為距離『原始生命的產生』更進了一大步呢?然而在生物體內精巧的蛋白質製造過程是藉著一種叫做『核糖體』的細胞內的微細構造所完成。伽立.帕克簡單談到了這種細胞精巧結構,他說: 『核糖體建立遺傳編碼系統的方式完全超越了 DNA 鹼基與生俱來的特性。……核糖體是“分子機器”,每個分子機器由大約 50 種特定蛋白質和 3 個大的 RNA 分子組成。它的整體立體形狀為核糖體提供了兩個相鄰的插槽,每個插槽的形狀都精確地容納三個且僅三個鹼基,從而建立了『三聯體編碼系統』。這個編碼系統不是基於時間、機遇與鹼基的屬性(筆者註:進化觀點),而是基於計劃、目的與智慧設計(筆者註:創造觀點)。(註10)』 因此由以上所述,生物體所製造的蛋白質之所以如此有其強大功能,歸因於主要的三個部分: 1.有功能的DNA(基因)之內遺傳密碼的神祕智慧生物資訊(僅單純由4種核苷酸AGCT精確排列形成)。 2.智慧生物資訊被精密地抄寫(轉錄)於RNA,從細胞核往外傳送至細胞質。 3.精巧的核糖體結構(如圖;註16)『三聯體編碼系統』的讀碼與翻譯功能,使得零散的胺基酸得以依照密碼的指令合成多肽鏈,並進而合成蛋白質。 上述的1~3的系統存在於每個細胞之內,這樣複雜的系統豈是由胺基酸的『隨機加熱聚合』可以比擬的?而隨機聚合的氨基酸肽鏈必定是紊亂的、缺乏秩序性的、缺乏智慧的,因而嚴重缺乏功能性。顯然這一切蛋白質製造系統的高度精密、不可簡化的複雜性,才是能夠產生有功能的蛋白質的原因。伽利.帕克指出這應該是『基於計劃、目的和智慧設計』,因此細胞內這樣輕巧的『生命系統』的背後,難道沒有一位大能且智慧的設計者嗎?甩開了細胞內『DNA—RNA—核糖體』的精密製造系統(如圖;註16),蛋白質精巧的秩序性難道是可能以『隨機瞎碰』的方式自行生成的嗎?如此歐柏林主導的『化學進化論』一開始的邏輯就可能是錯的! 『有機分子』可自動升級為『精巧小生命』,還可被天擇? 化學進化論的另一項嚴重的錯誤,是將福克斯實驗所產生原本就無生命,根本『尚不具DNA』的凝集體(Coacervates),脂小體(liposomes)當作是『已有生命的生物』,竟然認為大自然環境的天擇(自然選擇)可以對這些無生命的凝膠體產生『改良』的作用,還可去除較劣等的凝膠體,使較優質的凝集體得以改良進化為原始的生命。化學進化論的始祖歐帕林曾主張: 『這些「前生物性的分子構造」(prebiotic structure)之間,就有天擇現象發生。而化性以及物性較為穩定的凝集體,可以生存較長的時間,而更進一步向前演化。…凝集體對環境中化學反應的行為,可以決定它們是否可以繼續生存下去。能夠生存比較長久的凝集體,就有較長的時間,讓它們發展和演化(註17)。』 歐巴林這樣的假定其實蘊含幾個嚴重的問題與邏輯矛盾。這些問題包括: 1.違背達爾文原初物種源始的假設,把『死屍』當『活物』。在達爾文物種源始這本書中主張環境中的『生物群體』經過變異、過度繁殖、生存競爭、適者生存(天擇、自然選擇)這四個階段,造成生物通過環境的考驗而成為適應環境的『新族群』。但是前提是這些生物群體都『已是生命體』。不管是歐巴林所說的『凝集體』還是『脂小體』,都如同『死的屍體(Dead body)』,根本就是完全沒有生命的物體。歐巴林豈可假設將這些有機分子『擬人化』而逕行將其『賦予生命』,甚至假設『它們』可以進行演化與天擇呢? 2.依照新達爾文主義現代綜合理論的演化概念(考慮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層面),生物的演化其實牽涉生物族群中『DNA(基因)%』的改變。生物族群個體的差異源自於『遺傳物質』的差異,藉基因突變、有性生殖的減數分裂、不同卵與精子的受精結合產生『基因重組』因而產生生物的遺傳變異,再透過環境的自然選擇,因而生物體得以演化。但是試問:這些凝集體或脂小體它們有DNA(基因)嗎?具備遺傳物質嗎?能基因重組嗎?能用天擇的概念加以討論嗎?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史提芬•梅爾曾經批評歐巴林這樣的主張說: 「因為70年代絕大多數的研究者(指歐巴林及其演化論跟隨者),已經拋棄了第一個細胞的基本成份,是完全隨機產生的思想。要想知道為什麽嗎?請想像一下,把子母隨便丟在桌上,就可憑機遇拼出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劇中台詞的一句話:“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難度有多大。