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0 06:29:25瀏覽299|回應0|推薦0 | |
關於生產關系內部矛盾 生產關系內部的矛盾,也是千頭萬緒。這裡只講所有制和分配關系。這是我們改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所有制和分配都是生產關系。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所有制決定分配。但是,人們常忽略了這個觀點。在分析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時,舉了很多原由,如城鄉差別擴大、地區不平衡、行業壟斷腐敗、公共產品供應不均、再分配調節落后等,不一而足。這些原由都能成立,但不是最主要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 財產佔有上的差別,是收入差別的最大的影響因素。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薩繆爾遜都承認,“收入差別最主要的是擁有財富多寡造成的,和財產差別相比,個人能力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他又說,“財產所有權是收入差別的第一位原因,往下依次是個人能力、教育、培訓、機會和健康。”30年來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除了上舉的一系列原因外,跟所有制結構變化,跟“公”降“私”升和化公為私的過程,有沒有緊密的聯系呢?顯然有關。這種關系,被某些學者在分析收入差距原因時,故意忽略掉了。 在調整收入分配差距關系、縮小貧富差距時,人們住往從分配關系入手,特別是從財政稅收、轉移支付等再分配領域入手,完善社會保障,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狀況。這些措施都是完全必要的,我們現在也開始這樣做了。但是,光從分配和再分配領域著手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從根本上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還需要從所有制結構,從財產制度上直面這一問題,從根本上阻止貧富差距擴大、向兩極分化推進的趨勢。這就是鄧小平所說的,“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佔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 本文前面所講的分配上的新綜合,是以所有制上新綜合為前提條件的。所有制發展上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毫不動搖地發展公私兩種經濟,不能只片面強調一個毫不動搖﹔要延緩“公” 降“私”升速度和程度,阻止化公為私的所有制結構轉換過程。 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的關系 社會存在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命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反過來,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進步,落后腐朽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進步。30年來,我們在這方面經歷了不少風雨,最重要的莫過於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關系了。 小平同志很好地解決了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二者的關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的思想路線,與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緊密相關。小平同志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他所說的思想解放,是要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我們前進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思想解放不能離開了這個根本。 我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引用小平同志的原話呢?因為現在某些人的思想解放早已離開了這一根本,卻還在高舉鄧小平的旗幟,高調提倡“進一步思想解放”。他們稱當前“新的思想解放” 或“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從沖破姓‘社’姓‘資’,到沖破姓‘公’姓‘私’,概括起來就是沖破‘所有制崇拜’。”那就是不要公有制為主體,不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了。所謂“新的思想解放”實質就在這裡,不要再問姓“社”姓“資”、姓“公”姓“私”,還有所謂的批“所有制崇拜”。不用多解釋都會明白,他們的思想解放就是要結束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而結束社會主義。 去冬今春,南北各有一個關於思想解放的論壇,遙相呼應,某些人發言的精神實質,就是要把中央在十七大提出的解放思想說成是“新”的思想解放,特別強調“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在意識形態領域始終貫穿著姓‘資’姓‘社’、姓‘公’姓‘私’的爭論,而每次改革開放的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他們講的“新”的思想解放,其“新”在何處呢?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新在從姓“社”姓“資”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要用社會主義的觀念阻礙向資本主義前進。不要提姓“社”姓“資”,那就意味著不要再提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區別。我在前面講了,這些同志完全曲解了小平同志的原意。小平同志明確地把社會主義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提,改革開放不能走向資本主義。他說,“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是怎樣搞社會主義的問題,作為制度來說,沒有社會主義這個前提,改革開放就會走向資本主義,比如說兩極分化。” 因此,所謂的“思想解放”也分兩種情況。【A】一種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思想解放,這是促進我們的改革開放向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方向前進的﹔【B】另一種是以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為指導的思想解放,這將把我們的改革開放推到一個不是我們黨所規劃的方向。所以,不能天真地認為凡是思想解放都能正確引導推動我們的改革開放,要警惕有人想利用思想解放來誤導改革開放。 當然,在社會存在、社會利益多元化以后,多種社會思潮的出現,以及非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思潮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經驗証明,對於多種多樣的社會思潮,放任自流不行,簡單堵塞也不行。包容並蓄似乎是和諧社會應有之義,但一切事情都要有一個度、一個邊,不能讓一些非常錯誤的思潮把人們的思想搞得亂七八糟、六神無主,不能讓這些錯誤思潮把我國的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引入歧途,像戈爾巴喬夫和雅可夫列夫導致災難后果的“多元化”、“公開性”那樣。所以,在實行多樣化、包容一些非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思潮存在的同時,一定要強調“主旋律”,強調切實地而不是形式主義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強調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強調宣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主旋律”來教育人民,統一思想,筑牢社會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要給宣傳正確思想,批判錯誤思想以更多的說話機會,或者話語權。批判與反批判從來就是追求科學真理的必由之路,各種思潮的和平共處並不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構,這一點並不是像某些天真的同志所幻想的那樣。當然,要防止利用爭鳴來制造社會不和諧的雜音。 30年過去了,我們仍然要繼續解放思想,要與時俱進,但要堅持小平同志所倡導的以正確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解決過去積累以及新出現的問題,正確改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傳統社會主義思想當中不適應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東西,如社會主義與商品市場經濟不相容、所有制結構隻能是“一大二公” 不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等教條,必須加以破除,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觀念。今后還要進一步掃除妨礙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意識形態,樹立促進社會進步的新思想觀念。但是,思想解放是有底線的。不是無邊無際的胡思亂想,這個底限就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忽視了社會主義的底限、突破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解放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