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4 22:57:21瀏覽358|回應0|推薦1 | |
記者高嘉和/專題報導 馬總統在「雙英辯論」時硬拗,簽了ECFA後「減免關稅,台灣到大陸不必再被課重稅,出口一定會增加」;還稱這幾年來,我們對中國「貿易的順差就超過四千億美金,雙方都得利」。事實上,台商海外生產比重已破五成,且投資獲利匯回金額少之又少,就算簽訂ECFA有助出口,台灣得到的只是虛胖的經濟成長數字,無助解決失業、薪資成長停滯等問題。 台灣減薪、失業將大增 近十年製造業「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快速增加,2005年超過四成、2009年逼近五成,今年三月更超過五成。台商赴海外投資幾乎都集中在中國,尤其是上市公司。2001年底,上市公司申請赴中國投資累積金額約1598億元,當年投資收益匯回台灣僅二十二億餘元,比重兩趴不到;到今年第一季,累積赴中投資金額增加到8183億餘元,匯回僅五八三億元,比重僅七趴,還是低得離譜。出口一向是影響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變動最大因素,出口愈好、經濟成長數字就愈漂亮。主計處過去計算GDP,是採與央行相同的「現金制」編算基礎,企業在海外獲利得實際匯回才算數;但2005年改採IMF「權責制」統計基礎,只要企業帳上認列、不必匯回,也計入台灣的GDP。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淨匯入(毛利)都可算入。主計處估計,我國三角貿易淨匯入金額在○二年僅七十八億美元,前年增至一五八億美元,去年受金融風暴衝擊,也有約一三六億美元,光這部分,就可增加、美化約三%的經濟成長率。 回頭來看,馬誇稱我們對中國貿易的順差就超過四千億美金,雙方都得利,但賺到的錢進了誰口袋?台灣人民實質薪資所得有增加嗎?失業率有改善嗎?從國民所得統計分配面來看,以現有○七年數字,GDP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從十年前的四十八.四%降到四十四.五%,但同期間,GDP分配到企業盈餘比重卻從三十三.九%提高到三十六.九%,凸顯台商這十幾年來大舉西進,讓經濟成長表面數字是好看點,但真實好處卻愈往大股東身上集中,一般受薪的升斗小民難以分享。所以,ECFA或可美化台灣經濟成長表面數字,對少數台商而言,是經營獲利增加的威而鋼,但對廣大勞工來說,卻將是面臨減薪、失業的土石流。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