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3 10:09:50瀏覽635|回應0|推薦1 | |
幾年前,我的姪子在美國申請大學入學面試時, 大家都為他擔心, 因為他高中成績平平, 經過面試後, 某名學校不但歡迎他入學, 還給了他高額的獎學金. 可是與他一起申請的朋友, 很多是高中名校畢業兼名列前茅, 這些朋友經過面試後, 沒有一個人的獎學金高過他, 有些甚至沒有被學校錄取. 大家很不服氣, 有些衝動的家長甚至打電話向學校質問, 學校當然不會多做解釋。 我們也好奇的問他到底面試問了什麼, 讓他如此幸運? 他說專業性或功課相關的問題一個都沒問, 全程就是聊天. 他和這些教授們聊得很愉快, 分享他於過去參加過的登山, 滑雪等樂趣與一些年少的瘋狂計劃,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無所不聊. 他也沒想到學校就給他這麼好的 「福利」了。 既然是面試聊天, 那他為什麼又可以聊出這麼多內容(活動)? 原來, 他的媽媽自他入學就不希望孩子以考第一名為目的, 媽媽認為與其將時間花在去爭取那幾分的差異上, 不如多花時間讓孩子充實不同的能力。 所以自小就給他很大的學習空間. 在進大學之前, 他的個性活潑樂觀, 幾乎精通所有的運動項目, 課外知識豐富, 無所不談;因為媽媽給他訂的不同類型的雜誌和書籍,每個月都至少十八本以上, 所以知識涉獵廣泛,難怪可以和教授們談笑風生, 沒有任何障礙。進入大學後,每年暑假他都自行規劃打工, 每次的打工, 我們都看到他的辛苦,卻從未見他叫苦或放棄,存下的錢全數拿來孝敬媽媽, 讓我們看了好生羨慕。 前年, 姪子大學畢業, 還未畢業就已找到工作 ─ 美國排行前20大的企業. 金融海嘯對他似乎完全沒有影響。 而說到打工, 也不該只是賺零用錢而已, 現在美、英、日、澳等各國除推動海外青年來本國打工的學習活動外,也鼓勵該國的學生勇於跨出人生的一大步,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和語言;更重要是讓學生們於進入社會前,可以建立獨立思考與人格成熟性的歷練過程,是國外一項極為流行的活動。 反觀國內的教育,我們的孩子除了家庭經濟問題外,打工只是一個彼此玩樂的項目,而非過去我們所認知打工實習是一個職場前的訓練,透過工讀的過程,去體驗社會中人際的互動、專業知識的應用、實際與理想的差別性等等,藉這些來調整自己在校所學,畢業後能很快的進入職場的競爭,縮短彼此的適應期;可是看看今天進大學的四大項目: 學業、把妹交友、玩社團、打工,就可明確知道,打工不是一項學習,而是流行。 再者,不知你是否有注意到,現在的工讀生或第一線的服務人員,他們整體的表現素質似乎有所差異,不是溝通上有些不良,就是服務態度不夠積極,工作品質的要求不高等等,皆與過去已然大不同。而這些現象皆是思考價值的改變,若對打工的目的只限於賺錢與流行, 則經驗的學習效果也不大 。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