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2 10:11:02瀏覽8194|回應1|推薦0 | |
逐步變異?『寒武紀大爆發』的化石景象狠狠摑了進化論一巴掌! 『化石是進化論最直接的證據。』生物課本都是這麼說的… 但是在這句話後面有多少的『另一面』是大家不知道的? 化石真的佐證了廣進化嗎? 寒武紀大爆發,為何使達爾文備感困擾?
在生物由低等演化至高等演化的歷程中,『寒武紀大爆發』一直是生物進化史上難解的謎。關鍵的點在於寒武紀大爆發在進化的歷史中是根本不應該存在的。 進化歷史竟然6/7是化石空白 如果生物演化的歷程是真實發生過的,按照達爾文的『物種源始』所主張生物演化的歷程中,從單細胞生物至多細胞生物應該有相當完整的化石記錄存在於地球的地層之中,做為生物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紀錄』。我們若勉強把古生代之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也算做有化石的部分,這段理應存在過的化石歷史紀錄竟然有『一大段空白』無化石紀錄(6億年至40億年間;約34億年缺乏化石)的矛盾現象,共佔進化論所稱進化歷程(總共約40億年)的約6∕7,讓達爾文所主張的進化歷史呈現極大矛盾且無法自圓其說(註1與附圖)!而在寒武紀化石出現的時候(古生代—顯生宙起點),卻是突然極大量與極多種類的化石爆量出現,極其不合常理!
何謂『寒武紀大爆發』?
何謂『寒武紀大爆發』?在維基百科(註2)與泛科學(註3)中對寒武紀大爆發有以下之較深入的敘述: 寒武紀大爆發,是指在進化時程距今5.41億年前起,短短200萬年間,生命進化出現飛躍式發展的情形。幾乎所有動物的「門」都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因出現大量的較高等生物與低等生物,其物種多樣性多達約34個門,於是,這一情形被形象地稱為生命大爆發。 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化石群共同印證了這一生命進化史上的壯觀景象,非常多的不同種類的生物幾乎同時在這一時期出現。這段時期持續了2千萬年-2.5千萬年,被認為導致了大多數現代動物各門生物的適應輻射。 因出現大量的較高等生物以及物種多樣性,於是,這一情形被形象地稱為生命大爆發。進化論者劃定為顯生宙(也是古生代)的開始。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化石群共同印證了這一生命演化史上的壯觀景象,例如在加拿大的伯吉斯頁岩,和在中國的帽天山頁岩(澄江化石地),清江生物群等。這一時期的化石群相當典型且多元,有非常多的不同的生物的『門』幾乎同時在這一時期出現。 而在5.41億年以前『前寒武紀』的地層,僅有5.8~5.42億的埃迪卡拉生物群(註5)、零星的菌類、藻類、藍綠菌疊層石(約在35億年前),基本上化石情況就是『空白一片』。 達爾文在物種源始中自承:化石紀錄為何只有『一點點近代史』?真的很奇怪 在物種源始這本書的第十章:『論化石紀錄的不完全』的最末了的一段,達爾文先將地質中的化石紀錄看作是擁有『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的一套歷史書,他把他『找不到連續遞變的化石』的怨懟,蘊含在書寫的文字之間: 『這裡所討論的幾個難點是,——雖然在我們的地質層中看到了許多介於現今生存爲物種和既往曾經生存的物種之間的連鎖,但並沒有看見把它們密切連接在一起的無數微細的過渡類型;——在歐洲的地質層中,有若干羣的物種突然出現;—— 照現在所知,在寒武紀層以下幾乎完全沒有富含化石的地質層;——所有這一切難點的性質都是極為嚴重的。』
