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7 11:03:56瀏覽5839|回應2|推薦0 | ||||||
按照達爾文演化論:我們人類是由「猿猴祖先」演化而來。然而尾巴的存在與否卻是人類與猴子的重大差異。猿猴類有長的尾巴,除了毛髮分佈、腦容量大小、身體的直立程度,染色體數目等特徵不同以外,人類與猿猴在外形上重大的差異之一便是「尾巴的有無」此一差異了。依照進化論者的說法,「猿猴祖先」演化成人的過程中,牠們的尾巴勢必是存在的,而且因著逐漸「退化」日異變短萎縮,最後變為今日人類「無尾巴」的狀態。進化論者還塑造了痕跡器官(vestigial organ)一詞來描述此種狀態。然而藉著遺傳變異與大自然環境中天擇淘汰的演化機制,可以合理解釋尾巴如何會在長時間演化的過程中漸漸消失嗎? 尾巴長度由身體長的0.6倍,竟然縮到完全沒有? 若以現代猴類(見下圖照片)的尾巴/軀幹比例(約為0.6倍)代表古代『猿猴祖先』(如果存在的話);現代人類不具有尾巴(尾巴長度是零),依照進化論,這『逐漸縮尾』的演化過程勢必經過長久(數百萬年)的的演化。令人費解的是:如果進化論的演化機制是對的,為什麼現存生物沒有尾巴長度是0.5倍、0.4倍、0.3倍、0.2倍的這些猿人存在?尾長0.2倍的猿人要比0.4倍的猿人優勢在哪?短尾猿人有甚麼野生環境較適合生存的理由?用適者生存的天擇理論解釋不覺得怪怪的嗎?此外,現行生物的現況也沒有尾巴長度中間型的猿人,顯然也與進化論的預測不合啊! 能淘汰尾巴的『天擇環境』是甚麼?尾巴竟然會有害到會使古猿人全體滅亡?
人類的尾椎竟然向內彎曲,完全不像尾巴的演化遺跡
現代人類的尾骨的彎曲度要用進化論來解釋也同樣令人費解。人類的4個尾椎癒合成尾骨(coccyx),與薦骨(由5個融合的薦椎)形成解剖學上獨特「向內彎入」的結構。在人體解剖學上甚至用薦彎曲(Sacral curve;註1)來形容這種向內彎入的情形。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並非向外突出。每個讀者其實可以自己摸摸自己臀部附近的尾骨,它不只是凹入,而且「一點也沒有」突出的跡象。這是很離譜的演化結果:竟然連一個理應出現的「短尾巴突出」也沒有,完全不像是演化遺跡的情形。試想如果尾骨真的是「猿猴祖先」的「退化痕跡」,難道會一點也沒有外凸跡象嗎?如此凹入的尾骨,對進化論而言,到底是證明了甚麼?
人類的尾骨與身體其他的脊椎骨有3個重要的不同點 從解剖結構而言,人類的『尾骨』與身體其他的脊椎骨有3個重要的不同點: (1)脊椎體與脊椎體之間並無所謂的椎間盤(註:指脊椎骨之間的軟骨結構)存在。 (2)尾骨之間完全缺少真正的關節,幾乎為一整塊相連的結構。 (3)尾椎間也沒有椎間孔道讓神經通過。(註2) 再者,在看下圖松鼠猴骨骼,尾骨多達20幾塊,與人類四個癒合成單塊的尾椎且向內凹入的情況差別甚大!這些特殊之處都使得人類的尾骨與進化原理所理當呈現『退化的尾巴』(痕跡器官)的樣貌相差有多麼遠!以上述的特徵而言,人類的尾骨,其實並不宜以『尾樣的骨骼』這樣的觀點去看待它們!進化論者豈能只看人類與猿類之間的相似之處呢?相異之處不是一樣必須給予同樣的關注,才是符合科學的精神嗎?還有,為何現存生物並無半尾猿人之中間型呢? 尾骨是提肛肌(levator ani)與尾骨肌(coccygeus)的附著點 教科書上時常提到進化論者認為人體的尾骨是「猿猴祖先」演化成現代人類的退化痕跡,因此是人體「痕跡器官」的典型例證。如果是這樣的話,人類的尾骨應該不具有任何功能。但是在人體解剖學的權威書籍上卻告訴你:尾骨是提肛肌(levator ani)與尾骨肌(coccygeus)與一些重要韌帶的附著點(註3;註4;註5),這些肌肉與韌帶的末端附著於尾骨,如果尾骨不存在,這些肌肉將無法收縮。這些肌肉與人體的腹直肌等都是增加腹腔壓力,協助排便與分娩的,用處很大!這也難怪在生物學權威著作:康寶生物學(Campbell Biology;8版)提到進化理論中的痕跡器官時,也只用假設性的口氣敘述痕跡器官:『如果存在的話(註6)。』作者敘述痕跡器官時也輕描淡寫地只用兩種動物作例子,對人體的所謂痕跡器官,卻完全絕口不提。顯見一些進化論學者對進化的痕跡器官的說法也覺得並不是如此有把握。
表1:附著人體尾骨(由4個尾椎構成)的肌肉與韌帶,顯見尾骨是有用途的,並非「猿猴祖先」退化而來的痕跡器官(註5)
其他的所謂的痕跡器官於近代研究一一被打臉 一些進化論者所提出的痕跡器官,現在因著科學的進步,已經慢慢發現其功用,這些器官缺損時都會對人體引起某些程度的傷害。像腦上腺、闌尾、犁鼻器(有助生殖功能)都是很顯著的例子,在近代的研究中,這些器官皆慢慢證實其為有用,並非無用的痕跡器官: 1.腦上腺(松果腺;Pineal gland)
