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分配與所有制關系若干問題的思考(1)----- 劉國光
2010/10/15 07:11:58瀏覽273|回應0|推薦0

最近(2008),大家都在紀念改革開放30 周年,希望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功。我作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講幾句話。

用唯物辯証法與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總結改革開放30年經驗

  應該怎樣總結這30年的歷史經驗呢?角度很多,可以百花齊放。

  一個不會反思的民族,不可能成其為偉大的民族。(註)一個民族的偉大,與這種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息息相關。改革開放歷時30年,對於這樣一場關系全國人民福祉的偉大的運動,顯然更應該全方位地進行反思。反思就是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同時,總結經驗會有不同立場、觀點和方法。人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判斷、言論,自覺不自覺地都有著自己的立場,都有自己的態度、看法、判斷,這是勿庸置疑的。

  馬克思主義者從來不掩飾自己的立場、觀點、方法。從馬克思哲學方法論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一貫做法和寶貴傳統。既然改革開放是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指導中國具體實踐的結果,既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那麼,總結改革開放 30年的經驗,當然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這是順理成章的辦法,是一個好的視角。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博大精深,包括唯物辯証法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辯証法有三條基本規律作為主線,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內容,包括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矛盾,【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3】經濟基礎內部的矛盾,【4】上層建筑內部的矛盾,【5】以及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我試著用其中的一些觀點方法,對改革開放30年作一個鳥瞰式的思考。

辯証地一分為二地看這30

  對立統一規律,就是一切事物、現象、過程都可分為兩個互相對立和互相統一的部分。一分為二是毛澤東對唯物辯証法的對立統一普遍規律的科學簡明的表述。他說,“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的現象,這就是辯証法。”對於改革,也要一分為二地分析。

  建國后近60年的歷程極不平凡。前3 0年坎坷曲折,走了許多彎路,但是功績很大,不容詆毀(?),有問題並不能掩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更不能像某些人那樣將歷史成就一筆抹殺。改革開放以后的30年,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迅速擴大,財政收入連年顯著增加,國家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到1999年,我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七,此后一路趕超意大利、法國、英國,目前已超過德國,照此速度發展下去,五年內有望趕上日本。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現在就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進出口貿易增速、佔世界貿易的比重都在穩步提高,威為世界貿易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從2001年的第六位提高到了第三位,超過了英國、法國和日本。在迅速發展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顯著增加,人民生活福利整體上有了巨大改善,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

  與過去相比,經濟體制變活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起到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大消除了傳統僵化體制的消極影響,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增強了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能力,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總之,我們對這30年所取得的成就,無比歡欣鼓舞,成績不容否認。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一面,要看到成績。同時,也要看到問題和潛在的風險。這就是一分為二

  30年來,特別是最近一個階段,社會經濟面臨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漸顯露,遇到了過去少有的問題,過去即便有,也是很小的問題,不是主要問題,現在則成了主要問題。這裡例舉幾個。一、貧富差距擴大。盡管基尼系數不足以完全說明問題,但是,基尼系數上升速度很快,改革初期低於0.3,現在接近0.5,達到了全世界少有的水平,社會階層貧富差距懸殊,在世界上也是很突出的。二、腐敗盛行,案件愈來愈多,愈來愈重。這種現象也是過去沒有的。三、社會道德淪喪,重利輕義,世風漸衰。四、環境破壞,資源環境越來越緊張。

  對於這種發展態勢,大家感到擔憂,認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后果不堪設想。生產力發展了,國家經濟實力增強了,但是,如果生產出來的財富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人的手裡,這樣一種改革,結果是資本主義成功,而不是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如果對於改革掌控不好,此種前景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但是,是不是像一些人說的那樣,鄧小平反復告誡的那些話已經變成了現實了呢?我在<關於分配與所有制關系若干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有個論証:雖然貧富分化的趨勢已經相當嚴重,但還沒有達到社會無法承受的兩極分化的程度,不能說改革已經失敗。這裡就不再細說文中的論証,我單講其中一個考慮是,我們黨和政府正以百倍的努力和高度負責的精神,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和其它種種社會民生問題。現在問題是解決得慢,離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還有差距,一時無法滿足﹔有些矛盾和問題還在深化發展,一些使居民利益受損現象還時有發生﹔教改、醫改、房改、國企改革等政策中的某些失誤,還需要加大糾偏力度,進一步採取完善措施,逐一解決。

  總之,辯証地一分為二地看,改革總體上還是成功的,有問題並不能掩蓋已經取得的偉大成就。不能說社會主義改革已經失敗,改革不能倒退,不容否定。

否定之否定——改革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

  否定之否定規律也是辯証法的普遍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正、反、合。事物是矛盾的,但是,這個矛盾的斗爭,從量變到質變,是一重否定﹔由新的量發再到質變,又是一重否定。矛盾發展,否定了前一個階段的事物,然后再發展,又否定了上一個階段的事物,加此循環往復。否定之否定,並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由此推動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這是辯証法的規律。

  對中國改革進程,也要這麼看。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前是“正”,改革開放之后的一段時期就是“反”,這是一個否定。說明一下,這裡是純粹從方法論上、從邏輯上講的正反,而不是價值判斷,不是要肯定改革開放以前的東西。

  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以后的正、反,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正反很清楚地表現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各個方面,主要有:一、經濟運行機制,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計劃為主轉向市場為主,市場起基礎性調節作用。二、所有制結構,過去是單一的公有制,越大越公越純越好,一切向國有制看齊,改革后是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及其它各種混和所有制經濟都出現了,這是以前沒有的新現象。三、分配制度,過去名義上是按勞分配,實際上是“大鍋飯”,即偏於平均主義的“大鍋飯”。當然,也不能說是完全的平均主義,張春橋還攻擊“八級工資制” 是修正主義。平均主義遏制了大多數人的勤奮努力,改革后變成了讓一部分地區、一分部人先富起來,如鄧小平所講的“先富、后富” 已經出現了,收入差距拉開了,這是好現象,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簡單而言有這麼幾個正和反。30年來,一正一反,才形成現在的局面,也積累了不少新矛盾。經過30年,當前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要對一些新矛盾進行一些新的反正,從而在更高層次上轉向新的綜合。

  關於經濟運行機制,在繼續堅持市場改革的同時,重新強調國家宏觀計劃調控的作用

  改革后,經濟運行機制逐步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市場逐漸取代了計劃,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佔領陣地,推動中國經濟生動活潑地向前發展。在全部商品流通總額中,市場調節部分目前已佔到90%以上。幾年前有人估計,中國市場經濟在整體上完成程度已達到70%左右。所以說,杜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建立。

  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夠充分、不夠完善,市場經濟還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資源要素市場資本金融市場等,都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到位。也有因為經驗不足、犯了市場幼稚病,從而導致過度市場化的地方。如在教育、醫療、住宅等領域不該市場化的部分也搞市場化,以至於發展到對市場迷信的地步,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

  市場經濟初步建立之后,市場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都充分展現出來。市場經濟在發揮激勵競爭、優化資源配置等優越性的同時,它本身固有的缺陷,經過30年的演變,也逐步顯露出來了。特別是在總量綜合平衡上、環境資源保護上,及社會公平分配上引發的問題,在中國不是市場經濟本身能夠解決的。因此,30年的結果,一方面經濟發展取得很大成績,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出現新的矛盾,資源環境、分配民生等矛盾越積越多。這與國家宏觀計劃調控跟不上市場化的進程,有一定的關系。

(註)

一個不會反省的民族必不會成為偉大的民族http://blog.udn.com/teddy5422/2687503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5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