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7 12:19:38瀏覽509|回應0|推薦2 | |
為推動兒童性侵修法,網路社群從虛擬空間走進現實街頭,成千上萬的年輕夫婦帶著小孩齊聚凱道,不僅驚動政府當局,更代表新型態社會運動的崛起。
以網路為媒介的社會運動日益蓬勃,從「反廢死」、「大埔農地徵收」,一直到日前的「兒少性侵修法」,此一透過資訊科技,在網路平台醞釀議題、溝通串聯、發展組織,最終付諸具體行動的動員模式,可說越來越成熟、有效率。 這樣嶄新的模式,與傳統的社會運動有幾點不同:議題的形成,通常起源於媒體新聞事件,而非切身經歷;參與者多為了改變社會的共同價值,而非個人實際利害;雖然組織串聯快速,但發起人難以掌握成員人數與參與度;以及意見形成能採取民主方式,而非由少數精英擬定。 此次的「白玫瑰」行動就是最好的例子。一篇網路留言,短短幾個禮拜內獲得數十萬網友響應、傳統媒體關注,之後結合社運團體,形成具體組織與訴求,最終走上街頭,並獲得總統回應,可說立下了「網路社運」的動員範例。 這次的行動引發廣大學生族群、年輕婦女的共鳴,甚至藝人名人也現身支持,他們平時各有學業、工作與家庭,未必對社會議題持續關注,但基於對「兒童性侵輕判」的義憤,挺身而出,可謂另類的「週末革命家」。 用網路來發起社會改革,雖然便捷但也有弱點,「白玫瑰」參與民眾呼籲政府,「別要我們一兩年後再聚一次」,就透露了此種模式有組織鬆散、成員流動的問題。當議題退燒,如果改革尚未成功,下一次還能喚起多少網友的熱情實難逆料。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