『至於我自己,則遵循萊爾的比喻,把地質的紀錄看作是一部已經散失不全的、並且常用變化不一 致的方言寫成的世界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我們只有最后的一卷,而且只與兩三個國家有關係。在這一卷中,又只是在這里或那里保存了一個短章;每頁只有寥寥幾行。』(註6) 也就是說:若把化石紀錄當作世界歷史,達爾文雖親口承認:化石存在的部分僅止於『近代史的一點點』,『上古史』、『中古史』也都是幾乎空白的。但是物種源始第十章的這段由達爾文親口寫下的話,多數的進化論課本編寫者與媒體卻都以『默不作聲』、『視而不見』的方式處理,試問:這樣的態度是科學、客觀、公正的嗎? 那麼,寒武紀大爆發之前呢? 如以上所述,寒武紀地層雖有鉅量豐富的化石,其所呈現的相對事實卻是:『前寒武紀』極度缺乏化石,也就是『前寒武紀大空白』(約34.6億年),這期間較明顯的約在六億年左右有『埃迪卡拉動物』化石群,以及澳洲發現的『藍綠菌』化石,被進化論學者認為約有30億年的歷史。其他的廣闊的地層化石非常少。進化論者辯稱是因為前寒武紀時期生物礦化尚未出現,極易降解的軟組織很難留下實體化石紀錄,只能形成少量模鑄化石、遺蹟化石和化學化石,且其中多數(如微生物席(菌毯)的胞外聚合物形成的疊層石)只適合用來作生物地層學研究(註3)。 維基百科也指出:即使到今日,寒武紀大爆發仍是科學界的一大謎題,尚待更多的考古證據出土,也許就能窺見當時的實際情況,找出真正的原因。(註2) 達爾文主張『逐步變異』,三葉蟲的外骨骼卻在寒武紀『突然顯現』 什麼是達爾文所說的『逐步變異(flunctuating variations)』呢? 依照遺傳學的原理,生物代代相傳是符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遺傳表現,生物不可能瞬間自下一代就立即產生巨大的改變,因此達爾文在『物種源始』這本書中提出「逐步變異」的理論,大概來說,就是「生物演化歷程中之大的差異是由微小的變異所不斷累積而成的」。(註4)但是,照著這樣的理論來看,生物化石就必須有逐漸演變的「中間型化石」才對。很不幸的,不僅古生物學者沒有在前寒武紀找到逐漸演變的「中間型化石」,連各門的生物理應存在的「祖先」也是寥寥無幾(僅有澳洲發現少數的原核單細胞化石)。
舉寒武紀地層最常見的三葉蟲為例,三葉蟲具有複雜的『外骨骼』與『複眼』的結構,這些複雜的結構的演化過程應該在前寒武紀地層中清楚地反映出來。外骨骼如何由單細胞生物「祖先」變為多細胞的生物的「祖先」的過程中逐漸特化形成。三葉蟲的複眼也相同,如何由『無眼』的狀態逐漸特化形成最終複雜的複眼結構,也應該在前寒武紀的地層中清楚呈現。但是這些理應存在的化石演進過程卻完全沒有出現在地層之中,造成有鉅量的三葉蟲,卻完全沒有演化過程的奇特現象。 突然出現十幾個門?不是緩慢變異嗎? 前寒武紀空白時程極其長久,問題十分嚴重 在前寒武紀地層理應存在的鉅量化石「祖先」竟然缺乏至「近乎空白」的狀態!前寒武紀缺乏化石的反常的嚴重情況,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來敘述: A.各門的生物均『普遍性』缺乏『演變過程』的中間型化石 杜安·吉許 (Duane Gish)博士在他的著作中指出這種嚴重違反進化理論的現象: 『從所有的史蹟看來,高度複雜的生物是突然出現的。化石記錄並不能證明寒武紀的動物是從較原始的祖先演化來的,而且我們也還沒有見到任何足以被認定是某幾個大群或門(Phyla)的中間型生物的化石。當各大類的無脊椎動物出現之初,它們就已各具特徵,廻然不同,一如今天所見到的一樣。所以,自古至今,三葉蟲一直是三葉蟲,腕足動物一直就是碗足動物,珊瑚一直就是珊瑚,水母一直是水母……,如果說這些高度複雜而構造迴異的無脊椎動物是從同一位祖先演化來的,化石紀錄中卻找不到任河資抖可供依據!』(註7)
從化石紀錄可以發現,寒武紀的化石生物種類包括棘皮動物、原生動物、海綿動物、刺絲胞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幾乎所有』的無脊椎動物各門。在寒武紀大爆發之前,這些地層卻『普遍性』缺乏多細胞生物的化石。若依照進化論的假說,生物是由較構造簡單的生物進化到複雜的動物各門,但這些較複雜的寒武紀生物均普遍性的缺乏演化祖先化石,因此並沒有出現理應存在的「演變的過程」。因此沒有化石紀錄,進化論者卻要相信這些生物是有進化的事實,實在極不合常理。
