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小人物大英雄》 ----黃英雄老師
2012/06/13 08:36:40瀏覽822|回應0|推薦2

導演: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

演員: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吉娜‧戴維斯 (Geena Davis)

   安迪‧嘉西亞(Andy Garcia)

美國  /  1992 / 113分鐘 / 輔導級

劇情簡介

  伯尼是個不學無術的人,無時無刻想盡辦法賺錢,但在股票上大賠,不但妻子帶著兒子與他離異,伯尼也淪為竊賊應該是賣假貨吧) 來輔助自己微薄的薪水。但伯尼與兒子喬依感情甚佳,他也常常承諾帶喬依看電影、上館子,只是失約的機會較多。

  伯尼因偷竊被陪審團判定有罪,但因沒有前科,法官特別以一星期的時間作為觀察指標。伯尼在大雨天開著老爺車去看喬依,半路上車子拋錨了,伯尼正在咒罵之際,忽見天上一架客機迫降在他面前。伯尼雖覺事不關己,但依然幫忙打開逃生門。在伯尼尋找自己丟失的一只皮鞋之際,一名小孩哀求伯尼救他陷在機艙內的父親。伯尼勉為其難深入已冒火的機艙,陸續救出了包括女記者格兒蓋利的許多乘客。但卻不知小孩的父親早已逃出,竟心中愧疚不安地離去。

  伯尼搭了流浪漢約翰巴伯的便車,告知昨晚救了飛機上的乘客並將剩下的那一只皮鞋送給約翰。伯尼在救起格兒時順手牽羊拿走她的獎牌及信用卡,並迫不及待將信用卡賣給黑市,誰知反落入警方的陷阱而遭逮捕。伯尼被逮之際才知電視台提供獎金一百萬元,希望那位救人無數的無名英雄能出面接受訪問。在看守所內他得知約翰以那只皮鞋假冒是救人的英雄;儘管伯尼說破嘴,卻始終無人相信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約翰受到全國人的景仰愛戴,而他關懷別人的善舉也刮起了一陣旋風,並影響使得許多病人痊癒。伯尼的律師也受了感動,而把車子典當將他保釋出來。伯尼迫不及待地去醫院找到正在探視病童的約翰,雖無法近身但高聲的指責使得約翰心驚不已。

  另外警方也找到格兒並告知伯尼擁有她的信用卡,格兒以為伯尼要恐嚇約翰,但到他住處探詢真相時卻發現了她的獎牌。此時傳來約翰在飯店欲跳樓自殺的消息,格兒急急帶伯尼一起趕去。伯尼與約翰在樓沿上交談妥協,伯尼要約翰繼續當公眾人物,但條件是約翰要供給喬依念完大學以及提供他的法律費用。而聰明的格兒雖明知不能推翻既定的事實,但依然真誠地向伯尼道謝,畢竟伯尼才是她的救命恩人呢!

◎ 劇情分析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童話故事「灰姑娘」。就改編的力道與角度而言,其實都是部值得喜好寫劇本的朋友仔細研究的範例。

  好萊塢電影的特質在於聲光影的視覺享受與娛樂,因此在劇情的舖排及走向與所謂的「藝術電影」有所差距,因此很多人直覺認為好萊塢的電影作品欠缺「藝術」成分,這是一種偏差的認知與誤解。正確地說應該是兩者的表現手法有所不同,在意識型態與角色性格上是無分軒輊的。

  伯尼代表的是資本主義下的卑微人物,他心地善良,也無時無刻想在社會上佔一席之地;然而這個社會似乎處處與他作對,伯尼嘗盡了失敗的滋味與人情的冷暖,剩下的唯一機會與希望是他的兒子喬依對他的親情。美國崇尚的「個人英雄」主義,就現實觀點而言略嫌功利,但卻也因此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公平競爭下獲得的成就,應都會被這個社會所推崇;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會吸引起許多有企圖心的年輕人不畏艱難前往奮鬥的原因。

  然而伯尼似乎命中「帶煞」一般,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噩運始終如影隨形跟著伯尼。他是墜機倖存者的救命恩人,但卻為了幾張信用卡鋃鐺入獄。這一點約翰與他有著類比的命運,約翰在越戰時曾救了許多同袍。但他從未受到表揚;也未接受勳章,因為沒有目擊證人。這件事由戴滿勳章的同袍口中說出,批判與諷刺的力道就令人震撼了。約翰會成為流浪漢的背景探索較少,但卻是值得討論的。約翰的委屈無處訴說,退役後逐漸使他失望地遠離這個社會,這種自我放逐的心態正是對不公義社會所表達的抗議。伯尼的座右銘「保持低調」固然是宵小潛意識的反應;但事實上也與約翰一樣,在被社會邊緣化之後的冷漠以對。

