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29 07:02:35瀏覽5209|回應27|推薦254 | |
女作協於1989年成立,至今27年,每屆雙年會都在大城市舉辦,這次卻別開生面在乘風破浪的遊輪上舉行,而且縱跨美加兩國,純屬突破性的創舉!會議是2016年9月26日從溫哥華上船,9月30日 抵聖地牙哥下船。 主辦大會的副會長朱立立(荊棘)曾旅居世界多處,養成開闊的胸襟與視野,她構想:在海闊天空的遊輪上,不需為吃住、交通、搬動行李等費事,同時又有輕鬆愉快的氛圍襯托,使得大家更易親密地聚集在一起探討有關文學的議題。這構想獲得了一致支持。 26日報到後,當晚由會員王克難和鮑家麟主持「旗袍之夜」餘興節目,隨著鮑家麟仿歌劇《蝙蝠》中的〈香檳酒〉歌,高唱:旗袍!旗袍!陳玉琳唸王克難寫的詩:〈贊旗袍〉,與會女士們穿著富含中國文化的旗袍,踏著優雅的步伐,一一出場。本來計劃是將餘興節目擺在最後一晚,可是許多人建議改為第一天晚上,因擔心不能抗拒遊輪上的美食,幾天下來,體重增加,會致合身的旗袍擠出贅肉來。 (姚嘉為、張棠。陳玉琳朗誦) (左起:鮑家麟、吳玲瑤、雲霞、姚嘉為、陳玉琳、張棠) 穿上旗袍的會員們,身形變得修長,婀娜生姿,令人驚艷。眼前色彩紛呈,底色有杏黃、酒紅、絳紫、翠綠、寶藍、粉藕、純白、墨黑等,有的上面還繡有圖案。旗袍之美,名不虚傳。它給人的感覺,是雍容華貴的,也是清秀靈動的;是內斂含蓄的,也是張揚誘惑的,不愧是中國女性傳統服飾的代表。 第二天清晨船已泊在美國奧勒岡州的Astoria,這是五天四夜航程中唯一停靠的城市。大家紛紛下船,利用短短數個鐘頭乘電車到城裡逛逛。在City Hall對面看設計獨特且具中國庭園風味的滄浪園(Gardens of Surging Waves),銅製月洞門兩側居然還刻有山水國畫,從月洞門側空格穿過的銅軸上還刻有三字經,對它頓時生出份親切感。順路走到海邊去參觀哥倫比亞水域博物館(Columbia River Maritime Museum)。下午還搭上大巴去遊此城地標Astoria Column,許多人爬164階的旋轉樓梯,登上塔樓頂,盡攬四周的海港美景入懷,而我則因足踝曾骨折過,沒敢嘗試,與張鳳兩人在下面拍照。 (左起:張鳳、雲霞、杜丹莉、任安蓀、麥勝梅) 晚上舉行內部會議,選出姚嘉為當副會長,承辦下一屆的大會。她計劃2018年到台灣,搭建一座與當地學者、作家交流的文學論壇平台,並走進校園與學生對談,冀使更多人對海外文學有進一步的認識。 次日,會議正式開始。一個月前朱立立告知:「兩天的文學論壇,第一天就由妳這秘書長主持,引介演講者。第二天由副秘書長杜丹莉擔任。」從沒主持過會議,不敢掉以輕心。我不習慣看稿子說話,該如何在簡短的時間內生動地引介?我想就只有努力熟記演講者的生平重點與演講題目,但是怕到時候一緊張,忘了台詞,於是每天勤練。功夫沒白費,會後,吳玲瑤與沈悅都來問我:「主持得很好,妳是否受過專業訓練?」 (雲霞) 第一場主講嘉賓為朱琦教授,曾任教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多年,現辭去教職,致力於歷史人文的旅行、寫作和傳播。講題:「從《山海經》到地球村」。儒雅的朱教授,學識淵博,由山海經裡所描繪的世界說起,他帶我們穿越歷史的長河,看這古老的中國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西漢到晚清長達兩千年,東西方始終隔絕,原因歸諸於農業社會的封閉、宗教文化的衝突與天朝大國的中心意識。待與西方文明接觸交流後,地理概念方起了變化,終至改變了過往的世界觀,迎向日趨地球村的時代。 (朱琦教授)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張純瑛以「與永恆拔河:四百年後解讀莎翁商籟」為題,賞析莎翁著名的商籟(Sonnet十四行詩)。這是第一次在大會中以西方作家為講題,讓人引領期待。她還攜帶朗誦商籟的錄音帶,穿插播放於解析中,那抑揚頓挫、韻味十足的純正英國腔,給大家帶來的臨場感更加深了對莎翁商籟的印象。 (張純瑛) 施天權在「民主體系與創作—當代大陸文學一瞥」中介紹大陸文學。由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受到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的影響,大陸小說一反過去威權政治控制下的狹隘而呈現多樣化的面貌,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深層揭示社會矛盾的平民文學等中可見。 (施天權) 張燕風介紹「兒童讀物中的多元文化」,幻燈片裡展示富創意且色彩鮮豔明亮的童書,這頗能吸引孩子去閱讀。