再想想:那些構成一個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需要的基因序列,如果打印出來,至少要用幾百張紙呢!」 「當然從事生命起源工作的生物學家,並不相信生命的起源完全是隨機的,相反的,他們的解釋是:產生第一個生命的時候,自然選擇(天擇)在隨機化學變化中起作用。但這個假設有問題!按定義來說,自然選擇(天擇)不能在第一個細胞產生之前起任何作用。因為自然選擇只能作用在自我複製的,能遺傳給下一代的細胞(已有DNA且已是活的生命體)中。若沒有DNA當然就沒有了自我複製,但沒有了自我複製也自然就沒有了(下一代的)自然選擇(天擇),所以在沒有假設DNA存在以前,你就不能用自然選擇(天擇)來解釋DNA的起源。(註1)」 上述史提芬.梅爾的這些話,已經很精闢地說出歐巴林的化學進化論根本逾越生物進化的基本假定:也就是:有生命的生物體才能應用天擇的概念。歐巴林認為無生命的化學分子能進行天擇而被環境篩選,根本就是『過度延伸』誤用了天擇的概念! 細胞精巧結構的發現嚴重挑戰由進化論『由簡趨繁』的邏輯 人體的細胞核內的DNA長達2公尺,但是它們卻能輕而易舉地經由細胞內蛋白質摺疊DNA的功能,使這46條DNA輕易地進入一個直徑僅僅5微米的細胞核之內穩定存在。凱西.路斯金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的地質學博士。他曾在在進化論新聞網頁中的專文『兩座山的傳奇故事:引入智慧設計論(A tale of two mountains: Introducing Intelligence Design)』(註18)提到: 『要讀取 DVD 中的信息,我們需要DVD播放器。同樣,我們的細胞也配備了機器來幫助處理DNA中的訊息。…細胞這台機器讀取我們DNA中的命令和程式碼,就像電腦處理電腦程式碼中的命令一樣。許多權威機構已經認識到細胞具有類似計算機的資訊處理能力,以及基於DNA語言的代碼具有類似計算機的資訊豐富特性。 比爾.蓋茲(Bill Gates)評論道:“人類DNA 就像電腦程序,但比我們創造的任何軟體都要先進得多。” 生物技術大師克萊格.文特(Craig Venter)表示:“生命是一個DNA軟體系統”,包含“數位資訊”或“數字代碼”,細胞是一個充滿“蛋白質機器人”的“生物機器”。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寫道:“基因的機器代碼與計算機驚人地相似。” 領導人類基因組計畫的首席遺傳學家弗朗西斯·柯林斯 (Francis Collins) 指出,“DNA 就像電腦上的硬碟”,包含“程式設計”。 因此,細胞不斷地進行類似計算機的訊息處理。但這個過程的結果是什麼呢?機械。我們對細胞的了解越多,就越了解它的功能就像一個微型工廠,充滿了馬達、動力室、垃圾處理器、看守的大門、運輸走廊、CPU 等等。 美國國家科學院前院長布魯斯‧艾伯茨曾表示:“整個細胞可以被視為一個工廠,其中包含一個複雜的連鎖裝配線網絡,每條裝配線都由一組大型蛋白質機器組成。 ……為什麼我們將細胞功能背後的大型蛋白質組裝體稱為蛋白質機器?正是因為,就像人類發明的用於有效處理宏觀世界的機器一樣,這些蛋白質組裝體包含高度協調的運動部件。”』 因此,進化論的『自然發生說』漠視了細胞功能非常精巧複雜的事實,邏輯非常牽強。細胞與其內胞器精巧結構的知識愈被發現,化學進化論『由簡趨繁』的概念所遇到的挑戰也就愈大。達爾文物種源始的進化基本概念就是認定單細胞生物是『構造簡單』的生命體。但是由於二十世紀末近代電子顯微鏡科技的長足發展,現代的細胞學對細胞的理解程度幾乎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細胞的內在構造的細膩精巧的程度簡直是鬼斧神工,維妙維肖!『細胞不再是簡單的』與傳統的演化思維——由簡趨繁——其實是有極嚴重的牴觸!這使得部分科學家重新審視達爾文演化論立論的正確性,他們提出了智慧設計論的論點,認為地球上各類生物的起源應源自一位超然的『智慧設計者』。因為以合理的邏輯推測而言,一棟美輪美奐的房屋應有『設計師』與『建築師』,而不是磚塊與建築材料自己自行主動連結搭建起來的!因此聖經呈現這樣簡單合理的邏輯:『因為每一座房屋都是由人建設的,但建設萬有的乃是神。』