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18 09:55:29瀏覽4143|回應26|推薦220 | |
歷屆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於雙年會前皆出版會員文選,內容從探討女性文學議題,到紛呈異國美食因緣,而這屆文選則以「第二故鄉寫作」為主題,書寫出入於不同民族、國家間,由此產生的視角越界所帶給生活中難以忘懷且深受感動的經歷。 回顧海外文學發展,約有百年歷史。在上世紀初期、中期有林語堂、黎錦揚、唐德剛、夏志清、董鼎山等。他們用雙語寫作,即使是外文作品,中國情結仍十分濃厚。由於那時代特有的動盪和戰亂,大多數漂流異域的作家心懷故土,鄉愁成為筆下永恆的主題。他們學識淵博,中西文化元素和創作手法交融,形成這時期作品的最大特色。 至於海外文學作品的大量湧現,蔚為潮流,是從1960年代開始,主要是自臺灣來美的留學生,有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陳若曦、劉大任、叢甦與開創「歐華文學」的趙淑俠等。那個年代,經濟不寬裕,政局不穩定,離國就彷彿難以再回似的,於是「漂泊」、「失根」、「孤寂」 的情懷常現筆下,形成流離文學,這段時期真是鄉愁不解離愁恨哪! 1990年代後,許多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其中嚴歌苓、張翎以中文寫作,哈金以英語寫作揚名於世。雖說鄉愁依舊是共同的主題,但隨著波瀾壯闊大時代經濟的起飛,來去故國與異土間,不再是縈繞心中的夢想,自由的幅度加大,夢想也能輕易實現,於是鄉愁逐漸淡化。鄉愁「教父」余光中以古稀之年來往兩岸達數十次,曾說:「哪裡還愁呢?全新的環境和全新的生活感受讓我更願意進行詩歌的紀實創作,於是,我將鄉愁拐一個彎……」 歲月流轉,幾十年過去了。常見許多人感嘆「不道流年暗中偷換」,這讓我想起近日讀文壇前輩王鼎鈞的〈靈感速記〉,他提到:「流年並非偷換,它走過來,走過去,大聲吆喝……流年並非脫掉鞋子,躡手躡腳, 像一行小老鼠走過,它是前呼後擁、人喊馬嘶,像火災一樣出現。」的確是!他描寫得生動極了。在歲月流年大模大樣地吆喝下,許多人已將異鄉住成了故鄉,當年漂浮於空的「失根」感,終於接了地氣,轉化成篤實的「落地生根」感,創作也漸步入了「新移民文學」時期。 放眼今日,華文創作開枝散葉,遍及世界,除了美華文學、加華文學、歐華文學外,尚有馬華文學、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日本、澳洲等華文文學團體。詩人瘂弦曾寫過一篇文章〈大融合〉,論從歷史發展條件看華文文壇成為世界最大文壇之可能。他說:「據統計,現今華人人口佔世界第一位。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中文。通常,一種文字年代久了,就會趨於老化,甚至死亡,只有中文,可以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如此靈敏活潑的語言機能,最適合文學的表達。以我們的人口, 漢字傳播的普遍,加上我們在國際文壇上的熱烈參與,我們有足夠的條件,建立一個世界文學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漢語大文壇!」此等熱切的胸懷是多麼的開闊與大氣! 世界各地的華文文壇,與之隔洋相呼,隔空相應,為攜手共建漢語大文壇的巨廈貢獻一份心力。但不管多麼大的文學目標都要從本土、在地的基礎上做起,於是女作協的會員們熱烈響應,在此次文選《世界美如斯—海外文學織錦》裡,踴躍寫出她們身處第二故鄉生活中對世界的感知和人生體驗。 同性戀是現今社會裡很夯的話題。文選中〈面對同性戀兒女〉一文, 指出同性戀者與一般人無異,只是性向不同而已,不應該受到排擠、歧視或詛咒。做父母的要學會接納他們,讓子女感受到父母愛子女是永無條件的。在〈性為何物?〉裡提到:於一些人的生活圈裡,一說到「性」, 就會想起同性戀。