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5/11 00:36:51瀏覽12673|回應2|推薦3 | |||||||||||||||||||||||||||||||||||||||||||||||||||||||||||||||||||||||||||||||||||||||||||||||||||||||||||||||||||||||||||||||||||||||||||||||||||||||||||||||||||||||||||||||||||||||||||||||||||||||||||||||||||||||||||||||||||||||||||||||||||||||||||||||||||||||||||||||||||||||||||||||||
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界的生物在親緣關係樹的位置是在非常底層,也就是只比細菌與藍綠菌再高一點而已,屬於低等且較原始的生物。 然而有一種單細胞的原生生物卻有15600條染色體,顯現極高的複雜度,這代表了甚麼呢? 2013年的最新發現!有科學家發現有一種纖毛蟲染色體數竟高達15600條!(註1)這在物種演化上造成極為不易解釋的難題,因為這嚴重違反遺傳學及演化理論!因為進化論者勢必用『發生染色體異常』去解釋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染色體數為何彼此有差異,然而染色體異常真的能造成生物的演化嗎? 生物演化過程中難以跨越的『染色體障礙』 我們知道地球上各類生物均擁有不同數目的染色體,甚至有低等生物擁有數目多達1000~1600條染色體!2013年甚至有科學家發現有一種纖毛蟲染色體數竟高達15600條!(註1)如果地球上的各類生物均是由數億年前的原始生命的『共同祖先』演化而來,我們要問:演化過程之中,牠們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在演化過程中增加或減少的?因為一旦增加一條或減少一條,將產生嚴重的病變,如何『進化』成為優勢個體呢?如果進化論是真理,為何無法解釋這些染色體數目如何在演化的過程中增加或減少呢? 以下我羅列出若干植物,動物,寄生生物及其他生物的二倍體(2n)的染色體數目(註3)。
從以上的表列出來的各種生物的染色體數目的差異,我們可以發現:生物的染色體數目會因著生物的種類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依照達爾文所主張生物演化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體曾經擁有所謂的『共同祖先』,經由這些遠古時代的共同祖先的漫長演化過程,才會產生今天現存在地球上的數百萬種生物體。我們可以先假設這些共同祖先生物細胞的原本的染色體(2n雙倍體)為X條。這樣在演化的過程勢必要經過染色體增加或減少(主要是藉著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分配的失誤)的過程,成為X+1、X+2....條或X-1、X-2.....條,而且親代必需將多出來的染色體成功地遺傳給子代且能適應嚴酷環境的挑戰而不被淘汰,才會成為今日各種生物,而染色體數目為各自不同的情況。
染色體突變致死率很高 染色體在遺傳過程之中隨意增加減少,發生缺失或斷裂,稱為染色體突變。在醫學上染色體突變均會造成極嚴重的後果。哺乳動物若是發生染色體突變,通常伴有發育畸形和智力低下,同時也是導致流產與不孕的重要原因(註4),後果非常嚴重!
其實染色體只要稍微增加或減少一條,或少了一小段,均會造成嚴重的遺傳疾病。例如:人類5號染色體臂缺失的『貓叫症』,這只有少一小段染色體,卻影響很大!染色體短臂缺失就是所謂的『貓叫綜合症』(註5),又稱貓哭症候群(貓哭症)(翻譯自法語:Cri du Chat Syndrome,意即「貓哭」或「貓叫」)、5號缺失症候群(chromosom其他e 5p deletion syndrome),是一種由於"第五號染色體短臂缺損"而引起的罕見基因異常病症。患病嬰兒的哭聲特別,似貓啼,因而得名,也稱為貓哭症候群、染色體5p缺損症、5p-症候群或Lejeune式症。常見症狀包括低肌肉張力、小腦症、發育不良、圓臉、脹面頰、小下巴、兩眼過份分離、內眥贅皮、上眼線下鈄、斜視、扁鼻樑、嘴角下垂、低耳、短手指、斷掌、先天性心臟病(例如﹕心室間隔缺損、心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樂氏四聯症),但患有貓哭症的人,其生育能力則不受影響。新的個體幾乎變為殘廢。現在進化論者竟然還期望染色體突變使『進化』發生,這是合理的嗎?
