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30 06:39:14瀏覽470|回應0|推薦1 | |
觀念力量的詮釋 (1999.10 ) 話說國際著名的華裔產權經濟學專 對於貨幣或金錢, 海耶克指出,討論貨幣的文獻,也許比討論其他任何單一主題的文獻,都要多上許多。很早以前就有人宣稱,沒有別的主題,即使包括愛情在內,曾經驅使更多的人瘋狂;稍微熟悉貨幣類文獻的人,一定可以了解此人的心情。對於金錢既愛又恨的心理,也許更為常見:金錢是自由最有力的寶貝,同時也是最為邪惡的壓迫工具。此一最廣泛流通的交易媒介,在一般人的心中,全面喚起了一種焦慮不安,亦即那種因為置身於無法理解的過程而有的不確定感,而一般人對此又是愛恨交加,因為他們熱切地渴望得到此一過程的某些效果,但,對於其他與這些可欲的效果一起到來、不可分割的效果,卻又恨之入骨。 海耶克認為貨幣制度就像道德、法律、語言,以及各種生物那樣,也是來自於自化的秩序,因此,也同樣受到變異與演化選擇過程的萃煉。然而,貨幣制度終究是在所有自化長成的結構當中,最不令人滿意的產物。海耶克曾舉例說,自從基本上含有自動調整機制的國際金本位制,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被由政府刻意操縱的「貨幣政策」取代之後,迄今已過了將近70年;但,很少人敢說,在這段期間中,貨幣制度的運作有任何改進。事實上,根據人類過去的經驗,貨幣確實並不值得信任,但不是因為一般人所設想的那些理由而不值得信任。而是因為貨幣經歷過的演化選擇過程,比別種制度受到更多的干擾:由於受到政府壟斷貨幣,阻撓市場競爭進行各種試驗的影響,演化選擇機制在貨幣方面,未曾充分發揮作用。海耶克進一步說,在政府的照顧之下,貨幣制度已經發展到非常複雜的地步了。然而,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政府從中作梗,幾乎沒有市場試驗,也很少讓市場自由選擇可能適合它的制度。因此,我們到今天還不太清楚甚麼是好的貨幣,也不知道貨幣可以好到什麼程度。其實,政府對貨幣發展的干擾與壟斷,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幾乎在鑄幣開始被市場選作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時,政府的干擾就不斷地發生了。海耶克嚴厲地指責說,沒有貨幣,延遠的自由合作秩序,就無法運行,但,貨幣幾乎自始就遭到政府無恥的摧殘,以致它竟然變成延遠的人類合作秩序當中,干擾各種自動調適過程的主要亂源。除了少數幾個幸運的短暫時期,整個政府管理貨幣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詐欺和矇騙的歷史。在這方面,海耶克已經證實,政府自己比任何在競爭的市場裏提供各種貨幣的私人機構,都來得更不道德。海耶克說過不少次,如果政府不再壟斷貨幣,則市場經濟的潛能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海耶克所描述的人對於貨幣之複雜情結,貨幣在促進交易繁榮、人類文明的貢獻,以及貨幣所導致的種種搶奪、鬥爭行徑,如果沒有證據是很難引起共鳴的,而我們可以由《金錢簡史》這本書得到最好的佐證。該書透過近二千年前小亞細亞西部富裕古國呂底亞發明硬幣以來,人類改朝換代的歷史演進,以錢幣、紙鈔、電子錢幣三大貨幣演化時期為經的歷史陳述,讓我們見識到人生與金錢之間的各種形形色色關係。我們看到羅馬帝國因為善用貨幣而繁榮,也看到貪婪帝王胡亂鑄幣引發的信用崩潰而亡國,也見到金錢被視為罪惡、收取利息有罪的歷史,更讓我們看到了搶奪貨幣發行權而引發的政教爭戰。到了現代電子錢幣時期,的確是又一次的革命性貨幣演變,但對於貨幣到底是什麼的疑問,不只是沒有提出更明確的答案,反而讓世人更眼花撩亂,也更為迷亂,作者所用的「虛擬經濟」毋寧是傳神比擬和寫照,此與「泡沫經濟」同義,僅就我們眼見的信用卡引發的諸項弊端,以及金錢泡沫投機遊戲帶來的禍害來看,實在讓人搞不懂人類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還是一直沒長進?有沒有從歷史中得到寶貴的啟示? 