其實大多數人從生到死,渴望的就是一個「情」字。 無論是「異性」還是「同性」,重要的是那個用「心」相託的「戀」字。 說得好!深有同感。 夫妻是組成家庭生活的核心。〈夏威夷生與死〉,描述夫妻在夏威夷度假,先生溺水被救活的驚嚇過程。歷此一劫,他們改變了對人生的態度,活在當下,身體力行「慢活」的哲學,怡然地品味人生。〈婚戒〉裡,先生遺失了婚戒,而她價值不菲的鑽戒也被破門而入的小偷偷走。 遺失這兩枚婚戒,雖心痛其代表的意義,但體會兩人在生活逆境中相互扶持的情意更為重要,情到深處已不在意是否戴著婚戒了。〈大峽谷的蜜月〉,這上下大峽谷的艱辛蜜月,卻成了一生中難忘的美好記憶。〈寶馬雕車香滿路〉裡,雖「抱怨」先生,但輕鬆幽默的筆調,讓人感受到那份「嬌嗔」只有活在幸福中的女人才會有。 夫妻情並非只顯現在活著時,當一方逝去,那份情更教人刻骨銘心。〈素縞〉這一首簡短的詩,對逝去老伴懷念之情躍然紙上。文字精煉,句句敲人心坎。〈送返大自然〉裡,先生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病痛中,他依舊保持貫有的溫和紳士性格,從不發脾氣,而她則從不哭泣流淚。這份照顧先生的勇氣與毅力,讓人敬佩。最後按他遺願,將骨灰撒向大海,回返大自然,給他們這段始於海、終於海的情,畫上了一個圓。 〈有情人終未成眷屬〉文中的兩人, 沒成夫妻,卻成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可見並非所有的情都能修成正果。作者問:如兩人終成眷屬,朝朝暮暮,情仍能長純?長存嗎?這人間情,還真是說不清。 〈異鄉亦家鄉〉與〈無私的愛〉,闡述對領養孩童生活過程中展現的愛。世界如斯美,發揮了人世間的正能量。〈義工善事〉,將善擴大到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完成上學的美夢,讓教育給他們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狀元紅〉裡,由兒子的婚禮,體悟到做父母的需保持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才能與子女維繫良好的關係。作者從「狀元紅」與「女兒紅」酒的故事說起,那正是中國父母對兒女含蓄的愛與祝福的象徵,一場與兒子間的誤會得以化解。 生命裡沒什麼比健康更重要的了,一旦生病,能有良醫的照護,是多麼的幸運,感激之情在〈幸有他們守候〉一文裡表露無遺。作者寫道: 依醫令連穿刺、PET/CT都做過了,反更進一步證明我的確被「砍殺爾」 砍上了。我不曾哭哭啼啼,不曾怨天怨地問:「為什麼偏是我?」相反地安慰自己,一身無牽掛,雙親已逝兒女長成,如果人間「砍殺爾」也有配額,已砍了我,能饒過一個有仰事俯蓄責任的青壯能讓我心安得多。這樣慈悲的胸懷令人動容! 〈住院記〉、〈鳳凰涅槃——美國住院小記〉、〈那年暴風雪的冬天〉、〈玫紅色的艾瑪〉 、 〈守在加護病房的日子〉 、〈父親與長春藤書柬和靈修八段錦〉、〈何日再聚首〉等文中,敘述自己生病、或面對生病的客戶或是照顧罹病親人等感人的心路歷程。而〈州長的禮物〉,送給民眾的竟是安樂死,雖覺震撼,但細想病人到最後階段受盡肢體的折磨,能在合乎法令規定下,有尊嚴地走完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談到死,〈伊斯蘭葬禮〉中,寫土耳其人死後要盡快入土為安,所有肉體的疼痛才會消失,靈魂才能出竅。他們是依宗教來安葬的,只有三種選擇:伊斯蘭教、猶太教與基督教,而對嫁給土耳其人沒宗教信仰的女主角而言,安葬是個問題。她心想:「這個國家當初允許異教徒通婚,憑什麼死後要根據宗教信仰而拆開夫妻倆呢?不能帶著這個問號進墳墓!一定要去問個清楚!」這文末的結語令人莞爾。 每個人都怕病魔纏身,希望有副健康的身體,那麼平時就得運動保健,〈常春晨運班〉與〈施老師的運動課〉都讓我們從中學習到應該怎麼去實行。閱過〈摔跤之後〉,相信會讓飽嚐摔跤之苦的人今後更加警惕。 〈中西幽默相輝映〉,說明笑裡藏「道」是作家成熟的標誌。