『突變垂死病體』竟變『超強英雄』適者生存? 由人類的各種醫學上的例子可以知道:染色體數目異常可能導致致命疾病,因為由以上所列:只缺失一小段染色體就會得『貓叫症』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染色體突變是極可能致病及致死的,這些個體能在環境上勉強活下去已經是萬幸了!如何成為環境中演化過程中的『優勢個體』呢?這些醫學上的例子都在『打臉進化論』,告訴我們:『染色體數目異常病體生物』是不會變成『超強優勢個體』的,我們要問進化論者:生物進化的過程,染色體數目要怎麼產生改變,成為各種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的狀況呢?如果沒有有力的『遺傳學證據』,憑甚麼要大家相信地球上的生物是進化而來的呢? 『染色體障礙』使生物不能互相轉變演化 依照演化概念,染色體突變之個體還必須要成為優勢品種,淘汰原有之物種,才會成為生存於環境的勝利者(適者生存)。但這可說是極不可能的事。除了貓叫症的例子之外,其他的染色體『整條增加』或整條『減少』的病變包括:
由上述資料可知,人類多出任意一條染色體,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少了任何一條染色體影響更大,只有透納氏症的個體是可以存活的,其他染色體少了一條就是流產或死胎!既然如此,依照演化論觀點,難道進化論者相信,這些染色體數目不同的『突變垂死病體』難道能夠變成環境適應的『超強英雄』,竟然還可以淘汰近似的原有生物,而適應生存於環境中(適者生存)嗎?這些醫學上的資料,其實已經告訴我們,生物的『染色體障礙』已經把牠們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使牠們有一定的類別,不能彼此互相轉變,這是很確定的。少了一條或多了一條,對牠們而言,不只對他們是沉重的打擊,更不會使牠們成為環境上的適者。 自然界形成之之『新種』染色體產生差異,大部分均為植物多倍體,在動物界卻極少發生 以現存自然界的生物而言,植物較常發生染色體突變而有新種產生,但大部分均為成倍出現之植物多倍體個體,然而此種情形在動物界卻極少發生。(註6)這些均屬於『微進化』,不代表跨類演化的『廣進化』曾經發生。如上表所列的野生小麥、杜蘭麥與普通小麥,是因為多倍體變異所產生的變種(註3): Einkorn wheat(野生小麥,雙倍體) 14 Durum wheat(杜蘭麥,四倍體) 28 普通小麥(六倍體) 42 雖然如此,由上表可知:地球上大部分知生物體之染色體數彼此之間並未呈現成倍數之關係,並且呈倍數之染色體差異只是將染色體的DNA遺傳物質加倍,並非大幅度改變其基因結構,因此呈倍數之染色體增減之關係,在演化上的意義並不大!而且地球上現存動物界連多倍體之染色體突變也極少發生,更不要說是染色體在演化時是要怎樣增加或減少一條了!【即便發生了,也常是致病個體或未出生就已胎死腹中了】。進化論強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原初均具有『共同祖先』,既然如此,進化論是要怎樣解釋這麼多生物體染色體數彼此不同的問題呢?這根本是違反生物遺傳學的現實情況。 而『至弱病體』可變為『超強適應力優勢品種』嗎?由人類的各種醫學上的例子可以知道:染色體數目異常可能導致致命疾病,因為由以上所列:只缺失一小段染色體就會得『貓叫症』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染色體突變是極可能致病及致死的,這些個體能在環境上勉強活下去已經是萬幸了!如何成為環境中演化過程中的『優勢個體』呢?這些醫學上的例子都在『打臉進化論』,告訴我們:『染色體數目異常病體生物』是不會變成『超強優勢個體』的,我們要問進化論者:生物進化的過程,染色體數目要怎麼產生改變,成為各種生物染色體數目不同的狀況呢?如果沒有有力的『遺傳學證據』,憑甚麼要大家相信地球上的生物是進化而來的呢? 就算染色體數因生物染色體重排而改變了,意義也不大 有一種人類的『羅勃遜易位症(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一種染色體產生重排的染色體疾病,患者的染色體有時會減少。