闌尾也同樣被列入進化論者痕跡器官的名單之中(註8)。但是最近的研究卻一一被顯示闌尾其實是有用的腸道免疫系統。在L. Sherwood的人體生理學明確表示:闌尾的淋巴組織與培氏斑塊(Payer patch;又稱GALT)並列為腸道淋巴組織。這些淋巴組織的位置有利於攔截外來微生物,使其不容易擴散,因而闌尾的淋巴組織有協助過濾淋巴液的功能(註9)。2007年今日醫學新聞更提到闌尾很可能藉提升好菌數量,進而壓制了壞菌數量。(註10)因此目前大部分的醫生已經不把闌尾視為人體多餘的結構。在美國科學界現在多認為闌尾是人體的『益菌處存庫』,這與原初進化論者對闌尾是無用的『退化器官』的認知是相違背的。(註11)
3.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VNO) 人類的犁鼻器開口寬約0.1-0.2毫米,也被許多進化論者認為是所謂的『退化器官』,犁鼻器又被稱作傑克森氏器(Jacobsons organ),通常要用放大鏡才可以看得到,但是也有時用肉眼也可以得到。犁鼻器可接收空氣中的化學訊息──費洛蒙。在丹佛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近幾年的研究中,已開始慢慢懷疑犁鼻器可在大多數人(甚至是所有的人)體內找到【註12】。
在蜜雪兒.柯蒂斯(Michelle Kodis)所著的『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一書中提到合成的費洛蒙的藥物實驗中,人類亦會對費洛蒙產生反應。犁鼻器接收訊息後不到一秒的時間便傳遞給下視丘,引發所慾望的反應。人類的睪丸、卵巢與腦部會製造類固醇荷爾蒙去氫男性脂酮DHEA,這是一種多功能的性荷爾蒙,會經由腎上腺的作用會轉化為人類的費洛蒙。人類的皮膚是富含費洛蒙的組織,有三種生產費洛蒙的腺體:泌離腺、皮脂腺及汗腺,會產生體味。因為費洛蒙分子會隨著皮屑飄散到空氣中進行與他人的交流。人體這種去氫男性脂酮在20幾歲的男性(求偶年齡)體內達到高峰,而30幾歲的男性體內則開始下降,這樣的趨勢符合人類的生殖需求。因此犁鼻器是否為退化器官?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似乎顯示並非如此。 ~~~~~~~~~~~~~~~~~~~~~~~~~~~~~~~~~~~~~~~~~~~~~~~~~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如果進化論者想用達爾文「變異+天擇」這一套公式去解釋所有的演化現象,其實還有許多嚴重的問題存在,不是只用「進化」、「退化」這區區幾個字就輕而易舉的一筆帶過。有這麼容易嗎?如果現代人類真的演化自古代的猿猴祖先,為何『尾巴退化』的演化過程有如此多不合理的現象?為何退化的『痕跡器官』現在變得如此之少(隨著科學進步,以後可能變得更少)?這些疑問如果進化論找不到合理的科學驗證,我們為何有理由繼續相信它呢?
§參考資料:
註1:G.E.Thompson,Understanding Anatomy & Physiology-A Visual, Auditory, Interactive Approach,鄧志娟譯,102頁,F.A. Davis Company Philadelphia, 合記圖書出版社。
註2:尾──中文維基百科
註5:G. J. Tortora, Principle of Human Anatomy, 解剖學原理與實用,林齊宣編譯,張炳龍監修,138頁,182-183頁,248頁,合記圖書出版社
註6:松果腺(Pineal gland)維基百科英文版
註7:L. Sherwood, 6Th. Edition, 2007/12, 人體生理學─從細胞至系統(Thomson/合記),李怡萱、鍾文彬審閱,p.840-841.
註8:搜尋關鍵字→人類的痕跡器官(上),科學Online/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許一懿/張永達 註9:同註6,p.513 註10: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84937.php
註12: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Michelle Kodis,張美惠譯,時報文化,1998.12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