作者將幽默融入生活與文章中,慷慨地揮灑笑聲,把歡笑送進千家萬戶,給人減少了壓力、增添了壽命。〈雞飛狗跳見人情〉一文也發揮了養雞幽默風趣的一面。 〈誰會在聖誕節出門旅遊?〉一個問句帶出了人們的好奇。誠如作者說的,其實出門旅遊的人,總有各自的原由。每個旅人背著自己的故事出門,旅途中也再創新的經歷,撰寫出一則則愛與奇幻的回憶。 生活過得悠閒有品味,莫過於〈玉蘭花開〉裡所介紹的。種活了不易生長的玉蘭花樹,不止花香四溢,還可入饌,好清雅。 〈畢克西比的玉琮〉裡的玉琮,是收藏家和慈善家老畢克西比為聖路易藝術博物館購置的,體現了他「溫潤而澤,仁也」的玉之德。〈琵琶大使吳蠻〉介紹吳蠻在琵琶樂器上的造詣,真是「彈破碧雲天」!她除了對音樂獨特的見解、對潮流敏銳的直覺,再加上一副開闊的心胸與無羈的視野,讓遠古的琵琶聲從湮沒西域故城的浩瀚沙漠中再度響起! 〈英式的傳承:記伊頓公學〉,它擁有宏大的國際觀,卻從小處著眼。積極讓學生通過各類課外活動,體驗不同的政治、文化,發展自我潛能,因此孕育出優秀的政治家,譜寫出地靈人傑的藍圖。 〈旅德歲月〉裡,著墨於德國慷慨向難民伸出援手。總理默克爾在解決難民問題上,堅毅向人道主義邁步,重覆前人的那份激情為人類命運吶喊,為後人鑄刻正義的楷模。 〈菜鳥的蛻變〉 、〈緊握你的槍〉 、〈尷尬〉 、〈種菜啟示錄〉 、〈綠坡〉、〈千島椰風中〉都提及初移民時的窘境,時間是最好的老師,透過自身的努力學習,對第二故鄉的生活早已調適,如今更是得心應手了。 〈轉個念,世界大不同〉蘊含佛教「萬法唯心造」的觀念。世上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只有放不下的執念。放下了,即得心安自在。與之相通的一篇,談及無論天涯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誠哉斯言! 今年女作協雙年會將於9月舉辦,我們十分榮幸請到朱琦教授為大會主講嘉賓。他於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古典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是灣區知名學者與作家,甚獲大家的尊崇與仰慕。蒙他賜稿〈從山海經到地球村〉,給《世界美如斯—海外文學織錦》一書大大添色增輝,謹向他致上最深的謝意。 此書得以面世,十分感謝洛杉磯的客家基金會。他們本著「異鄉做客不忘本,入境問俗重求知,勤儉持家有自尊,敦親睦鄰一家親」的客家精神,並發揚「百年過客,同舟共濟,落地生根,天下一家」的客家理念,注重教育與文化服務,慷慨贊助與他們精神與理念相同的我們出書。 感謝多年來受東西文化熏陶的會員們於百忙中,以多元化為經、視野開放為緯,寫出探索社會與人性、體驗生命關懷、感性與知性兼具的作品。用她們的錦心繡手,將此書織成一幅繽紛燦爛的錦繡大地,讓讀者能徜徉悠遊其中,深切領會荊棘於序中冀望所臻之境:走向定位為多元、多種族、多性向的海外文學。書內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的采玉華章,未能於此跋中一一簡介,深感歉然與遺憾。對許多會員們捐款共襄雙年會盛舉,亦銘感於心。 感謝此屆會長張純瑛與第十二屆秘書長劉慧琴的熱心指導,分享她們豐富的編輯經驗,讓我們受惠良多。 蒙聯經出版社的方清河主編與他團隊的精心編輯、排版與設計,將此書美觀典雅地呈現,於此向他們的辛勞一併致謝。 感於眾多讀者一貫的支持與鼓勵,海外女作家們會持續努力,展現蓬勃的生機,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寫出更具寬廣視野與博大胸襟的作品。讓我們攜手一起走向地球村,邁向更美好的世界!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秘書長 雲霞 寫於2016年9月26日雙年會前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