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物致知
2020/01/31 13:18:44瀏覽2523|回應1|推薦12

格物致知(12月11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在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裡,東亞學生的科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但這些國家每年發表的科學論文,其素質卻非最好,這代表雖然他們擅於答題,從事科學研究以後,卻不一定同樣傑出。

科學有各類領域,但方法都是一樣,也就是觀察、假設、實驗,最後做出結論。觀察除了多看多聽,更重要是具備好奇心,能從看似平凡無奇的人事物裡,察覺別人還沒發現的規律。比如英國醫學家佛萊明做實驗時,看見綠色黴菌四周總是不長細菌,幾次下來他便想到,這可能不是巧合!

觀察到有趣現象以後,再來須形成假設,以解釋何以產生此一現象,而這是科學研究裡最需要創意之處。為什麼綠色黴菌四周不長細菌?佛萊明大膽假設,乃因黴菌分泌抑制細菌生長的物質。他於是把這些黴菌純化,分離出來,再放到菌落裡,果然實驗成功,細菌完全被殺死。佛萊明便把這些萃取物稱為盤尼西林,史上第一種抗生素就此誕生。

科學方法其實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格物致知。仔細觀察萬物,在不疑中起疑,並搜尋書本與網路,而如果找不到解答,或許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接下來應發揮想像力,嘗試形成解設。最後,如有能力,可設計實驗來驗證,而如果暫時不方便,也能謹記在心,等待未來付諸實現,便可獲得真正的科學新知。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131623027

 回應文章

Johns Hopkins校友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2/01 02:40
格物致知東西方都有類似道理,但東方學生(中台)的問題通常是被政府、民間、學校、老師、家長心中的「量尺」(metric)扭曲了學習方向和意義,因此中台學生的格物致知是在若干被扭曲的量尺(metric)下的弱雞,一旦進入西方世界的自由學術研究環境,大部份會不知所措。我指導過不少中美的研究生,現象就是如此。當然,西方並非如此美好,近年來不少領域也受量尺所苦,但執行在人,中台對量尺的執著到刻板的地步才是真問題,正是畫虎不像反類犬的最好例子。請看這本書:https://www.amazon.com/Tyranny-Metrics-Jerry-Z-Muller/dp/0691191913/ref=sr_1_1?keywords=Tyranny+of+metrics&qid=1580495444&sr=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