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4 | |
大湖岸晚冬雪景 |
在地生活|北美 2018/01/31 06:30:16 |
大湖岸晚冬雪景 冼鏡光
January 30, 2018上線 舊文新貼,原文在此 家離大湖很近,春夏秋冬湖邊都有好去處。我自己特別喜歡在冬天穿雪鞋到湖邊獨自走幾個鐘頭,一方面運動散心、另一方面在空曠雪地上獨行頗有遺世獨立的味道,這也是個冷靜思考並且到處拍照的機會。今年(2013)此地雪不多,總共只下了四公尺左右,時值晚冬,再不去過不久雪就溶光了。正好三月初連續兩三天出太陽、下場小雪、然後又出兩天太陽,所以就趁著兩次出太陽的機會到冰凍的湖邊走走。湖邊溫度大約是攝氏零下9到10度,正是曬太陽暖身子的好時機。 要去的地方是(密西根)州立McLain公園。公園在蘇必略湖畔(見這篇文章的說明),佔地約1.8平方公里、呈扁長形,岸線長約4公里,不過個人平常都只走西邊的2公里多,來回大約5公里左右。決定出門後,穿好耐寒衣物,帶了雪鞋和雪杖、一台Nikon D7000、一台Nikon J1加10-30mm f/3,5-5.6 VR、一個AF-S 18-300mm f3.5-5.6G ED DX、一個AF-S 10-24mm f/3.5-4.5G ED DX、一個AF-S Micro85mm f/3.5G ED DX、加一個偏光鏡就開車出發。路程很短,大約是27公里上下,到了地頭換上雪鞋背上背包就向湖邊走。 蘇必略湖 公園面向蘇必略湖(Lake Superior),這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但若把鹹水湖裡海(Caspian Sea,曾經是特提斯洋(Tethys Ocean)的一部分,5百50萬年前隔成內陸湖)也算上,蘇必略湖是瞠乎其後的第二。蘇必略湖有多大?下面這張表提供一些簡單數據: 一到公園,岸邊就是一望無涯的大片水域:
這張照片是晴天拍攝,下雪天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下面照片是下著毛毛細雪時拍的,仍然是面向大湖,畫面中的白點不是雜訉、而是綿綿的細雪。
下面是美國NASA的衛星照,這是夏天沒多少雲的蘇必略湖(2010年8月28 日),黃框大致標出州立公園的位置:
下面是2013年3月3日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衛星照,湖面上只有離岸較近的地方有結冰的現象:
大多數內陸湖冬天都會結冰,但蘇必略湖夠大夠深(雖然最深只有400公尺),平均20年才會全部(或幾乎全部)結冰一次,然而過去十年內就有兩次。下面是2003年3月10日美國NASA的衛星照,湖面除左邊有一點空隙之外全都結冰;第二張是NOAA氣象服務(National Weather Services - NWS)的2009年3月3日的衛星照,湖面幾乎完全冰封:
2013 年湖面沒多少冰,所以才一望無際的水色,算是幸運。 沙灘上的冰塊和冰牆 冬天的強風暴雪把湖水和雪捲上沙灘,在低溫下結成冰。然後,冰又一層接一層疊上去變成一堆堆各種形狀像大石頭的冰塊,常常比一個人還髙。下面三張照片就是這些巨大的冰塊:
有些冰堆得不很高,通常是幾十公分到半個人高的小山。下面第一張是近半個人高,第二張是約30到40公分的小冰堆:
有些地方這些冰會形成高低起伏、波浪形狀的冰牆:
另一些地方是高牆。下面第一張照片是一段很長的冰牆,第二張是其中一部分,上頭站了一對父子,這就看出有多高了。
