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27 12:04:20瀏覽740|回應1|推薦0 | |
四月十四日金融時報德國版,以社論和頭版頭條評論中國工商銀行總裁楊凱生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的文章中對於中國的銀行業未來的資金缺口和呆帳的疑慮。在這篇《中國銀行沒錢了》的報導和評論中指出,中國度過二零零九年金融危機的手法,事實上已經製造了中國的下一個經濟的泡沫化。 以統計數字來看,中國四大銀行中光是中國工商銀行到2015年就會有超過5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而中國的銀行業光是在二零零九年為了度過金融危機而在北京政府的強制下大舉借錢給私人、企業以及國家的基礎建設計畫就有高達約957.7億歐元的呆帳,而這是2008年呆帳的兩倍。這些呆帳在2010年不見緩和,光是到三月,呆帳就已經到達約260.4億歐元,標準普爾指數更是推估中國在未來一年內有至少有三百億歐元的要不回來的錢會陸續產生。會有這麼多的呆帳,就是在經濟危機中採取了跟國民黨一樣的所謂擴大內需的政策,而這些錢幾乎是亂花,而且根本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可怕的是,中國政府想從資本市場把這些呆帳打消,因為中國政府十分擔憂股票和房地市場的泡沫化出現,這將危及中國的經濟。 金融時報推論,極有可能,中國政府的策略是要求參與中國銀行持股的外國企業要負擔這些呆帳,但是金融時報同時批評,這種用政治手段搶奪錢財的手法,使得西方的財團不願意繼續參與中國銀行的經營,並且想要把所得的股份全部賣掉。中國政府的金融監管單位應對策略,是要求中國的銀行要提高資本適足率至少到達百分之十三的標準才可以放款,這個標準比起一般世界的標準的百分之八多出許多,並且提高準備金,這個方法收效了,三月許多中國的銀行少了很多債務。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市場引進資金,並且鬆綁金融法規,把這些融資和融券轉賣掉以求獲利。不過這個引進資金的作為,卻被金融時報潑了一盆冷水,因為沒有大財團願意去負擔中國的呆帳的,這樣的作法只是讓西方的財團跑掉。但是金融時報的記者卻不知道,中國還有另外一個救命仙丹,就是在台灣有一個馬英九政權正準備簽訂ECFA,以便落實兩岸金融MOU,拿台灣資金傾注中國,並且把主權奉送,拯救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奴役十多億人的邪惡軸心帝國。 筆者不禁感嘆,尹啟銘說要告講他賣台的人,那麼筆者想請問尹前部長和馬英九政府,如果把台灣人的資金送進中國,並且免費把主權讓渡,圖自己或是大財團的政治與經濟利益,這該叫保台嗎?(作者為律師,現於德國專攻歐盟財經法與程序法制)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