正如海耶克所言,就是因為貨幣神秘難解而且威力強大,乃吸引無數菁英投入該領域,身為海耶克愛徒的 註解: ◎何謂貨幣的流量與存量? 流量:以特定「期間」來衡量的資料 換句話說,像GNP、GDP這種資料是屬一個年度的資料,所以是流量的概念。而像是人口量、外匯存底及貨幣發行額都是屬一個特定時點的資料,屬存量。 ◎流量型國家跟存量型國家要怎麼區分? 由裴元領提出,從理念型說,依國家記帳的差異初步區別為「存量型國家」與「流量型國家」這兩種型態,來說明最近一千年全球主要政經勢力的特徵。 1.存量與流量:從經濟學定義。 (1)存量(stock):指在一個特定時點上測算的量。 (2)流量(flow):代表一定時期內所測算量的變動。 (3)兩者之間常有密切關係:國民財富(存量)就與國民收入(流量)直接對應。 (4)有的流量並沒有直接對應的存量:如進出口、工資等。 (5)流量的大小一方面取決於存量:一國的投資流量取決於該國資本存量的規模。 (6)存量變動又依賴流量變動:一國資本存量取決於特定時期內流入量與流出量的大小而改變。 2.存量型國家:只能在特定時點上計算國家財富總存量,卻無法去計算總流量。 (1)雖然也會留下一些國家帳簿,但這些帳簿卻不能說明各種資本的運動方式。 (2)賬簿項目分類缺乏前後一貫的規則、作賬時間間隔不確定、登記者經常不拘小節地任意填寫、後繼者不察即沿習之乃至誤抄之。 (3)一本糊塗帳:不僅是計算結果不準確,而且是根本算不清楚。 (4)貧窮勞動者生活維持費不足,是社會停滯不進的癥候,而勞動者處於饑餓狀態,乃是社會急速退步的癥候。 (5)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中國較偏向存量型而非流量型國家;不過,即使對存量的計算也相當模糊。 3.流量型國家:能對國家財富與國民收入之間的各種關係,進行合理的計算。 (1)合理計算或可計算性的資本主義原則自韋伯以降,已成學界討論資本主義的基本共識。 (2)對國民財富與國民收入的合理計算,可能更是現代國家必經的出發點。 (3)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使工資增高的原因不是「龐大的現有國民財富」,而是「不斷增加的國民財富」。【例】當時英格蘭比北美富有,但北美的工資卻高於英格蘭。 (4)勞動報酬優厚,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國民財富增進的自然癥候。 (5)人口、貨幣與國民生產(穀物)的關係必須相互適應。若有足夠計算,不但可讓後人瞭解早期的社會狀況,更可以提供貨幣當局借鏡之用。 (6)歐美國家所以自十七、十八世紀以後陸續進入流量型國家的關鍵在於,當時歐洲的一小群人知道白銀(包括黃金)的實體,早已不是治理國家第一要務,如何維繫與創造「信用」的各種金融工具及周邊配套制度,才是真正增長國家財富的重點。 4.裴元領:新出爐的社會學博士,不僅曾和朋友一同組織讀書會,熟讀法國史學家布勞岱(Fernand Braudel)的作品,對於社會學開山宗師的韋伯(Max Weber)著作,也極為熟稔。 (1)西元2001年的元月六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辦的「與大歷史對話——黃仁宇研討會」會議上透過論文〈遙遠的現在——論黃仁宇的大歷史考察對中國與全球變遷有何意義〉,再次肯定黃仁宇「大歷史、數目字管理」等觀念,依然具有觀照「中國與全球變遷」的有效洞察力。 (2)對黃先生眾多作品的詮釋是:「黃仁宇要講的,無非是現代金融—經濟—法律系統(system)或機制(mechanisms),究係如何組織、調節、分化與重構(或毁滅)的歷史過程」。 (3)使用「流量型國家」與「存量型國家」概念,其實可以視為是對韋伯、布勞岱、與黃仁宇三位學者所進行的「想像式對話」。 相關閱讀: 1.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課題(1)(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42312 、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742319 2.另一場利率大戰 ---- 馬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