(希伯來書三4) 進化論與智慧設計論哪一個比較合理?到此相信讀者們的內心深處應該已有了一個答案了! §參考資料 1. Youtube影集:「人類非進化而來」台詞朗讀 2. Mader’s Biology生物學,第8版。Sylvia S. Mader原著,藝軒圖書出版社p.320~321 3.維基百科關鍵字:鏡像異構物 4.賴昭正:左旋還是右旋?化學對稱跟你我的身體有關,泛科學網頁,2015/09/25 5.維基百科關鍵字:米勒—尤里實驗 6.大學生物化學(下冊),Albert L. Lehninger原著,p.857,大中國圖書公司,1979 7.Myers, P. Z. (October 16, 2008). "Old scientists never clean out their refrigerators". Pharyngul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17, 2008. Retrieved 7 April 2016. 8. Parker, ET; Cleaves, HJ; Dworkin, JP; et al. (February 14, 2011). "Primordial synthesis of amines and amino acids in a 1958 Miller H2S-rich spark discharge experi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 PNAS Research Article:Primordial synthesis of amines and amino acids in a 1958 Miller H2S-rich spark discharge experiment. Eric T. Parker, Henderson J. Cleaves, Jason P. Dworkin, +4, and Jeffrey L. Bada jbada@ucsd.eduAuthors Info & Affiliations Edited by Gerald F. Joyce,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and approved February 14, 2011 (received for review December 22, 2010) March 21, 2011, 108 (14) 5526-5531 https://doi.org/10.1073/pnas.1019191108 10. Dr. Gary Parker, 1.3 The Origin of Life: DNA and Protein, Evidence of Creation? Featured in Creation: Facts of Life 11.潘福、李施慶、張固剛著:生物化學(上冊),第三版,p.75~77,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12.生物科學專文—張紀德:重估進化論,科學‧理智與信仰,p.25,宇宙光出版社,1977 13.維基百科關鍵字:生命起源/同手性 14.維基百科關鍵字:RNA世界學說/當前難點 15.岳奎元:手性,生命中的奇特現象,科苑之窗,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網路專文http://www.cdb.cas.cn/kyzc/kysb/201406/t20140625_4143907.html 16.摘自—生物百科:核糖體 17.紀敖生(J. Keosian):生命的發生(The Origin of Life),第二版,p.18~19,劉華祥編譯,台灣中華書局, 1979 18. Casey Luskin:A Tale of Two Mountains: Introducing Intelligent Design. Aug. , 27, 2015. 進化論新聞網頁 https://evolutionnews.org/2015/08/back_to_basics/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