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管落馬 為銀行敲響盛世警鐘 ---- 轉載
2012/07/23 15:16:28瀏覽317|回應0|推薦1

30億貸款深陷已處於破產的中江集團,建設銀行面臨該行史上最大一筆風險事故。建設銀行總行新聞處人士稱,該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式。而建行浙江省分行行長崔濱洲以及當地兩名支行行長已被免職,受此案件株連的員工約四五十人。這不是建行第一次出現風險事故了。2003年,時任建行行長王雪冰因受賄115萬元而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2006年時任建行行長張恩照因受賄419萬元而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隨後建行進行了內部整改,無論是資產品質,還是風險控制都得到了極大提高。

根據建行今年一季報披露,截至3月底,建行不良貸款餘額為706.91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24億元。不良貸款率1.04%,較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在業內屬於偏低水準。誠然,即使這30億貸款全部轉化為不良貸款,對建行整體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影響都十分有限,但對一家經營情況顯現危機的企業有如此巨大的風險敞口,反映了建行的風控漏洞。建行深陷中江案也只是最近中國銀行業屢屢爆出高管落馬的冰山一角。

先是56歲的煙臺銀行董事長莊永輝被批捕,不久便爆出中國農業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楊琨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繼而一向行為低調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陶禮明也因涉嫌個人經濟問題被調查。來自銀監會的資料顯示,2011年銀行業案件涉案金額同比上升311%,總發案量和涉案金額出現雙升態勢,且重大惡性案件在全部案件中的占比明顯上升,百萬元以上的案件占全部涉案金額的99%。這意味著,自銀監會開展銀行業案件專項治理以來,銀行業案件的數量、涉案金額“雙降”的勢頭已經扭轉。

若將時間光譜往前推移,還有更加重量級的銀行高管落馬事件,例如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王益、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張恩照、王雪冰,中銀香港原副董事長兼總裁劉金寶以及光大集團(香港)原董事長、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長朱小華等人因受賄罪或貪污罪等受到了刑罰的嚴厲追責。

一般來說,銀行高管因經濟問題落馬,往往與個人道德素質有關,但深層次原因在於監管不力而導致約束力不足,內部風險防控體系也與銀行規模擴張不配套。而扭曲的激勵機制更讓很多高管鋌而走險。其實,這主要還是由於各銀行的實際管理能力無法負荷業務粗放式增長,盲目擴張導致銀行風險控制完全無法覆蓋實際業務。一句話,銀行這輛跑車太快了,卻發現安全帶還沒裝。

以最近出事的煙臺銀行為例。2010年煙臺銀行的年報中甚至連十大貸款客戶的名單都未見公佈,而僅僅用“客戶1”、“客戶2”等代替。各類風險控制在原董事長莊永輝的把持下,變成掩蓋內部人權力尋租的“皇帝新衣”。

內部監管成本高  外部監管阻礙多

同時,銀行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由於案防工作對於風險的監控可能影響銀行業績,加之銀行案件是單項產生成本和損失,案防本身並不產生效益,案件發生前銀行無法核定收益和成效,銀行往往會在案件所帶來的風險損失和案防工作進行權衡。而監管部門也連連叫屈。對於像煙臺銀行這樣的城商行,是當地重要金融企業,當地政府往往以照顧為主,這使得監管部門根部查不下去。而這也給了高管們可乘之機。此外,銀行內部現行的扭曲激勵機制成為員工以非法手段取得高額業績的誘因。被嚴重強化的業務考核體系以任務為標杆,以效益為根本,在利益衝突面前,兩者脆弱的結合不堪一擊。

偽市場化運營  壟斷導致放貸權力尋租

近年來,儘管銀行在改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從國有獨資銀行陸續改為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但其表現卻與市場化背離甚遠。尤其是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惜貸”,與市場規律背道而馳。從國家2008年的信貸政策寬鬆,到2011年的信貸緊縮,政策的一松一緊就給商業銀行本身很大的放貸權力。而銀行高管們就可能用手中的放貸權力進而進行尋租。

因此在“金融創新”的幌子下,誕生了無數個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由於銀行從業人員和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相勾結,本該在銀行享受法定貸款利率的中小企業,只能轉上一大圈去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付出了數倍於銀行的財務費用,加重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尤其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斷加碼,導致部分企業資金鏈斷裂,牽出銀行違規放貸和腐敗問題,致金融高管“落馬”,如楊琨案發就緣於京城一家房地產企業家事件。

中國銀行業警鐘已經敲響  金融創新”竟成幌子

真正的危險還在於:由於銀行已經習慣於壟斷與暴利的環境下運營,這嚴重阻礙了銀行向真正市場化運營的進程。這其中又因為過多地摻入了政府的利益關係,影響了銀行業改革的方向和進程,進而形成阻礙金融改革強大的利益集團。而隨著經濟減速,企業資金鏈開始斷裂,老闆們開始跑路,貸款開始違約,監管開始收緊時,就會牽出銀行違規違法事件,以及事件背後的銀行高管們。

結語在金融資訊依然存在不對稱的世界裡,參與主體市場素質良莠不齊及其固有的有限理性,使得銀行高管出現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已非小概率事件。

相關閱讀:

1.壞帳扯不清 老外裝糊塗 ----- 何清漣(2006. 6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515466

2.德國金融時報:中國銀行沒錢了(2010. 4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980617

3.中國銀行體系將發生危機(2011. 3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004796

4.陸教授:中國銀行業比預期更糟2011. 7

http://blog.udn.com/teddy5422/5486362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66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