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9 16:16:43瀏覽328|回應0|推薦0 | |
新流感疫苗開放選擇/時事評論
新流感疫苗今天開放民眾選擇廠牌了。 開放民眾自選,理由不在於國產進口孰優孰劣,而是民眾的疑慮升高至此,再多的數據學理恐怕一時三刻說服不了,而且國外疫苗供應已有增加,實在沒有必要再限制民眾選擇了。 原來疾管局設定的接種目標在於獲致群體免疫力,這需要多高的接種率呢?國外一般認為至少要有四成到六成的施打率,目前看來恐怕很難達到。 開放疫苗廠牌選擇,除了拼施打率外,也是讓所有想打疫苗的人都打得到,不要因為個別廠牌的疑慮而不打。群體免疫成效如果不理想,至少讓相信疫苗的人都得到保護,這是防疫單位起碼的責任。 反疫苗運動在國外盛行多年,國外民眾對於疫苗的疑慮不在少數,要推展新流感疫苗的施打阻力很大,然而我國民眾一向相信醫療專業,如今防疫工作跌宕波折至此,相信給衛生當局上了寶貴的一課。 防疫如同作戰,有形的物資裝備固然重要,無形的信任感、凝聚力也不能忽視,心防如果崩潰,疫苗打不進民眾的上臂,等於沒有疫苗。 瘟疫來襲,疫情輕重未知,疫苗研發又這麼倉卒,到底打還是不打實在是大哉問。面對兩難的抉擇,即使是成人都很容易陷入徬徨無助的情境,好像幼兒一樣無所適從。 打或不打,有幾個人是詳閱相關數據資料、綜合利弊得失之後做出決定?此一決定的過程其實大都來自語言文字難以形容的直覺,這時候負責供應、施打疫苗的人,形象變得無比巨大權威,而民眾就有如柔弱被動的小孩了。防疫官員的形象是好是壞,是呵護的雙親,還是行騙的巫婆,民眾情緒性的直覺與理性的判斷與一樣重要。 重點不在於說服,而是傳遞可信賴的印象、感受,這是防疫工作困難所在。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