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分配與所有制關系若干問題的思考(3)----- 劉國光
2010/10/20 06:17:36瀏覽260|回應0|推薦1

  重新強調“公有制為主體”,並非恢復過去“大一統”的公有制經濟,也不是恢復舊模式的國有經濟,而是在保障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毫不動搖地保護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並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深化國有經濟改革。這是所有制經歷了正反兩個階段之后在更高階段的綜合。

  農村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集中體現在小平同志所講的“兩個飛躍”上。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了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是改革開始時的一個否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經過了30年的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現在應當著手實現第二個飛躍,即發展新的集體經濟集體經濟也是公有制實現方式。小平同志講“兩個飛躍” 時就說,“公有制為主體,農村不能例外。”這是又一個否定。但是,這是新階段的新綜合。不是回到過去吃“大鍋飯’的人民公社制度和生產隊體制,而是要充分考慮保障農民和農戶的財產權益,在此基礎上的新的集體合作經濟,包括專業合作社區合作

  新型集體合作經濟已經在中國大地上萌生起步,茁壯成長。如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皇城村,山東的南山村等等,還有蘇南、浙江、廣東一些農村最近興起的社區股份合作企業,這些集體合作組織帶動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貢獻。這些星星點點的火花,現在社會輿論、宣傳部門對此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某些媒體還在找茬挑剔,冷嘲熱諷。如果社會輿論和政府決策能給予更多關心和支持,它們是可以為我國農村走社會主義道路開辟寬廣前程的。

關於分配關系,要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更加重視社會公平”

  從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到拉開收入差距,允許一部分人通過勤勞先富起來,是完全正確的,是改革后一次最成功的否定。但是,如果收入差距拉得太大,以至於貧富分化造成難以逾越的鴻溝,出現兩極分化,就不對了,那就需要來一個新的否定,讓先富帶后富,縮小貧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實現分配領域的更高的綜合。

  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內,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其正面的積極作用,就是促進效率,促進生產,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過了這個階段,貧富差距擴大,不能實現先富帶動后富,不能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實現公平的自標,這個時候,就必須強調效率與公平二者同時並重,而且更加重視和強調社會公平。我在2003年《研究宏觀經濟形勢要關注收入分配問題》一文中提出“逐步淡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向實行效率與公平並重的原則過渡”,並向十六大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提出。十六屆四中全會文件未出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的提法。2005年我在《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問題》一文中,再次闡明了這一主張,還寫了(要把效率優先放到該講的地方去)。這篇短文除了指出把公平置於“兼顧”的次要位置欠妥外,還認為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此文原稿呈送了中央。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報告征求意見稿中還有“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字樣,受到一些同志的非議﹔但是,五中全會文件最終定稿時,消除了這兩種提法,同時突出了“更加重視社會公平”的鮮明主張。十七大還將初次分配也要重視社會公平這一原則寫入了中央文件。不能說中央吸收了我的意見,但是,我的上述這些觀點主張,與黨中央的最終決策精神是一致的。

  淡化“優先、兼顧”提法,強調“更加重視社會公平”,不是要回到過去,不是回到過去的“大鍋飯”,不是回到過去的平均主義,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與提高。從平均主義到拉開收入差距、先富后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然后再轉回到“同時注重公平與效率、更加重視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視公平”,這也是明顯的正反合的例子。

  關於分配問題中拉開差距與縮小差距的矛盾,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國內討論文章很多,這裡也就不細談了。總之,無論是所有制結構、運行機制還是分配制度,都有正反合三個發展階段。還有其它很多例子,也都經歷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其改革開放過程也都可以運用這個方法總結。

  改革過程中否定之否定的“‘合” 的階段正在開始,能不能堅持正確的發展觀,把這個更高層次的綜合做好,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候。綜合得好,社會主義能夠堅持,中國經濟能夠繼續發展﹔綜合得不好,經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人說經濟可以照樣發展,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中國社會主義不能堅持,社會不可能穩定,經濟就不能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由正到反,進一步從反到合,走向更高階段的過程,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這樣的綜合,決不是倒退。倒退沒有出路,也不會有回頭路。「不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國沒有出路市場化走過了頭,也沒有出路。完全市場化,不要國家宏觀計劃調控﹔完全私有化,不要公有制為主體﹔完全的兩極分化,不要社會公平,這不是我們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小平同志講的。不按這樣的道路走,改革開放就會失敗,按這樣的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光明燦爛。

  關於一分為二、否定之否定規律,用唯物辯証法的要領和方法來回顧總結這30年,簡單地就講這些。辯証唯物主義中的質量互變規律,也有豐富的內容,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例子也是非常多的。因為篇幅所限,我這裡就不專門講了。下面繼續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方法來看這30年的一些問題。

關於生產力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歷史唯物主義首先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

  生產力生產關系這一對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改革開放過程也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另一方面是“市場經濟”,二者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

  “市場經濟”主要著眼於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然很難有效率。這是被實踐証明了是正確的結論。“社會主義”主要著眼於強調生產關系,社會主義不同於其它社會的特殊性在什麼地方?公有制、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要特征。離開了這些本質特征,就不是社會主義。小平同志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這是專門針對“四人幫”搞“貧窮的社會主義”來說的,不是對社會主義泛指的定義。發展生產力,是一切社會形態都具有的一般特征,是共性的東西,任何一個社會都要發展生產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單有生產力發展,不講生產關系、不講社會公平,少數人佔有財富,而大部分人不能分享財富和技術進步,兩極分化,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小平同志說這是改革的失敗。所謂改革的失敗,不是指生產力的失敗,而是指生產關系的失敗,生產力可能上去了,或在一個短暫的時期裡上去了,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沒有了,這樣,生產力是成功了,但是,生產關系改革最終失敗了。按資本主義的觀點看,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勝利,是資本主義“改革” 的成功。為此,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一定要統一地來看,不可偏廢。這是很重要的原則,不然就會變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第三,不能什麼都講姓“社” 姓“資”,生產力就不能講姓“社”姓“資”,生產關系中一些共性的東西,也不必去問什麼姓“社”姓“資”。要造大飛機,要信息化、高科技、管理現代化,就不能講姓“社”姓“資’。但是,生產關系中非共性的東西,就不能不講姓“社”姓“資”。對於資本主義有益於我們經濟發展的東西,如“三資企業”等,也應當拿來“為我所用”,而不是“為資所化”。但是,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與人類文明背道而馳的那些東西,必須予以批判。所以,對於姓“社”姓“資”,一定要具體分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ABC

  有些人打著鄧小平的旗號,反對講性“社”姓“資”,說什麼思想解放就是要從姓“社”姓“資” 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根本是錯誤的,而且歪曲了鄧小平的講話精神。鄧小平不是不講姓“社”姓“資”,而是在提出計劃市場問題時,在講“三個有利於”原則時講到不要講姓“社”姓“資”問題,他說,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社會主義也應該有計劃,都是手段,不要講姓“社” 姓“資”,僅此而已,哪裡是一般地講不要姓“社”姓“資”?小平同志講“三個有利於” 的時候,特別點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他說深圳特區姓“社” 不姓“資”,是社會主義,還說“三資企業是社會主義的有益補充,都不要怕”。在這些原則問題上,小平同志分明是講姓“社”姓“資” 的。小平同志還說自己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最積極,一再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即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他怎麼會一般地反對區別姓“社” 姓“資” 呢?這些人斷章取義、恣意歪曲小平同志的根本主張。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5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