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5/19 09:19:39瀏覽3828|回應3|推薦1 | |
世界人口何時開始劇烈爆炸呢? 約500年前到現在,只要500年左右 根據2024年11月的世界人口時鐘顯示:目前世界人口為82.4億(註1)。根據聯合國最新發表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指出,預估全球總人口數若在2050年將增至96億人口(註2)。人類人口的增加的速度實在快得驚人!可是很耐人尋味的是,依照進化論者所言,人類『自猿猴類動物至現代人類(Homo sapiens)』(以下稱「智人」)的演化史可能長達600萬年(以進化論分子鐘所概估人類與『黑猩猩』共同祖先的預測;註3),但是為何智人歷史上『人口爆炸』竟然只有一次,這是合乎常理的嗎? Dr. Morris的人口計算:2人結婚人口可以在數千年到達65億 因為人口的增加是以『等比(Geometric progression)』(非等差【Arithmetic sequence】)的速度在上升,趨勢非常驚人!雖然等比的增值極其微小,但經年累月下來,數字往往讓人咋舌!亨利·莫里斯(Henry Morris)(註3)曾在他的論文中給出了歷史上不同時期地球可能的人口增長率的以下示例: 公式中Pn是從一男一女開始的n代後的人口(Population);n是代數-將總時間段除以每代的年數得出。 變數x可以被認為是計算 P(n) 時存活的代數。因此,如果 x為2,則存活的代數為 n 代和 n-1 代。這意味著只有一代人及其父母還活著。大多數時候選擇 x = 3 似乎是合理的。取 x = 3 表示當計算 P(n) 時,第 n、n-1 和 n-2 代都存活。 「......假設C = 2且x = 2,這相當於說平均家庭有4個孩子,他們後來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並且每對父母都活著看到他們所有的孫子。對於這些條件這一點也不無道理,5代後的人口為96人,10代後為3,070人,15代後為98,300人,30代後為3,220,000,000人。第31代總數將增加到 65 億” 莫里斯博士曾在1975年以另一個公式計算人口成長(註4) (註:1975年當時的世界人口數是35億人): P n = P (l + r) n
他說到: 公式中,P為任意時刻的人口數量,r為人口每年增長的比例,Pn為 n年後的人口數。例如,如果目前人口為35億,地球允許的人口為500億,則以目前每年2%的成長率,達到這個數字需要多少年:
50×10 9 = 3.5×10 9 (1.02) n
取對數計算,135年之後,人口就能從假設目前的35億人,成長為500億人! 然而,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結果。我們討論進化論是著眼於過去,而不是未來,依上述公式還可以計算出,若從兩個人(一對夫婦)開始,當前人口以每年 2% 的速度增長需要多長時間。因此:
3.5×10 9 = 2 (1.02) n
取對數計算,1075年之後,人口就能從起初的2人,成長為35億人! 也就是說,最初的人口只有兩人,以每年 2% 的速度成長,僅用 1075 年就會達到 35 億人。由於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 4000 多年前,很明顯,過去歷史中的平均成長率遠低於現在的成長率。 有趣的是,我們也可以使用方程式來確定一對夫婦在 4,000 年後產生目前人口(35億)的平均成長率。因此: 3.5×10 9 = 2(l + r) 4000
r = (1.75 x 10 9 ) 1/4000 -1 = 1 / 2 %
因此,平均人口成長率僅為 0.5%/每年,只需 4000 年就能產生現在的世界人口。而要注意的是0.5%/每年 只是目前人類人口成長率的四分之一而已。 人口自然增加率只算極低的7‰,3000年也會人口爆炸 智人的歷史人口爆炸其實是近10000年以內的事,人口劇烈爆增則是近500年的事(如註2附圖)。如果原初只有一對夫婦,人口自然年增加率若以保守數字千分之七7‰【即1000人每年人口只增加7個人】來算的話,只要3000年就可以增加至約24億人,這樣不算人口爆炸嗎?(當然智人歷史上有戰爭、飢荒、瘟疫等各種因素,也相對地使人口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自然增加率採用保守數字千分之七7‰,已經有考慮這些因素。)如果只要3000年人口就可以從2個人爆炸到24億人,如果依照進化論所言:智人的演化歷程約600萬年,卻僅在最後的10000年(最後的1/600)才人口爆炸,這樣不是太過反常,也太不合常理了嗎? 由上述人口公式看來,智人歷史為期數千年,不超過10000年應是較合理的數字。依進化模式,『智人』若從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演化為智人,進化論學者以分子鐘理論預估時期若需600萬年(註3),人口爆炸週期以上述極低的6000年算(這讓步已經很多了!),這600萬年就足夠『共同祖先』從2個人開始,人口爆炸巡迴1000次!這樣看來,進化論者不會覺得智人演化要600萬年這個數字太誇張了嗎? 2004耶魯大學生物統計學者:智人共同祖先可能在2000~5000年BC 耶魯大學的這項統計學者的研究,研究者引入了一個關於近代智人歷史的大規模、詳細的電腦模型,該模型表明,今天活著的每個人的共同祖先很可能生活在 2,000 到 5,000 B.C.(註6),也就是距今4000年至7000年。這個模型依照現代統計學模擬,以獨立的方法分析世界族群遷徙的時程。以這篇論文的結果而言,進化論者所估計的『史前歷史』有很大的錯誤!進化論的主張把智人演化與出現的時程都高估很多。而耶魯大學生物統計學者的這篇論文的結論,與莫里斯博士所進行的人口增加計算觀點互相呼應,也相互印證。智人的歷史其實遠不如進化論者所說的那麼長——這個論點也比較符合『智慧設計論』(萬物是出於智慧設計而非演化)的觀點。 智人的生殖特性—沒有發情期的限制
