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5 16:22:04瀏覽335|回應0|推薦0 | |
鬼月禁忌越來越淡薄,照樣結婚、旅遊、開刀的人不少,這雖然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卻也是傳統文化式微的警訊,未來政府與民間應可思考,將鬼月習俗包裝成觀光旅遊的賣點,甚至制定農曆七月十五為台灣的萬聖節。
鬼月是東亞特有的文化,尤其在中國大陸盛行無神論,這類帶有宗教意涵的民俗式微以後,台灣的鬼月習俗更形珍貴。台灣的宮廟文化充滿活力,唯獨對鬼月著墨較少,未來觀念開放以後,何嘗不能來個「電音好兄弟」? 鬼月禁忌減少的原因,未必是人們變得「不怕鬼」,而是因為工商社會繁忙,過年過節的氣氛淡了,此現象其實代表傳統文化的流失,殊為可惜。記得小時候,從初一開鬼門、七娘媽生、中元普渡、一直到月底關鬼門,家家戶戶在門口祭祀,形成特殊的熱鬧街景,如今已難見昔日盛況。 現代年輕人不迷信又有創意,而農曆七月又正值暑假,未來或許能發起「台灣萬聖節」的活動,在農曆七月半將「好兄弟」具象化,舉辦化妝遊行、音樂會、舞會等,豐富民俗內涵,並形成另一文化特色。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