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4 22:34:56瀏覽358|回應0|推薦0 | |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馬總統宣稱ECFA減稅利益高達三千億元,卻被學者批評膨風,連財政部的評估報告也不捧場,挑明中國對台灣產品課徵關稅約一千億元,若兩岸簽署ECFA,初估減稅四百多億元,跟馬總統的說法「差很大」。 到底三千億減稅利益怎麼算的?馬指出,二○○八年台灣出口中國產品約一千億美元,中國的進口關稅約九%,簽署ECFA後,若關稅降為零,台灣可省下九十億美元關稅,折合新台幣約三千億元。 出口額及平均關稅 都說錯 這樣的說法,至少有兩大錯誤。首先,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並非一千億美元,根據財政部資料,二○○八年我對中國出口六六九億美元、二○○九年降至五四三億美元。其次,台灣產品出口到中國,平均關稅也不是九%。同樣以二○○八年為例,台灣輸中最多的是「光學、照相、計量、醫療」等器材,其次是電子產品,前者平均關稅約五%,後者多數是零關稅或關稅非常低。 財政部估算,二○○八年中國對台灣產品課徵關稅約三十三.三億美元,而當年台灣對中國出口六六八.六億美元,換算下來,平均關稅約五%,何來的九%之說?官員說,若以出口值一千億美元、平均關稅九%估算減稅利益,可能「太過粗估了」。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洪財隆表示,受惠於「資訊科技協定」(ITA),多數電子產品已是零關稅或低關稅,其他產品也有部分免稅,不知道台灣出口中國九十億美元的關稅怎麼算出來的,顯然是過度誇大。財政部指出,假設ECFA早期收穫清單納入石化、紡織及機械等,並將這些產品關稅稅率降為零,台灣對中國出口可少繳關稅十三.三億美元,約台幣四百多億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