B.寒武紀的化石並不稀少,數量多達數十億,沉積岩也與前寒武紀彼此類似,無法用『化石保存不易』的理由解釋前寒武紀為何缺乏化石 在寒武紀時期的化石紀錄有許許多多的化石,其數量多達數十億,前寒武紀卻極度缺乏化石,而有些進化論者提出解釋說『前寒武紀地層並不適合形成化石』這彼此也是極度矛盾的。進化論者亞瑟羅得(D. Axelord)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導說:
『我們希望在前寒武紀地層中找到寒武紀早期的進化先驅,卻處處撲空,一無所獲。在含有寒武紀最早期化石的岩層下,已發現許多連綿而深厚(超過5000英尺厚)的沉積岩,這些沉積岩與其上含有化石的沉積岩(註:指寒武紀地層)極類似,它顯然也是適於保存化石的,但是,我們卻未在這些岩石中發現化石。』(註8)
C.沒有主幹,卻有樹枝? 一般正常的樹,樹枝是由樹幹長出來的。但現在沒有親緣關係樹演化的『主幹(前寒武紀的化石)』,為何竟有演化末端的『樹枝(寒武紀的化石)』?這是很奇怪的! 在前寒武紀時,幾乎只有30億年前在澳洲發現的藍綠菌化石與5.4~5.8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但在寒武紀時,卻突然出現了大量的海綿動物和原生動物…等。而這些突然出現的化石都已在進化論者所提出的系統演化樹中處於樹梢(樹枝)的部分!但『樹枝』是由『樹幹』長出的,而沒有親緣關係樹的『樹幹』存在,怎麼竟會有『樹枝』的突然出現呢?
D.缺乏化石的時間達34.6億年,歷時太過久遠 各門生物演化了『34.6億年』,竟然都沒有留下化石,這極不合常理。用句俗話來形容:就是扯爆了。前寒武紀時間的間隔這麼大(約34億年),卻都沒有留下化石,這極不合常理。
近代150年的化石挖掘:爆發得更厲害了! 至於化石近年來的挖掘,並沒有使化石反常的情況好轉,反而變本加厲。古生物學者庫特.懷茲(Kurt P. Wise)博士指出: 『近代150年的尋找寒武紀化石的結果是什麼呢?『更爆炸』的寒武紀大爆發! 搜索者遇到了另一個問題。他們還出土了更多的寒武紀化石。除了三葉蟲和腕足動物外,他們還發現了棘皮動物,甚至脊椎動物。事實上,他們發現了所有動物「王冠群體(crown groups)」的化石——這些群體彼此之間差異最大,因此與動物「家譜」中最遙遠的部分(或「王冠」)相距甚遠。 換句話說,如果所有動物確實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那麼整個動物演化樹的「基部主幹」一定是在寒武紀之前就進化出來的。失蹤的不僅是三葉蟲和腕足動物的祖先,還有所有 30-40 個主要動物類群(門)的祖先。這使得前寒武紀岩石比原來看起來更空虛,而寒武紀岩石則更加飽滿!』(註9) 也就是說:最近150年的化石挖掘挖出一些寒武紀更奇怪的物種,使得寒武紀與前寒武紀的差距更大,進化論的解釋更加困難,矛盾也更多了! 有化石的部份也缺乏『過渡的中間型』 而寒武紀有化石的部分,甚至進化論者自己也承認是缺乏中間型的轉變過程的。在提到被稱為「寒武紀」的岩石中豐富的化石記錄時,進化論者尤安·克拉克森教授承認: 『……寒武紀化石不存在過渡或連結形式。地質記錄沒有顯示這種關係……。但化石記錄確實提供了許多新結構計劃「瞬時」起源的例子。(註10)』 上述文字就更加印證了:寒武紀化石是突然出現的,且缺乏連續轉變的中間型。 反常極端的化石記錄—要嘛找不到;要嘛多到爆;也缺中間型 由以上所述,這樣的化石紀錄根本就是反常極端的化石記錄—要嘛找不到;要嘛多到爆;也缺中間型!因此由進化論的證據及假說來說,跨物種可演化的「廣進化」(超過種以上的進化)的解釋是極其牽強的。而如果依化石的證據所呈現的現況而言,這樣的證據根本等同是『反證』。而『廣進化』現被廣泛的應用在生物課本上,卻被敘述為『已成的事實』。而寒武紀大爆發的嚴重問題常被進化論的課本編寫者以『視而不見』『一筆帶過』的方式處理。試問:這樣的處理方式是科學的嗎?