相信進化論的學者也以此理由解釋黑猩猩(48條)進化為智人(46條)染色體的融合是可能的。攜帶平衡性羅伯遜易位染色體的人(攜帶者)通常沒有健康或發展問題,但當他們計劃生育下一代時,這可能變得很重要,因為胎兒/嬰兒有可能遺傳了染色體非平衡性易位,令遺傳物質有缺失或過多的情況。而非平衡性易位可能會導致流產,甚至導致出生的孩子有先天性缺陷及/或學習困難。平衡性羅伯遜易位的基因攜帶者會增加不孕、慣性流產或生下先天缺陷孩子的風險,大多數平衡性羅伯遜易位的男性和女性仍可以生育孩子。(註7) 然而就算物種的染色體數因『染色體重排(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發生了羅勃遜易位症,因而改變了其染色體數,意義也不大!曾任美國獸醫部官員的珍.萊特納(Dr. Jean Lightner)博士根據一項針對綿羊染色體融合『羅勃遜異位症』的研究指出:(註8) 『一位研究攜帶三種不同中心融合的綿羊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現在認為,很少或沒有證據表明各種組合的中心融合會影響家羊的總體生產適應性。”(註9) 因此,最重要的是,中心融合本身並不必然會產生新物種。可以想像,有些猿類存在46條染色體(註:如一般眼鏡猴)。然而這些動物顯然是猿類。他們不會「進化」成為人類。如果觀察到的證據確實來自於融合,那麼最好的解釋就是兩條人類染色體的融合。』 如以上所述,由於基因是位於染色體上,假如染色體發生易位性的重排,就如同『三個抽屜』的物件改放於『兩個較大的抽屜』,物件本身卻沒有任何的改變,這樣物件的使用會有不同嗎?這樣就如珍.萊特納所言,物種的『基因』本來就不同,現在卻只把基因所在的『染色體』接合或分離,其實就算染色體弄到一樣多,可是抽屜裏面的物件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這樣物種其實根本就沒有實質進化!更何況,很多染色體重排造成了子代的流產與重大遺傳疾病呢! 三毛纖毛蟲微核的新研究發現了甚麼?
如許多的原生動物一般,三毛纖毛蟲微核緻密而緊湊,用於繁殖,而大核(具有15600條『奈米染色體』的部分)則經過戲劇性的重新排列、放大,用於生物的標準日常生活。在『基因組置亂和加密迷惑了進化』這篇專文中,遺傳學家湯姆金指出科學家透過對『三毛纖毛蟲』這種神奇的生物的研究發現『極奧妙的機制』(註10)(註11):
『兩隻纖毛蟲進行有性交配後,舊的大核基本上會消失,並在新纖毛蟲的發育過程中由微核的內容物形成新的大核。……研究人員對三毛纖毛蟲的微核進行了研究,並對他們發現其中的複雜性和重新排列的高水平感到訝異。事實證明,微核的種系基因組被分割成超過 225,000 個前體 DNA 片段(稱奈米染色體),這些片段在新大核及其奈米核(大部分)的構建過程中被大規模且精確地重新排列(整理)。每個片段僅包含一個基因。 而微核中複雜的基因組加密系統,可以解碼這225,000多個片段。該解碼過程使用位於大核指定的片段兩側的專用指標DNA序列作為加密和定址系統。此外,高度特化的RNA引導段也在基因組中編碼出來,用於標記於需要作為一種解密系統移動的特定DNA片段。研究者指出:“大多數功能資訊在 MIC(微核)中被加密,而之後大核的發育是藉一個解密的過程。”因為連基因的蛋白質編碼區(稱為外顯子)也被片段化(註:為調控其基因表現),研究者指出「大多數的專一”內部消除序列”可中斷外顯子(佔84.7%),使得外顯子的消除成為基因(合適)表現的嚴格要求。 」因此,這樣的切片和拼接的整個過程是不容出錯的——相反,它調控得相當嚴格,並且涉及高度複雜的加密和解密系統才能正常運作。』
三毛纖毛蟲雖是單細胞生物,位於親緣關係數的較下層,卻顯示極高度的複雜性,讓人看了目瞪口呆!15600個微小奈米染色體的精緻運作發展出了它們的大核。這讓研究者看見這一切精密的機制。試問:三毛纖毛蟲這樣精巧的結構,難道是藉『化學進化』的閃電與輻射線使物質分子隨機碰撞可以發展出來的嗎?它的一切細密的機制勢必須要藉著『智慧設計』! 坦白說來,各物種染色體數目恆定的現象,是對『創造論』有利的
