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凱恩斯主義的真相與陷阱(1)
2011/07/09 08:33:13瀏覽549|回應0|推薦0

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2011-06-23

這是怎麼回事?究竟是誰之過?驚恐之餘,人們紛紛翻出昔日的理論和早已被忘卻的預言,試圖證明人類的智慧尚未退化到不可救藥的地步。馬克思的《資本論》在東京熱賣,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在紐約脫銷。不同的學說受到不同人群的追捧,你、我各執一端,互指他人為肇事者,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愚蠢開脫。諸多學派之中,最為流行的,當然是凱恩斯主義。

政府——救贖者或肇事者?

當消防隊員奮戰在火海之中時,誰願追究他放火的責任呢?在大蕭條的年代,是凱恩斯指出了市場失靈的可能性,也是凱恩斯給出了應對之方:政府增加開支,創造有效需求。這個今日天經地義的政策,70年前卻是離經叛道的言論,稱它為一場革命,毫不為過。

對於凱恩斯的新理論,當時學術界莫衷一是,西方各國政府亦滿腹狐疑。直到1939年,美國才開始認真研究凱恩斯的主張,也只有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大規模的政府開支才具備了政治上可行性。然而經過記者和專欄作家(例如保羅.克魯曼)的演繹,這段歷史變成了如下的版本:美國總統羅斯福接受了凱恩斯的建議,於1933年推出新政,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大蕭條

資料告訴我們,美國經濟在1933年之後停止萎縮,失業率從25%的高位回落,但真實GDP則是在1939年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準,而失業率在1941年才降到個位數。軍備開支的直線上升的確創造了有效需求,軍隊的大規模徵兵當然也創造了工作崗位,到底是誰結束了大蕭條?羅斯福還是希特勒?我們只能留給歷史學家去澄清。

有意思的是,率先採用凱恩斯政策的是瑞典和納粹德國,凱恩斯本人當然不願將後者作為他的案例,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完全迴避了這個最早的凱恩斯主義國家。凱恩斯經濟學的關鍵假設是動物精神。在亞當.斯密的世界中,已知產品和要素的價格,經濟個體經過理性的計算,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決策。儘管並不完全否定決策過程中的理性分析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經濟個體可以是非理性的,例如在純粹心理因素的影響下,消費者和企業忽然悲觀起來,對未來失去信心,消費與投資意願下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因此而陷入衰退。由於動物精神無邏輯可言,幾乎無法對它進有意義的分析,人們無法改變而只能接受這個現實,並以此為前提,探討應對之策。

如人們所熟知,標準的凱恩斯主義對策就是政府的反向操作,增加財政開支以彌補民間需求的不足,即使不能避免衰退,亦可減少動物精神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當代凱恩斯主義者沿襲了動物精神的傳統,指責新自由主義是這次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在動物精神的驅使下,華爾街貪婪逐利,金融創新過度,而政府又疏於監管,未能以其理性的人類精神約束華爾街的衝動,聽任資產泡沫發展,終於釀成大禍。不僅如此,他們還宣稱,泡沫破滅之後,具有人類精神的美聯儲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超常規的市場干預挽狂瀾于既倒,避免了金融體系的崩潰,從而避免了大蕭條的重演。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美聯儲對這次金融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2001年開始,美聯儲執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將聯邦基準利率降到當時的戰後最低水準,並保持低利率達兩年多之久。房地產市場因此出現了明顯的泡沫,泡沫於2007年達到頂點。2004年中起,美聯儲進入
了加息週期,貸款利率隨著基準利率節節升高。高利率增加了貸款償還成本,最為脆弱的次級按揭市場首先拉響了警報,逾期和違約率的上升引發以次按為基礎的債券價格下跌,盛宴結束了。

為什麼不早不晚,在美聯儲減息之後形成房地產泡沫?低利率刺激了金融創新,也促使金融機構不斷提高槓桿率。金融創新過度並非源自華爾街的貪婪,華爾街何時不貪婪?銀行家們不必等到2001年才集體瘋狂。就引發金融危機而言,美聯儲低利率的作用遠超華爾街的動物精神。如果追究罪責,美聯儲是首犯,華爾街充其量只是一個從犯。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扭曲了金融市場中的最重要價格——利率,在錯誤的價格信號指導下,家庭過度負債,金融機構高槓桿運行,金融創新過度。

凱恩斯主義者有意無意地忽視危機的真正原因,並歡呼是美聯儲防止了另一場1930年代那樣的大蕭條。其實,傅利曼在其名著《美國貨幣史》(與施瓦茨合作)中,令人信服地證明,美聯儲錯誤的貨幣政策是1930年代大蕭條的重要原因。紐約股市1929年崩盤後,市場上流動性奇缺,此時美聯儲不但沒有增加貨幣供應,反而收縮廣義貨幣達三分之一!周轉發生困難的銀行大批倒閉,一次股市的調整於是演變為長達十年的經濟蕭條。伯南克與格林斯潘自稱是傅利曼的學生,兩人都深入研究過這段歷史,想必知道20082009年金融救援的功勞應該記在誰的名下,傅利曼還是凱恩斯?

退一步講,就算美聯儲撲滅了一場世紀之火,我們仍不能因其今日救火之功,寬恕它昨天的縱火之罪,或者因其危機時刻的稱職表現,放鬆平時對它的制約和監管。是的,監管美聯儲,一個政客有意迴避、世人寧願忘卻的問題。當消防隊員奮戰在火海之中時,誰願追究他放火的責任呢?畢竟他是阻止火勢蔓延的唯一希望。然而若不約束救火者伯南克,他就有可能變成格林斯潘第二。已有跡象表明,伯南克領導的美聯儲正在重蹈前任主席的覆轍,在系統崩潰的危險過去之後,幻想用增發貨幣刺激美國經濟復甦,當利率已無法再降時,美聯儲就撿起日本人屢試不靈的數量寬鬆,繼續投放貨幣。一如日本當年的情況,當企業和家庭的財務結構調整尚未完成時,當實體經濟缺少投資機會時,除了製造資產泡沫,多餘流動性再無其他作用。

中外貨幣政策的實踐說明了限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權的必要性。在貨幣政策的操作上,對於理論界長期爭論的相機抉擇還是基於規則,實踐也給出了回答。若想用貨幣政策削平經濟週期的波峰和波谷,央行要有超人的智慧和技巧。由於微觀經濟單位的調整需要時間,貨幣政策從執行到發揮作用存在著時間上的滯後,央行必須事先準確預測經濟的運行,在恰當的時點上、以恰當的力度和恰當的工具操作貨幣政策,方能收到預想的效果。
        如果在時點、力度和工具上出現哪怕是很小的差錯,調控的結果和初衷可能大相徑庭,甚至適得其反。傅利曼和施瓦茨用令人信服的資料表明,在戰後的30年中,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非但沒有穩定美國經濟,反而引起和放大了經濟的週期振盪。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40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