天然的形狀當然不會那麼規則。下面是一個相當大的冰洞,不太敢走進去,因為不知道腳下是否堅固(平常此地已經是湖面了)、也怕被頂上的冰塌下來壓住。
這是一個冰拱門。最近溫度暖過幾天,拱門有些部分溶化而且裂開,只能在附近遠看。第二張是拱門後面的亮部,這是更不敢走過去的所在,因為拍攝位置右邊幾公尺就是水面,猜想拱門下方的冰層不夠厚,踏下去可能裂開落水。
下面是2000年雪多時拍到的景:
湖邊 靠近水邊又是另一番景象,因為水和冰相交而且日日沖刷,自然會有很多奇形怪狀的自然景觀。風浪大的時候,浪拍擊大冰塊結構會彈得很高再往下流,在低溫時水很快就凍成冰柱。我想住在北邊的朋友一定知道,溫度很低時開車不要噴水用雨刷洗擋風玻璃,因為雨刷一刷過去玻璃上留一層很薄的水漬,在雨刷往回刷之前就會結冰,這正是冰柱的成因。 下面的照片是湖邊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水灣之一,拍攝地點在平常日子是離岸一段距離的水面,這是用超廣角拍攝。從這個地點很難再往前走了,因為雪鞋下方是很滑而且起伏不平的冰,不小心就會摔倒。
下面用不那麼廣的角度拍攝(18-300在地平線的桶狀變形很明顯),這差不多就是水灣的邊緣。湖面上可以看到碎浮冰,而且湖水已經把岸邊冰的表層溶掉,底層(照片下緣水面下的淺灰色區域)會慢慢消失、使小灣愈來愈大。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左方差不多兩個人高的大冰塊、第二張是它前面冰柱的特寫:
下面兩張是右方大冰塊和它上頭冰柱的特寫:
下面的第一張照片是另一個幾乎都溶成碎浮冰的小灣,第二張是它右邊由兩面高冰牆圍住更小的灣:
下面照片中突出的冰塊就快要斷了:
湖邊的大冰塊有時會溶成很有趣的形狀,下面是小灣上的冰拱門被溶成兩截:
通常大冰塊會從底部被溫度稍高的湖水溶化,所以湖邊和水相接的地方會有很多小冰柱(成因前面說過了)。下面第一張是這些水邊的小冰柱,當浪湧向岸邊或漲潮時,水面昇高而淹過冰柱(第二張照片),退潮時水面降低就會出現大大小小水滴和水絲,非常好看(第三張照片)。
岸邊的冰當然不全然是水灣或碎冰,有些地方就像是白色的大岩石。下頭第一張是岩石般的湖岸,上方左邊約三分之一處的燈塔幾乎是公園西方的盡頭,通常就是行走的終點。把鏡頭朝望遠端推,會看到伸入湖面的大冰塊,燈塔也清楚些(第二和第三張照片)。
湖上的浮冰 前面已經看過湖面浮冰,不過大多數是碎冰,等過一段日子再暖些才會有大傢伙出現,下面看幾個小品。第一張照片是快到燈塔回頭向東拍攝,這個區域有許多快要分解成浮冰的冰塊,穿著雪鞋踏下去似乎有點鬆動,所以不敢走過去只在高處拍一張照片。第二和第三張是靠近岸邊分離不久的浮冰,有些看起來活像棉花糖。第四張的浮冰上頭已經進水,底下的冰似乎還沒有溶透,看起來是否像個大蛋塔?
岸上的雪和冰 岸邊靠水大部分都是硬如石頭的冰、遠一些則雪和冰混合、離岸再遠就是十幾公分到幾十公分深的軟雪了。穿著雪鞋自然是走雪地,不過個人喜歡在冰上和冰雪混合的地方亂走亂看,因為有趣的東西多。前面已經看過雪牆、湖岸等等,接下來看幾樣其它的。 下面兩張是冰化的湖面,這不是軟泡泡的雪、而是堅硬的冰:
下面這張是湖面上常見的小冰塊:
這張是小塊透明的冰:
不過今年沒找到特別的小冰塊,下面這兩張2008年3月拍攝的比較有趣:
有時冰塊會和雪塊混合,就像是這張2008年拍攝、效果比較好的照片:
因為經過幾天暖天氣,有些地方雖然表面是平滑的冰面,但底下可能已經溶化,一不小心就會踏空,所以都是用雪杖探一探、看看下面是否是空的。下面照片是一戳就裂開的薄冰層、底下大約是十公分深的軟雪。如果深一些,踩下去就嚇一跳;若是不平,還可能會扭到腳踝,所以冰上行走得特別小心。