坦白說來,染色體數目恆定的的現象,是對創造論者有利的。儘管在科學學術的探討上是儘量不要引用到宗教信仰的經文,但在這裡因為研究牽涉生物的起源,因此有列出的必要。在聖經創世記一章24、25節說:
『神說,地要生出有生命的物,各從其類;牲畜、爬物、走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出走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爬物,各從其類;神看是好的。』(恢復本聖經)
在這處聖經中,各從其類出現了5次,也就是說,依照聖經創世紀的觀點,神創造萬物,已經將牠們限制在各種基本的類別之中,生物或許可以些微演化(微進化),如狼【染色體數78】蛻變為各種人類飼養的狗【染色體數亦為78】,獅子與家貓或許有相同的祖先【染色體數均為38】,但是卻不可能逾越神所創造各生物『類別』的界限(主要可能是染色體數目)。美國創造研究協會(the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的諸位學者也主張,創世紀中創造的生物與現在的生物必定有所不同。生物的『微進化(有限度演化)』是存在的,但卻不可因此以為『微進化』可以擴而大之,認為可以打破各類生物『類別』界限產生『廣進化』,如同達爾文所以為地球上各類生物擁有『共同之祖先』。或許如以上這樣解釋萬物的起源才是較為合理的!
◎參考資料: 1. The Oxytricha trifallax Macronuclear Genome: A Complex Eukaryotic Genome with 16,000 Tiny Chromosomes. Estienne C. Swart, etc, Published: January 29, 2013DOI: 10.1371/PLOS biology 1001473 2.網搜『醫學百科』:染色體異常 3.維基百科全書:『染色體數目』節錄搜尋資料 4.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疾病資料庫關鍵字搜尋『染色體病』 李妮鍾/簡穎秀/胡務亮醫師 5.維基百科全書:『貓叫綜合症』節錄搜尋資料 6.A醫學百科:多倍體 7.羅伯遜易位/香港兒童醫院醫學遺傳科遺傳及基因組學診所網頁專文 https://www31.ha.org.hk/hkch/Pages/Patients/Services/CG/docs/Robertsonian_Translocation_Chi.htm 8. Dr. Jean Lightner, A Tale of Two Chromosomes, Answersingenesis網頁專文 https://answersingenesis.org/genetics/dna-similarities/a-tale-of-two-chromosomes/ 9. A.N. Bruere and Ellis, P.M., “Cytogenetics and reproduction of sheep with multiple centric fusions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 J. Reprod. Fertil. 57 no. 2 (1979):363–375. 10. Jeffrey P. Tomkins, Ph.D., Genome Scrambling and Encryption Befuddles Evolution 11. Swart, E. S. et al. 2014. The Oxytricha trifallax Macronuclear Genome: A Complex Eukaryotic Genome with 16,000 Tiny Chromosomes. PLoS Biology. 11 (1): e1001473.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