  基於此,伯尼在面對機艙內求救的聲音時,根本無意介入,這並非他的無情;而是被社會邊緣化的慣性反應。編導為了引導出伯尼的赤誠善心,特別安排了佛拉崔的兒子與他相遇。透過小孩子的請求,伯尼好似面對自己兒子一般不能拒絕;而這份承諾其實也是來自法庭上律師的叮嚀,律師要伯尼當個好爸爸並善盡職責。這些連貫的潛意識立刻驅動了伯尼的行動,雖然他心中全然沒有「行善」的念頭,有的只是大人對小孩的承諾。

  伯尼在救起格兒的同時也偷走了她的獎牌與皮夾,這真確地呈現了角色性格的連貫,更因此引出後續的情節與衝突。這樣的小動作與情節在電影的技巧上是相當重要的,懂得編劇技巧的人往往必須思索類似的佈局與伏筆而苦思不已,「小」劇在這一方面的表現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伯尼的妻子改嫁給一名消防員,他也參與了救難行動,但觀眾在劇情的發展中,反而從他與伯尼的比較中呼應出伯尼的可貴。這樣的副線人物尚能以如此鮮明有力的情節來呈現,導演的功力自然值得嘉許。

  「小」劇另一項重大的議題是呈現媒體並解構了媒體。序場的大遊行固然是對「英雄」的價值肯定與推崇;但格兒訪問一名成功的商人卻厭世跳樓的情節就暗藏了玄機。這一場跳樓與最後約翰因良心不安而欲跳樓的情節是前後呼應的,更由此呈現了媒體記者的嗜血無情與報導事件時的造作操弄。這一點似乎與台灣(其實是全世界)的媒體現況有著相似的情境。為了追續一件新聞事件,記者往往無所不用其極,以「剝洋蔥」的方式繼續挖掘。而在這種追尋的過程中記者(或媒體內部的主管)會逐漸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型態,從而以「創作」的方向去延展這份報導。於是原本應該呈現真實的新聞事件便出現了人為的造假,這是相當荒謬與可笑的。不幸的是「小」劇不僅呈現了這種事實,也訴說了觀眾與媒體之間的無奈。

  「英雄」是本劇原文的註解,在錯綜複雜的價值觀與認知對待中,本劇倒也提供了另一種正面的詮釋。這種只要有機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的理念,其實正是美國社會的價值觀,而在這種精神的背後,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公平的對待與人性的救贖。

  格兒最後發現真正救她性命的人是伯尼,但此時表相的英雄早已被整個社會(或媒體)塑造完成。而這份全體意識的認知是不能也無法被解構的,這當然也混淆了真相與事實。但就情節而言,這種遺憾正好類比了先前報導的失真,於是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人性各安其位地尋求各自的安適與救贖;就在這當下,真實與虛幻其實早已被融為另一種事實了。

發表於 2005423

 

電影心得 ---- 轉載

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一群體或個人的行為、動作、特性等有著固定的形象,且難以改觀。每個人難免都會對某些人或群體有著刻板印象,會對某些群體下不同的註解,有好的有壞的,但,刻板印象一定是真的嗎?其實不然吧!

片中主角柏尼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有個無法抹滅的印象--懶惰、騙子、無能、不負責任等等,儘管他做了件英雄事蹟,但許多加諸在他身上的印象已經無法抹滅,因此大家也無法相信他的言論,甚至連他的話都懶得花心思去聆聽。他就像是放羊的孩子般,一次、兩次,大家都可以相信,但次數多了,大家便不再相信他了。這樣的刻板印象讓他糟糕透了的人生更是雪上加霜,而替他解開這個形象的卻是他一手捏造出來的人物英雄。如此鋪排 更有張力

當柏尼把成為英雄的機會讓給一個街頭小混混,而媒體又大肆報導這位「英雄」的事蹟,使得大眾對這位英雄--約翰巴博,十分崇敬,因此人們在此又形成了另一個刻板印象,這位英雄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將會被放大檢視,且到最後都會成為「英雄事蹟」。原本默默無聞的他,卻因為媒體的報導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當他良心發現像要放棄這個頭銜的時候,大眾反而會選擇不相信他不是英雄得這件事。

其中,本片也述說著媒體對於大眾的影響力,甚至有點反諷媒體的意味。媒體並未確認巴博是否為真英雄就開始大篇幅的報導他的事蹟,更甚至一窩蜂的調查他之前在越戰時得事蹟,因為成名了,過往的事情也被拿出來宣揚,這樣的媒體論述都一定是正確的嗎?還是其中牽扯了什麼利益而選擇欺騙閱聽大眾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653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