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4 10:58:21瀏覽4802|回應0|推薦0 | |
越比較,生物的進化途徑的矛盾可能越多
容我問這個問題:人類與蚯蚓有許多相似處,而人類比較高等,所以人類是從蚯蚓這樣的原始生物演化而來的嗎?這個問題看似很好笑,卻值得我們深思。因為如果依照進化理論中「比較解剖學的相似性高可能具有演化上的親緣關係」這樣的論點看來,人類(脊索動物)、蚯蚓(環節動物)與烏賊(軟體動物)的相似性也頗高,具有以下之共同相似性:
1.三者均為「閉鎖式循環系統」(參見以下之生物小辭典1),不只擁有心臟、動脈、靜脈等構造,並且尚有微血管網密佈全身,紅血球無法流出血管之外。而開放式循環系統則並無微血管之構造,血液與淋巴液混合為一,以血淋巴液循環全身。
2.三者均有較為集中之神經系統。脊索動物有較高等的神經系統,包含腦、脊髓、神經與受器。其中腦與脊髓為含有許多神經細胞的集中式協調中樞。蚯蚓之「咽上神經節」類似原始的腦,為控制感覺與運動之中樞,也有咽下神經節作為神經反射之中樞。烏賊也有腦,神經纖維還因為非常粗,被拿來做生物學研究,章魚則是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腦當然很發達,智慧很高呢!
3.二者(人類與蚯蚓)排出之含氮廢物均含尿素。
若按照進化論「低等演化為高等之比較解剖學」的觀點,以上這些共同特徵應該能證明二者可能有演化上之親緣關係。然而在現行多數生物學者所接受的演化系統,依照各類生物胚胎發生的特徵,人類與蚯蚓卻必需屬於截然不同的兩個演化分支。前者(人類)屬於真體腔的後口動物,(生物小辭典2)而後者(蚯蚓)卻屬於真體腔的原口動物(生物小辭典3),兩者應完全不屬於同一條演化途徑!然而吊詭的地方在這裡:既是不同的演化途徑,怎麼會演化出相同的構造呢?
進化論者的解釋是:動物發育中胚胎原腸期的胚口變為肛門(後口動物)或嘴巴(前口動物)是更重要的分類特徵,因此他們放棄了人類(脊索動物)和蚯蚓(環節動物)的其他相似性。他們認為哺乳類動物與蚯蚓之間發生了所謂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才會演化出像閉鎖式循環系統這樣的共同構造。然而進化論學者要如何解釋以下這些矛盾:
1.依照演化觀點的『循環系統相似性』看來,應該低等的環節動物(蚯蚓)演化出較高等的脊索動物(人類)
2.依照演化觀點的『胚胎發育的歷程』看來,環節動物(蚯蚓)與脊索動物(人類)卻竟然非常不具有演化上的親緣關係
此一情形說出進化論學者使用「比較解剖學的相似性高可能具有演化上的親緣關係」這樣的演化判定標準其實是會產生邏輯上相當大的相互矛盾。古生物各類生物進化的事實若真實存在,不應有如此不合常理的情況發生才是。
我們再進一步從神經系統演化來看,類似的問題依然存在。通常較散漫的神經系統(如腔腸動物之水螅,只有神經網路)被認為是較為低等的,較集中神經系統(有腦的構造)則被認為是較為高等的。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有集中神經系統的人類(脊索動物)和有集中神經系統的草蝦(節肢動物)和蝸牛(軟體動物)、可算為是近親嗎?這三者不只有集中神經系統,而且皆有明顯的頭化現象,有明顯的頭部。其實擁有集中神經系統的除了脊索動物(如人類、鳥類)以外、尚有環節動物(如蚯蚓)、部份軟體動物(如蝸牛)、甲殼綱(如螃蟹、草蝦)、昆蟲綱(如蒼蠅、蟑螂)。按照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研究(註1):螳螂蝦(蝦蛄)是目前已知的生物中,擁有最多不同感光細胞的生物,許多螳螂蝦的眼睛裏有偵測12種不同波段的感光細胞。這數目除了遠超過精確辨識顏色所需,感光細胞接收到的資訊也超過螳螂蝦小小的大腦所能處理。因此這些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與脊索動物的神經系統不只高度複雜,同時也是極為類似的!那麼進化論者為何不能用比較解剖學比較人類與蝦蛄神經系統的相似性而探索至兩者的演化關係呢?再者,照進化論者所主張的比較解剖學的觀點來看,若是擁有集中神經系統可算為近親,那人類應該與蒼蠅與蟑螂是近親才對啊!我們要問的是:既是不同的演化途徑,怎麼會演化出相同的構造呢?這不是進化論者簡單用『趨同演化』這四個字可以含混解釋的。
註1 摘自南一高中基礎生物下冊課文第5章『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註2 A Different Form of Color Vision in Mantis Shrimp. Science 2014.1月
生物小辭典
2. 後口動物(Deuterostomia):在胚胎發育時,胚胎原腸期的胚口發育為成體的肛門的此類動物,稱為後口動物。牠們包括脊索動物(其中脊椎動物佔大部份)與棘皮動物。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