相信孩子在諸多國家溫馨的故事中,學習了解異族文化,生出包容心,消弭日後因隔閡而易滋生的仇恨,讓世界走向和平。 (張燕風) 敘利亞難民潮在報章上的報導,曾引起大家的關注。定居德國多年的麥勝梅,談她的親眼見聞與體會:「難民湧入影響歐洲社會」。德國總理默克爾慨然伸出援手,可是難民卻給社會與經濟帶來了許多問題。大家對她的總結—難民是「人道主義的試金石」,深表同感。 (麥勝梅) 攻讀生化研究,在史丹佛醫學院工作至退休的沈悅,由於1996年被診斷罹癌後心智覺醒,開始編寫舞台劇並製作公演,其作品多為反映現代海內外華人生活的幽默喜劇。肢體語言豐富的她,在講題「劇本與製作」中,活潑生動地談實務經驗,並分享過程中的甘苦。談到女主角忽然生病或因某種原因不能演出時的緊張,當時我突然生出個念頭:全方位出色的她,可以上台代演出,以解燃眉之急啊。 (沈悅) 第二天的會議由韓秀開講,一口悅耳動聽的京片子,為我們介紹「現代小說的史詩基因」。從最早古希臘文學中的經典荷馬史詩《伊里亞德》說起。這部史詩不僅是描述戰爭與冒險,也是一部人文、民俗、社會史,影響深遠,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後來由於宗教的影響,荷馬史詩詩歌體的形式被起源於神話的小說所取代,作家的描述手法雖有所不同,但仍保有敏銳的觀察,於寫作過程中細膩地去探索與深化。演講尾聲,她提及兩年後的大會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台灣舉行,惕勵身為海外華文女作家,一定要好好多讀書,多充實自己。她則是每天讀書6萬字,令人驚嘆! (韓秀) 姚嘉為曾走訪過25位北美華文作家,串寫出書,呈現域外的角度、遼闊的視野與歷史的流變。在「從鄉愁到越界」的講題中,她十分仔細翔實地談排華法案與移民(1882-1943年)、國共裂變與留學潮(1940-1950年代)、左翼思潮與保釣(1960-1970年代)、兩岸媒體與移民(1970-1980年代)與美華社會與文壇(70年代末至今),涵蓋面甚廣。從1980年代起,大陸學界開始關注海外華文文學,北美學界則提出論述界定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她並一一闡述作家白先勇、張系國、王鼎鈞等的鄉愁與創作,至後來因大時代的變遷,而走出了鄉愁。網路,使國界消失;交通便捷,使全球成了移動的世界。地理上的跨越疆界、語言文化的跨界與創作形式的穿越後所帶來的衝擊,展現在眾聲喧嘩的作品裡。作家在環境自由開放、大地遼闊下,產生了勇於放手實驗,從個人出發,追尋自己風格的新方向。 (姚嘉為) 在「瓶頸與突破」座談會上,討論面對挑戰如何突破瓶頸。朱立立導言:「視野和題材」,她認為海外文學已演化為第二故鄉的寫作,作家經歷離散和客居的煎熬,體會到疏離與同化間的掙扎,單一的視角逐漸轉為多元、多文化、多性向、多種族的反思,作品亦呈現出新穎的意境與視野。張鳳談「海外華語寫作的展望」,言及網路的興起,造成許多自媒體,原是讀者紛紛成了作者,豐富了文學的樣貌。她展望作家應融入當地的文化,使寫作題材更寬廣。吳玲瑤在「讀書以提高寫作素質」中,提到她在公共圖書館當義工,導讀各家作品,將文學的種子散播到聽眾的心中。她呼籲大家善用圖書館的藏書資源。姚嘉為的「投稿和出版」,介紹其方式、種類與應注意事項等,對大家而言,這是非常切身與實際的題材。王芫談「海外中國文學的英譯」。她曾為北京作協簽約作家,住過溫哥華多年,現住美國加州,從事中國文學的英譯,努力突破語言的界限,在雙語文學間搭起座橋樑。
(由上至下:朱立立、張鳳、吳玲瑤、姚嘉為、王芫) 嘉賓王紅旗教授主持「女性文學論壇:文學創作與生存」,她來自北京,長期從事女性文學的研究。學有專精,說起話來擲地有聲。她邀朱立立、王凱琳與崔卓力來談她們的性別經驗。朱立立談她成長歲月中得不到父愛的悲傷過往,令人動容淚下,這份缺失卻讓她將情感宣洩於筆下,成就了她的文學創作。王凱琳提身為女性在職場的升遷與待遇實不能與男性同等。崔卓力擔任世界華文文學出版中心主任,職場經驗豐富,也娓娓道出她的看法。她們都沒向現實低頭,無視於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堅韌地朝設定的人生目標邁進。 (左起:王紅旗、崔卓力、王凱琳、朱立立) 這次會議,內容豐富多元,與會者獲益良多。與以往大型的會議相比,參加的人數較少,反而增加了彼此交流互動的機會。整體給人種小而美的精致感覺。 (第十四屆工作團隊,左起:張鳳、張純瑛、朱立立、雲霞、周典樂、杜丹莉、伊犁) 大家盛裝出席美酒佳饌的惜別晚宴,王克難與鮑家麟帶動高唱歌詞略經修改的〈何日君再來〉。杯觥交錯、離情依依中彼此互道珍重,且高喊「2018年台北見」!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