更何況,如果從人類的生殖功能的特性來看,人類與許多哺乳動物非常不同的一點是『人類不具有明顯的發情期』。一般動物在發情期的時候,才會有顯著的交配意願,接著有排卵、受精及懷孕。以狗而言,狗的初經一般出現在七、八個月年齡大,之後每半年一次,一年當中會有兩次經期,通常落在二月份及八月份的時候(註7)。這些哺乳動物發情期的出現有季節性的規律,因此個體數量增加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人類卻沒有這些發情期的季節性的限制,在任何時候(一年十二個月)都能性交受孕。 以下內容摘自A醫學百科(註8): 『在哺乳動物中的猿科動物里,發情期就已經不是根據季節出現,而是出現於月經周期中的某些天。比如猿猴、狒狒,它們的月經周期大約為30天,發情期是10天左右,在其他的日子裡則不發情。』 『在(人類)女性月經周期的任何一天當中,人類男女兩性都可以產生性要求。........男性發情期的消失更為明顯,他們已不存在這種周期現象了。』 『人類的受孕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動物。因為人類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性交,女性受孕的機會也相對地大大增加,從而使人類的繁衍和數量擴大都遠遠超過其他動物。』
智人壽命長,人口增加是正常趨勢 智人的壽命(以79歲的平均值而言)是偏高齡的:其他生物呢?(註9) 小家鼠(Mus musculus) 1歲 家鴿(Columba livia) 5歲 福樂蟾蜍(Anaxyrus fowleri) 5歲 袋鼠(Marcropus fuliginosus) 6歲 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10歲 家犬(Canis lupus) 13歲 紅鶴(Grus japonensis) 15歲 母牛(Bos taurus) 20歲 北極熊(Ursus maritimus) 25歲 紅毛猩猩(Pongo abalii) 45歲 亞洲象(Elephas maximus) 50歲 智人(Homo sapiens) 79歲 加拉巴哥象龜(Chelonoidis nigra) 100歲 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 200歲 依以上資料看來,人類無疑是長壽的動物。這樣以人口爆炸的速度而言,進化模式智人600萬年才演化成功,卻至近數十年(以1975年世界人口35億來看)才人口爆炸,時程顯然太久與太慢! 智人育幼期長,子代存活率高,生存曲線長 智人的育幼期很長,相較於其他生物,智人會把子女照顧到至少到青少年(約18歲),等同有非常長的『育幼期』。這樣完善的育幼方式將使智人的子代有非常高的『存活率』!因此很多生物會發生的『夭折』這樣的情況自然就大大地降低許多。
子代存活率可以由生物的『存活曲線(survivorship curve)』(註10)看出。一般而言,存活曲線可以分為凸型(存活率高者)、對角線型(存活率一般)及凹型(存活率較低)三種,而人類存活率屬於較高之凸型。 事實上除了人類受孕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動物之外,人類的子代存活率也是相當高的!以生態學上的存活曲線而言,人類的『存活曲線』是屬於存活率較高的凸型。一般而言,存活曲線可以分為凸型(存活率高者)、對角線型(存活率一般)及凹型(存活率較低)三種,而人類存活率屬於存活率較高之凸型。其重大原因就是人類有極長的育幼期。 智人生存智慧高,懂得避險與利用各種工具,生存方式 智人不只有雙親照料,其生存智慧也較高,懂得各樣避險的生存智慧,因此個體生存到老年的機會相當高。由石器時代的各種歷史文物看來,智人顯然在上古時代就已有極高的智慧。再者由於智慧的代代相傳與累積,教育與知識的傳承與普及,智人的生存工具更加多樣化與多功能,甚至發展為各種科技,如健保醫療系統。這些都使得智人有較長的生存壽命,人口爆炸速度理應不需太長年限才對。 人猿共祖或古代的智人有用保險套避孕?不可太早結婚? 再加上古代人類並沒有戴保險套、吃避孕藥這些避孕技術,女性的結婚年齡也比現代人類要更早,因此古代女子其生育期也更長!這些因素都會使人口自增加率只會比現代人類更加快速上升。如果依照農業社會的觀點,多一個孩子就是多一個人手幫忙。自然希望家中人丁興旺,人多好辦事!而是到了工業社會,孩子撫養的成本大幅提高,因為經濟因素考量,才發展出避孕、人工流產等技術限制了人口成長。事實上在古代人口成長應該不難才對!難道人猿共祖或古代的智人有像現在工業社會提倡用保險套避孕,或不可太早結婚嗎? 依此觀點,進化論者所宣稱的人類的演化史如果真的如進化論者所言長達600萬年,竟然才只有一次的人口爆炸,這豈不是極其矛盾且不合常理嗎? 人類的古代化石與文化遺跡極稀少,與600萬年演化時程不符 莫瑞士博士又提出另一觀點:若進化模式正確,人類100萬年(註:莫瑞士博士是以智人演化時程100萬年算)來的古代化石與文化遺跡為何極其稀少?他說:(註11) 『甚至於就假設100萬年人口只達到35億吧!過去的100萬年間地球上就有三萬億(註:3×1012=3兆)個人活過了又死了!但是我們今天可以找到的化石及古代文化的遺跡卻那麼少,這是難以想像的事。』 如果三兆個人活過又死了,這樣的話人與猿的共同祖先化石與文化遺跡應該豐富得應接不暇,應該輕而易舉就能找到了吧!但是有嗎? 智人自人猿共祖進化不太容易,因此需600萬年拉長時間自圓其說?