智慧設計論應較能解釋『寒武紀大爆發』,物種也可因適應而『有限演化』 平心而論:智慧設計論應較能解釋『寒武紀大爆發』的化石紀錄,且智慧設計論者承認物種可因適應環境而『有限度的演化』,如古代人類豢養的『狼』歷經人類『馴化』的過程,演化為今時代的『家犬』。就如支持智慧設計論的車輛傳動工程師多明尼克.史坦森(Dominic Statham)所說:
『智慧設計論者並不認為上帝創造的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種(即所謂的「物種固定性」)…相反,上帝創造了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創世記 1:11-12、1:21和1:24-25),並設計它們具有改變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有時甚至導致不同的物種(物種形成)。然而,這種變化的程度被認為是有限的:水仙花可能變成其他種類的水仙花,或者馬可能變成其他種類的馬;但水仙花永遠不會變成蘋果樹(另一種植物),馬永遠不會變成長頸鹿(另一種動物)。』(註10)
對於化石大爆發的現象,聖經中早有提及兩次創世『超大型』的洪水曾經發生:『創世洪水』與『挪亞洪水』,『水力作用搬運大量土石,使化石瞬間形成』這樣的理由或許可以解釋這種大爆發的現象形成的原因。大爆發的化石群其實可能是短時間的『大洪水』來臨『瞬間掩埋生物群體』所形成的。多明尼克.史坦森指出:
『然而,如果聖經對地球歷史的記載是真實的,我們預期物種之間普遍不存在過渡形式。這是因為,一般來說,全球洪水會產生代表時間《快照》的化石,而不是長時間緩慢變化的記錄。』(註10)
胡適曾經提到科學的精神是『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因此進化論者應當正視『前寒武紀地層缺乏生物化石演化過程』的普遍現象,不應將生物的『廣進化』(非有限的演化)視為『理所當然發生過的』,在教科書中對進化論的描述也應當更加客觀忠實地呈現前寒武紀『演化了34億年卻沒有化石證據』的現象。至於進化論所主張有關的『廣進化』與『智慧設計論』這兩者是否真實,教科書只需客觀呈現與報導,不需過度主導與定論,而應交由廣大的讀者去自行判斷與抉擇。
§參考資料 1. 108課綱第112學年版本高中必修生物三民版本p.123附圖 2.維基百科關鍵字:寒武紀大爆發 3.陳竹亭,過去從地球誕生到寒武紀大爆發,化石證據能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歷史?——《丈量人類世》,泛科學網站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6619 4.達爾文:物種源始第五章—變異的法則,p.68, 谷月社電子書/改變世界的經典4 5.維基百科關鍵字:埃迪卡拉生物群 6.達爾文:物種源始第十章—論地質紀錄的不完全,p.221, 谷月社電子書/改變世界的經典4 7.D. Axelrod, Science Vol.128, p.7, 1958 8.Duane Gish, Evolution the Fossils say No!, p.62~63, Creation-life Publisher, San Diego, California 9. Kurt P. Wise, One: Life’s Unexpected Explosion, Answersingenesis網頁專文 https://answersingenesis.org/fossils/fossil-record/one-lifes-unexpected-explosion/ 10. Clarkson, E.N.K., In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and Evolution, 4th edn, Blackwell Science, London, UK, p. 45, 1998 11. Dominic Statham, The Cambrian explosion—The fossils point to creation, not evolution, Creati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網頁專文 https://creation.com/cambrian-explosion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