燈塔 走走玩玩加上拍照片,走了一個半鐘頭左右終於到達燈塔附近。這是大湖進入運河的入口,燈塔是無人的自動太陽能式。下面照片中右邊是在堤防上的燈塔、左方是運河對岸的小燈,兩者之間是運河入口,兩邊的堤防正好隔出一個風平浪靜的水灣。
堤防上都是冰,無法走過去,所以在灣邊找個好位置拍張燈塔的照片,另一張是換超廣角拍攝的廣正面。
下面第一張是2008年整個水灣結冰的樣子,不過堤防的另一邊冰沒那麼多而且也開始溶化(第二張),第三張是站在堤防沿第二張方向拍攝(左上角是燈塔):
走到燈塔已經近黃昏,得是回頭的時間了。 樹林 回程打算走湖邊的森林,黃昏時森林中亮度很低,不會再有好的拍攝機會,所以進入森林前先拍幾張。下面兩張是已經爬坡在森林邊緣拍攝,可以看到雪鞋一路走來的足跡:
休息一下整理裝備,把大機器收進背包不再用了、Nikon J1放到雪衣袋子裡頭方便拿出來、太陽眼鏡也該收起起來。這一張是面向湖面的堤防拍攝,距離有點遠了。
這一張是松樹上還沒有溶化的雪:
接下來就是爬前面的坡進入樹林。穿雪鞋比滑雪最大的好處(對我而言)就是可以到處走,上坡下坡皆如此,所以在軟雪上穿雪鞋爬這個坡除了喘幾口氣之外沒什麼了不起。翻過這個坡不久,就是沿稜線在森林中的雪鞋小徑。
落日 走了差不多半個多小時後,從樹叢中穿出金黄色的光輝,這告訴我太陽快下山了。下面是在稜線下約四到五公尺用Nikon J1拍了這張照片,回家後把稜線下方只有雪地的單調部分裁掉:
接著得趕快走回稜線上找個好位置拍燈塔落日。因為森林中很難避開很密的樹幹(坦白說就是18-300的視角不夠小),所以只能找個稀疏的位置拍攝再剪裁,下面的照片就是這樣拍的,左上角的黑影是樹葉。
拍完這一張後希望趕在太陽下山前走出森林,再到湖邊看看還有沒機會多拍幾張落日。下面是稜線附近的一個亭子,太陽快不見了:
下面是積了雪的野餐桌椅,這種天氣當然不會有人出來野餐:
走回起點附近時太陽已經掉到地平線下,大湖岸邊還有人在欣賞落日餘暉:
拍完這一張就不得不打道回府了。 雪鞋是什麼? 用雪鞋捜尋會出現許多走雪地的靴子,改用snow shoes搜結果就不一樣了,此地介紹的是snow shoes的雪鞋(而不是雪靴),這通常是走深雪用的器具。下面照片是一雙比較現代、比較輕的雪鞋,傳統雪鞋是用木料、可能稍許重一些。下面照片上方是雪鞋正面,它不能直接穿在腳上,而得先穿上一雙防水保暖(而且不能太軟)的靴子,再套到雪鞋中央扣住(不同廠牌的操作方式不一定相同)。雪鞋反面(照片下方)會有若干鋸齒狀的突出,加強雪鞋的抓地能力。
雪鞋的作用是加大和雪的接觸面把體重分散,使得在雪上不會下沈太深。不過因為雙腳都有面積相當大的雪鞋,走路時腳得分開些,免得一隻腳的雪鞋踏在另一隻腳的雪鞋上絆倒自己。當然,轉彎(或轉身)不會很方便,倒退更是不容易。然而,在深雪中行走時,穿著雪鞋要比穿靴子方便得多。下面照片是雪鞋在深雪中站著,陷在雪中約十公分左右,如果穿靴子可能就要更深、把腳從雪中拔出來都有點困難。
雪中行走可能高低不平,為了容易平衡而且有個支撐,通常左右手會各拿一支雪杖(pole)。雪杖其實就是可以調整長度的桿子,一端是握把另一端是尖的,方便插到雪和冰上頭。下面就是兩支雪杖:
全副武裝後看起來就是這樣:
未經本人同意,請勿轉載轉貼本文任何片段,請尊重智慧財產(著作)權 引用方式:冼鏡光,大湖岸晚冬雪景,DCView.com達人部落格 |
最新創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