然而當證據與理論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600萬年變成了幾千年,我們是要遷就理論架構還是相信證據呢?難道還是繼續相信理論是對的,而證據卻是錯的?若這樣我們還需要續進行科學研究嗎? 綜合以上所述,智人人口增加的實際趨勢的確非常快,這與傳統的進化理論的模式顯然極不符合,因此短時間人口爆炸的速率與進化論者所宣稱人類600萬年演化史的時間長度,兩者有著極其嚴重的牴觸,進化論有關人類的演化史,很顯然無法說明這些矛盾。進化理論含有極嚴重的錯誤。至少進化論者也要將自身的理論改為存疑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堅持。 §參考資料 1.見『世界人口時鐘』https://countrymeters.info/cn/World 2.維基百科:人口過剩(含圖片) 3. Matthew W. Mitchell & Mary Katherine Gonder © 2013 Nature Education, Citation: Mitchell, M. W. & Gonder, M. K. (2013) Primate speciation: A case study of African apes. Nature Education Knowledge 4(2):1 4. Henry M. Morris, The Biblical Basis for Modern Science, Appendix 6 (Baker Book House; Grand Rapids, 1984). This book gives many more examples of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considerations of disease, war, famine. etc. Available from the Institute of Creation Research (ICR). PO Box 2667, El Cajon, CA 92021. Excerpt: Babel and the World Population: Biblical Demography and Linguistics. 5. Henry M. Morris, Evolution and the Population Problem, Mar.,01,1975網頁專文 https://www.icr.org/article/evolution-population-problem 6. Rohde, D., Olson, S. & Chang, J. Modelling the recent common ancestry of all living humans. Nature 431, 562–566 (2004).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2842 7.搖滾尾巴/寵物保健常識https://www.rocktail.com.tw/blog/view/225 8.A醫學百科:發情期http://cht.a-hospital.com/w/%E5%8F%91%E6%83%85%E6%9C%9F 9. Aran Ali, Ranked: The Life Expectancy of Humans and 49 Other AnimalsPublished 3 years ago, Feb.,18, 2022.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ranked-the-life-expectancy-of-humans-and-49-other-animals/ 10.南一書局高中基礎生物下冊第6章課文與附圖 11. Henry M. Morris, Scientific Creationism, p.169, Creation-life Publisher, EL CAJON, CA 92022, Master books Division. 12.Shock dynamics geology to set Plate Tectonics in motion『衝擊動力學地質學推動板塊構造運動』網站:恐龍化石測定原始資料說明 https://newgeology.us/presentation48.html 13.維基百科關鍵字:物種起源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