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藝術歌曲 ◎沈政男 台灣流行音樂作曲家李泰祥過世了,享年72歲。李泰祥在1988年,47歲時罹患巴金森氏症,手抖行動遲緩,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他為了擊敗病魔,再寫好歌,積極接受治療,除服藥以外,甚至在十年前自費接受當時剛引進台灣的深部腦刺激術,也就是在腦中植入電極,藉放電作用減緩症狀。 李泰祥的生命力與創作力都很強韌,但回顧他的音樂生涯,生病以後,他再也沒有寫出一首膾炙人口的歌,他的名曲都是在七十末到八十初寫成,暢銷,傳唱。 但與其說是疾病影響了創作,不如歸因於音樂氣候的轉變。李泰祥的音樂很難歸類,不算正統的校園民歌,但他最好的作品,都出現在那個流行音樂,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時期裡。1987年解嚴,乾淨純粹卻也蒼白貧血的校園民歌,再也無法摹描壓力鍋被掀開的台灣社會,再加上香港歌手的攻台,日本音樂的開放,歌迷的音樂口味越來越多元,像<橄欖樹>、<一條日光的大道>這類浪漫唯美,或者所謂清新空靈的歌曲,逐漸失去市場。 <橄欖樹>與<一條日光的大道>是李泰祥的代表作,兩首歌的合作對象,作詞都是已故作家三毛,演唱都是齊豫。李泰祥的音樂風格裡,最重要的元素盡在於斯:藝術曲風、文學詞意、美聲演唱。 李泰祥是藝術全才,他原本考進藝專美術系,一年後才轉到音樂系,樂器的底子源於自學;他其實自己也會寫詞,文學素養也很好。但他不貪心,專心於作曲編曲。他的曲風,樂評家馬世芳說兼有古典、民謠,流行與搖滾元素,其實後三者的成分很少,他寫出來的歌,就是很濃的聲樂氣息。他也要求齊豫、唐曉詩、許景淳這些女弟子,唱成半流行半聲樂,展露高貴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 李泰祥作品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用了許多新詩詩人的作品,或者以既有新詩入歌,或者請詩人另寫歌詞。除了三毛以外,他也用過羅青、羅門、余光中、李敏勇、席慕蓉等人的詩作、也請女詩人夏雨(作詞筆名李格弟)寫過另一首代表作<告別>的歌詞。李泰祥甚至把鄭愁予的詩,拿來做成一張專輯,但老實說,裡頭成功的曲子不多,比較知名的旋律是<牧羊女>,至於<錯誤>就不如後來羅大佑譜的曲。 其實李泰祥心目中的文學繆思是徐志摩了,他後來找的那些新詩,都是類似<再別康橋>那樣浪漫唯美的風格,可惜的是,<再別康橋>的曲,已經被別人譜走,而且十分成功。 古典、新詩、女高音,這是李泰祥音樂的三個要素,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辨識度,在當時校園民歌盛行的樂壇,獨樹一格。但也正是這樣宛如強迫潔癖的嚴格要求,限制了李泰祥的音樂生涯,當外來流行音樂來襲,他無法再兼容並蓄,只能逐漸淡出樂壇。 李泰祥的歌,是那種大家都聽,最有名,但在KTV點唱率最低的老歌。大家一想到齊豫、許景淳高亢渾厚的女聲,只能閉嘴聆聽。 李泰祥的歌在當時曾被禁唱,像<橄欖樹>與<一條日光的大道>,理由都是歌詞讓新聞局聯想到歌頌共匪,<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則因作詞者侯德健真的跑去通匪,而以李泰祥本人掛名。 (圖片來源:http://quantaarts.pixnet.net/blog/post/21038463-註定成為天才的人:李泰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