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解構《刺激1995》(2)---- 樊明德
2012/06/25 12:42:00瀏覽483|回應0|推薦0

封閉孤立與『洗腦』

孤立使人喪失控制感、方向感與理性。外界的資訊很難正當的進入,個人只好聽命於權威當局,形成一種『單向溝通』的方式。剛開始時也許個體仍會對此種似是而非的論調排斥。但不斷接收某方面資訊而沒有澄清的結果,卻產生了類似被『催眠』的作用,這些資訊進入潛意識中,使人深信不疑,這樣的過程稱為『洗腦』。有時有新唱片上市,唱片行或電視台會不斷地撥放,雖然初聽時覺得不怎麼樣,但是聽久了反而越聽越好聽。在心理學上稱為『純粹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人由不斷地接觸而產生熟悉,由熟悉而產生態度的轉變,並將此熟悉牢牢的嵌入個人的生命裡。此時個人的自我也就逐步為權威當局所取代。

生理與心理的剝奪

影片中的囚犯連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香菸、壁報、口香糖等許多用品都必須靠『走私』的方式千方百計取得。最根本的生理需求像是性根本就免談。心理的剝奪一樣嚴重,包括基本尊嚴、安全感、自由、控制感等等,幾乎很少或甚至沒有。即使有也可能隨時被收回。生理與心理的剝奪加上獄中當局的高壓手段,以及幫派間的衝突,目的都是在瓦解犯人的士氣。剝奪至少有幾點功能:1〉作為一種懲罰:給社會一個交代,或是當犯人不聽話時,如影片中所述,關入不見天日的黑暗小室中,沒有聲光的刺激,亦不准交談;對一個所謂『社會動物』的人來說,可謂是嚴厲的處罰。(那是一個純淨、虛空的修練場,你也可視為挑戰,看看自己的能耐,能撐多久?3日?7日?10日?還是更久!)美國某些州廢除死刑,對於殘暴的重行犯可單獨囚禁在小室中,囚犯的宇宙頓時由無限大縮小為幾平方公尺的空間,心靈也被劇烈地壓縮。在這樣的情境下,人只希望自己的頭腦越簡單越好,才能擠入斗室之中。人的本能及生命力長期地被壓縮而沒有適當宣洩的結果可能導致人的瘋狂,想像一種實驗:如果我們將可以製作豆芽菜的黃豆密集地裝滿保特瓶中,再加滿水。黃豆的本能是要發芽,但因為擁擠的瓶中空間有限,最後終於將瓶子擠爆。囚犯即使沒有被處死,但終身囚禁於斗室中也恐怕是生不如死。2)作為控制的手段:生理上只維持基本需求,不會產生太多的『慾力』以免由於『慾力』無法正常宣洩而引發衝突。而心理的剝奪使囚犯產生無力感,只好聽任獄方的擺佈,在長期處於心理與生理的剝奪下,平常不起眼或不屑一顧的事物都可能轉變為珍貴的『增強物』。影片中眾囚犯擠著出公差,希望能被獄方抽中修理屋頂,銀行家囚犯抓住機會播放古典樂曲頓時讓全部囚犯凝結住,一具具站立不動的人將所有的感官關閉,只打開耳朵,讓音符流入乾涸多時的心田。只要一點點小惠就可以使囚犯們雀躍,是因為囚犯們都被剝奪已久,就像迷失在沙漠中的旅人一樣,不顧一切地尋找水源。

『情境式同性戀』

無論如何剝,奪繁衍生命的強大慾力─性需求仍然不斷地累積。壓抑的結果,可能導致某些人產生變異:『情境式同性戀』,影片中的三姊妹的癖好就是『雞姦』俊秀的囚犯。銀行家因為不從而長期被圍歐。『情境式同性戀』是指在孤立的環境下,長期沒有接觸異性的機會,只好以同性為性對象。除了獄中外,封閉性極強的軍中或某些只有男生或女生的學校(又稱為青春期同性戀),有時也有『同性相吸』的現象。

『挫折引發攻擊』

弗洛伊德認為性與攻擊本能是人的兩大趨力。不幸的是,在獄中兩者都受到強烈的壓抑。生物學家發現長期關在籠中的(靈長類)動物,有些會表現出過高的性及攻擊活動。有時關在籠中的鳥會互相啄傷,不得已,主人只好把鳥兒的尖嘴磨平。參觀美國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的人有時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園中的鴕鳥都是光著屁股的,因為他們屁股的毛都被其他鴕鳥啄光。

囚犯高於常人的攻擊傾向,生活的缺乏刺激,特別是本能無法適當宣洩以及對監獄生活的不滿,堆積起來深厚的挫折感,必須找到宣洩的出口。有時獄中會舉辦某些活動予以緩和(球賽、宗教、學習活動等)。偶爾爆發的囚犯間攻擊暴動正說明挫折與攻擊間的連帶關係。心理學家達勒與密勒(Dollar&Miller)首先提出挫折引發攻擊的假設:當挫折越高時,攻擊的事件就越多。學者發現以前美國南方在實施黑奴政策時,往往對黑人的私型與棉花的欠收有關。當然囚犯間的攻擊事件有一部份也是為了要建立個人在獄中的社會地位。

從某一個角度觀察,將犯人置於隨時可能被其他囚犯攻擊的叢林之中,也是另一種控制手段。片中的典獄長曾經威脅不聽話的囚犯,要把他安排在有雞姦傾向的犯人勢力內。在擔心自身安全下,除了尋找獄中幫派的掩護外,也只好祈禱在自己有難時,獄中能夠適時地介入,但自己平常的表現必須讓獄方滿意。

『心理依賴』

劇中的黑人囚犯對監獄的『制度化』而產生的人性影響有一番深刻的見解:剛開始你討厭它,久而久之你習慣它,最後你愛上它。人與監獄最終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我們稱此種轉化為『心理依賴』,其機制是將某種不必要的或對人有害的事物轉化為必要的;煙、酒、藥物、藥品、家庭、制度、工作等等都可能轉變為人的『心理依賴』,使人在習慣之後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所依賴的對象可以充實人的生命,例如知識與理性,那麼將使生命發光發熱。但若所依賴者有礙生命發展則又另當別論。此種不良的共生關係一旦建立,將難以拔除。影片中的老布在監獄服刑多年後,已經習慣監獄的生活,一旦得知即將被釋放之後,充滿了未知的恐懼,希望能藉由闖禍的方式留下來。老布不得已重新投入社會中,卻無法接軌,最後只得自殺以求解脫。

『制度化』的危險之處在於它默默地滲透,一點一滴地改造人的心靈,即使當人有一天自外於此制度時,仍無法打破『制度化』所培育出來的思考與行為模式。當外在環境不適合此『制度化』模式時,將有害於人的生存。有一位退休的將軍在家覺得很無聊,以前有上萬人可以管理,現在只剩下一人:太太,為了回歸從前的光榮時刻,他規定以後太太買菜之前,都必須送上菜單的『簽呈』讓他批閱,他最喜歡批的兩個字就是『如擬』。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55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